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中午我和三個同事一起吃飯,因為都是寶媽,不可避免的會聊到孩子的話題。同事A說她帶孩子出門,經常會讓四歲的兒子自己去上廁所,而她就在門口等著。此言一出,立刻引來了同事B與C的譴責。
“你怎么能這樣呢?商場人流量大,一個不注意就容易走丟。”同事B還列舉了幾個在商場失蹤、墜樓的事件,表示對孩子人身安全深深的擔憂。同事C甚至覺得等女兒十幾歲時,她都會不放心女兒在小區里獨自散步。因為現在外面壞人太多,她經常聽到很多不好的消息,幾乎陷入了恐慌之中。
同事A則不贊同,接著說了一個七歲女孩離家出走、卻和警察謊稱父母把她弄丟的真實故事。A認為現在的孩子都精的很,不大服從大人的管教。眼見得三人越聊越激動,引得鄰桌紛紛側目。
02
其實他們說的都很有道理,但在我看來都太過極端,著實需要冷靜。因為危險是無處不在的,但是恐懼卻是可以選擇的。擔心害怕的情緒都可以有,但我們需要理智的去控制。而我相信只要我們提前預防、做好準備,那么悲劇也是可以大概率的避免的。若是任由焦慮恐慌在我們內心深處生根,不采取應對措施的話,則始終無法擺脫焦慮的狀態。
與也為孩子擔心一樣,很多人都會陷入對未來的恐慌之中,或是因為工作、或是因為伴侶。前同事小劉這半年來,一直擔心自己會被炒掉,因此經常四處打聽、到處活動。結果兩個月前,因為業務調整,我們整個部門都被分流。若是有人被所有的部門拒收的話,就會被解聘了。得益于小劉的危機意識,他收到了橄欖枝,成功保住了飯碗。
遺憾的是,小劉仍然沒有擺脫這種“丟了飯碗”的擔憂,還是時常焦慮。這種心態,影響到了他的新崗位。因為特別在意這份工作,小劉在與上司溝通中常常過分被動,對于上司情緒化的言論也不反駁。常常壓抑內心,悶悶不樂,對于工作也是得過且過、缺乏主動性,仍將大部分精力放在“包打聽”上。
前段時間,上司又對小劉說了句,“你工作五年了,薪酬還不如剛來的小張多,不應該反思反思嗎?”面對上司的疑惑加鄙視的眼神,小劉吶吶不言。但事后始終無法釋懷,最終由于消極怠工,漸漸成了部門的邊緣人。
03
職場上,我們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與人交流不可避免。但是對于對方傳遞過來的信息,我們應盡力接收關于事實的部分,拒絕表達情緒的部分。這樣才能理智的應對,至于做出令人后悔的舉動。
就像小劉完全可以對上司這樣說:“是呀,但是我不想像小劉那么累呀,身體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嗎?。”這樣回復,既承認上司說的是事實,也巧妙了地回答了他的問題。
其實,上面兩件事在說感性與理性的問題。稻盛和夫的六項精進就有一條“忘卻感性的煩惱”,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感性的煩惱總是剪不斷理還亂的。所以,少一些你感性的煩惱,多一些理性的思考,才能在信息如此發達的當下,保持理智的大腦。否則,這些紛繁的信息就會將我們淹沒,既干擾了我們對事實的判斷,也影響了我們做出明智的決策,最終品嘗惡果的還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