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0時38分,是處暑的交節(jié)點。時間疾如飛矢,似乎才剛剛習慣在某一段文字末尾寫上2016年紀年,2016已過了一半還有余,處暑,是二十四節(jié)氣的第十四個節(jié)氣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關(guān)于處暑的解釋是:“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夏天堪堪要結(jié)束了。對于夏季本來就很短暫的北方來說,究竟有點戀戀不舍。處暑到來,秋天的號角便吹起來了,看處暑的三候,秋的意味漸漸濃郁。“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為越冬做準備;天地間,春天生發(fā)的萬物開始凋零;諸種農(nóng)作物即將成熟。可以看到,處暑這個節(jié)氣,有所失,更有所得。平衡永存于天地自然之間,人亦生活于天地自然里面,一舉一動,貴求有衡,也貴求有恒。可惜的是,人一旦忙起來,身忙,心也忙,常常失衡,又慣常失恒,這等失卻,使人生減損了太多的趣味,殊為可惜。
處暑之前的今日,白天的天氣還有些熱,辦公室在六樓,沒有一絲風吹進來,本來應(yīng)該喝點綠茶,早上不知怎么頭腦一熱,泡了一堆普洱,處暑宜食清熱養(yǎng)陰生津的食物,以去“秋燥”, 如我這等行事,完全背離了處暑節(jié)氣養(yǎng)生的原則,難怪一直覺得熱性難耐。反復(fù)念叨,心靜自然涼,一時翻出幾首古人寫的處暑詩,讀詩以消暑。
“向來鷹祭鳥,漸覺白藏深。葉下空驚吹,天高不見心。氣收禾黍熟,風靜草蟲吟。緩酌樽中酒,容調(diào)膝上琴。”(《詠廿四氣詩·處暑七月中》)唐代元稹這首處暑詩細說處暑三候,在節(jié)氣物華的流轉(zhuǎn)變化中傳遞出悠游度歲的從容閑雅。斯境可遇而不可求,即如元稹,也只是彼一時的感受吧。但有這一剎那,也便永恒。
宋人寫處暑的詩多些,不知何故。是文人之興味?還是時間多予以存留?
最喜歡蘇泂的這一首。“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白頭更世事,青草印禪心。放鶴婆娑舞,聽蛩斷續(xù)吟。極知仁者壽,未必海之深。”(《長江二首·其二》)節(jié)氣很準時,每一節(jié)氣更迭,必定相應(yīng)地讓人見到風景物華的改變。對于久受暑熱炙烤的南方人而言,新涼的的確確萬金難求。對同一個節(jié)氣態(tài)度迥異,剛好說明了祖國疆域的遼闊。白頭也不需哀傷,青青草色,翩翩鶴舞、幽幽蛩吟,萬物自有佛心禪性,有緣起,有聚散,得失隨意,仁者壽,智者樂。一條浩蕩長江水,常聞英雄氣,這一首卻別見覺者的洞見。
“大旱彌千里,群心迫望霓。檐聲聞夜溜,山氣見朝隮。處暑余三日,高原滿一犁。我來何所喜,焦槁免無泥。”(王之道《秋日喜雨題周材老壁》)久旱逢甘霖,萬千之喜,撲面而來。時至今日,農(nóng)業(yè)依然是人類生存的根本,但農(nóng)事、農(nóng)民卻時常被遺忘、被忽略。人們忘了,我們連雙腳離開土地而生活的本領(lǐng)都沒有進化出來,又有什么資格對勤懇與土地打交道的人擺出傲慢與偏見的嘴臉呢?大概我們從未象今天這樣忘本吧。
“疾風驅(qū)急雨,殘暑掃除空。因識炎涼態(tài),都來頃刻中。紙窗嫌有隙,紈扇笑無功。兒讀秋聲賦,令人憶醉翁。”仇遠的《處暑后風雨》,講節(jié)氣之變,分明又有些意味深長的題外話。
“塵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露蟬聲漸咽,秋日景初微。四海猶多壘,余生久息機。漂流空老大,萬事與心違。”(張嵲《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處暑》)山中氣候與他處不同,處暑還有幾日,而詩人在山中已先見秋寒。不止節(jié)氣生出寒意,心事也催添寒意。
“平時遇處暑,庭戶有馀涼。乙紀走南國,炎天非故鄉(xiāng)。寥寥秋尚遠,杳杳夜光長。尚可留連否,年豐粳稻香。”(《處暑》),呂本中由北入南,感受到了兩地節(jié)氣的大差異,此為行者語。
“稻花香里過琳宮,一舸斜陽漢水東。下馬已辭山巀嶪,開軒仍見竹蔥蘢。畫檐不礙迎霜葉,玉宇頻來處暑風。童御無知友朋遠,滿襟幽思與誰同。”(元·宋褧《七月三日喜至鄖縣山行兼旬至此始出》)夏末秋初,這位宋先生山行十余日,游山玩水,在在處處,都是愉悅。旅行,向來令人歡喜、令人羨慕。
“一歲頻過處暑天,單衣林麓勝情偏。田無負郭供公役,鄰有藏書借為編。山市每欺沽酒近,巖居深德種桃先。宵來疏雨添無賴,盡夜繩床恣意眠。”(明末清初·張穆《處暑》)這位張生,雖然未至中產(chǎn),至少是實現(xiàn)了財務(wù)自由的小資,有情趣,又少欲望,人生因此簡單容易。
幾首古詩讀下來,果然,暑熱去得無影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