有人給此消彼長的2016年總結了8個字“消內普現,眾自豬冬”,即四大創新創業方向:消費升級,內容創業,普惠金融,虛擬現實;大眾創業,想要有一次實現財富自由的機會,都想稱為風口上那只飛豬,卻猝不及防的迎來了資本寒冬。在2015年的跨年演講上羅胖提到過一次資本寒冬,而2016年冬天一直沒有過去,凍死了不少花花草草,溶解了許多枯枝爛葉。而中國人有一種“循環史觀”,即困難是暫時的,度過困難肯定就是光明。我們現在毫無疑問正處于“暫時的困難”,然而困難會持續多久?困難后面是光明還是更大的困難?路在腳下,得自己走著瞧!
現在的人們奮斗不再是跟人競爭,而是跟時間在賽跑,一個新鮮事物出現,一個新興產業萌芽的窗口期就只有那么長,每個人都想往里面沖,這就是“時間戰場”。在時間戰場里有一些小趨勢,不起眼但是經過時間積累后往往令人震驚,中國近些年來最明顯的兩大“小趨勢”莫過于城市化和老齡化了。著眼于2016年,讓人感到最恐懼的小趨勢是:互聯網人口紅利結束了。換句話說,該有智能手機的全都有了,能上網的地方也已經上了,以后的同行業的人吃的餅不再越來越多,而是我吃的那口就是從你嘴里搶到的,這就是今年讓所有互聯網從業者感到不安的地方,縱然是小趨勢卻已經影響了千千萬萬的家庭和公司,再入局的玩家就得清楚得知道一點:移動互聯網從一個接近于無限大的市場,發展到現在已經趨近飽和了,后來者只能拾人牙慧。而處于行業頭部的大公司,優勢越來越牢不可破,就像馬云常用的一個句式“有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壞消息是經濟不好,好消息是大家都不好”,情況真的像馬云說得那樣嘛?亞洲首富輪番坐,一家還比一家高,各大行業的大佬們不僅活得好,而且還活得越來越好。但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巨頭們擔心沒有未來,創業者害怕活不過現在,于是創業市場上出現越來越多的“代孕產品”,即一些小公司按照BAT的需求去發展,等發展到一定的規模,找一個合適的機會聯系上行業巨頭們,等待被收購,這的確讓部分小公司可以活下去,而巨頭又能不斷補充新鮮血液。
隨著人口紅利的結束,互聯網爭奪戰從上半場來到了下半場,如果說上半場靠人口紅利,那么下半場就得靠精耕細作,充分開發每一個用戶的價值。之前提到互聯網人口紅利結束,用戶總數基本保持恒定,那么各個公司爭奪的目標就從用戶轉移到了他們的時間,誰能讓用戶把時間和注意力停留在自己這里,誰就可以繼續在寒冬里獲得珍貴的燃料。在時間的戰場上,所有企業無論行業,目標一致,都是為了爭奪用戶那不多不少的時間,競爭者已經從行業內擴展到了所有人。用戶在產品上消費不再僅僅是花錢,更重要的是花時間。有很多企業有非常多的注冊用戶,但是沒有幾個人真正在使用,這樣的企業幾乎就等于僵尸企業;而有一些現在非常火的APP,用戶數多,使用的人也不少,但是多數人只是用一下就關掉了,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美圖秀秀和美團;而真正能夠讓用戶不僅心甘情愿為它花錢,還愿意為它貢獻寶貴的時間,騰訊在這方面可以說“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也是為什么阿里巴巴的支付寶拼死拼活也得鉆進社交圈子的根本原因,馬云不甘心讓支付寶如此廣泛的用戶群體只在付賬的時候想起它,甚至已經想不起它了(微信支付在線下支付已經超過支付寶)
看電影已經從平民消費漸漸變成了一項昂貴的消費,它需要的不再是你購買那一張電影票的錢,而是那一整塊時間,從家里出發到進電影院取票,再到看完動輒一兩個小時的電影,最后回家,現代人們的時間高度碎片化,恨不得一段時間掰成好幾段來用,在爭奪時間的戰場上看電影變成一件風險極高的事情,于是就導致一旦電影的首映階段出現了差評,這部電影的票房就岌岌可危,甚至是崩塌式。對比前幾年瘋狂的電影業,無數資本家跟風投入,如馬云的阿里影業。2016年全國銀幕數增長33%,票房卻跟去年基本持平,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幾年,時間越來越碎片化,越來越昂貴,絕大多數人不再有那么多時間去看電影,電影業或將偃旗息鼓。
當商機從空間轉向時間,消費升級不是把更貴的東西賣給更傻的人,而是要優化有錢人的時間。用戶會為了讓自己生命某個瞬間變得更美好而心甘情愿的花錢,未來有兩種產業會活得越來越好,要么幫人省時間,要么幫人把省下來的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