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節假日這兩天,我的心情卻沒跟著high起來,不是因為沒得休息,也不是因為沒地方玩去,而是我生病了,不是感冒發燒之類的常見病,出問題的是聯通個人與世界的橋梁之一——耳朵,前天早上起床就有感覺,左耳無端地開始流水。
彼時聽力并未受到影響,我詫異的同時卻很淡定,因為曾經右耳有過類似的癥狀,后來吃消炎藥、滴藥水好得差不多了,偶然因洗頭進水會化膿,拖一拖也就過去了。只是這次不知怎的竟傳導至左耳,我采取的又是拖字訣,配合不吃發味、不吃辛辣刺激的東西以及早睡保證休息時間。
遺憾的是,這次事情好像沒那么簡單,在連續兩晚早睡后,癥狀依然在繼續,同時我發現周邊的世界正變得與我無關了一般,因為世界的聲音在我聽來越來越模糊,掩住右耳后,一般的聲音近乎聽不到,刺耳的聲音聽著又頭暈。
“完了,我不會就此失聰了吧。”我悶悶地想。“不行,我一定要去醫院一趟”,期待醫生可以化腐朽為神奇。今天是法定節假日,耳鼻喉科是否仍開業呢?如果停診的話,要不要去小診所看一下?安不安全呢?實在不行要不去藥店里買那幾種常用藥算了?這些是轉瞬間縈繞在我頭腦中的想法,多而雜亂。
???????????????????????????????????????????????????????????????????????????02
多想無益,最后我還是親自跑了一趟人民醫院,看到候診大廳里黑漆漆的人頭我心安了,看樣子醫院在正常營業,在咨詢導診臺工作人員后,我加入了長長的排隊掛號隊伍,貼在玻璃上的白紙,有幾行醒目的黑字“帶農保卡1.5元,不帶農保卡14.5元”,我沒有農保卡啊,不知道醫保卡有沒有用,還是提前拿出了20元備付。
輪到我時,我舉著醫保卡還沒來得及吭聲,就見那姑娘直沖我擺手,奈何半失聰的我根本聽不清她在說什么,好像是說不在這辦,我追問一句“那是在哪里辦呀?”終于聽到一聲不耐煩的“自己找去!”看到后面依舊黑漆漆一片的排隊人群,只得悻悻離去。
一番波折后終于掛好號,前往三樓耳鼻喉科,屋內沒人,不過也有幾個病患在往里面探頭,突然聽到里面有人打電話的聲音,原來里面還有一間,一位40歲左右的男醫生正在一邊吃湯粉一邊打電話,看到我們幾個都在等著,就放下了筷子,掛了電話。
看他有些年齡,應該是資深的耳鼻喉專家吧,我不由地松了一口氣,正準備好好跟他描述一下我的癥狀,結果還沒開始就被打斷,“哪里的問題?”“把耳朵伸過來,不要亂動!”“中耳炎,老毛病了吧?”醫生很強勢。我辯解“這個耳朵以前沒問題,第一次這樣……”“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
然后就看他在電腦上點了一通,“有對什么藥物過敏嗎?頭孢呢?”“好像沒什么過敏的,醫生,頭孢是不是抗生素比較多吃了不好啊?”“頭孢不過敏就行,不聽醫生的來醫院干嘛?”然后把診療卡還給了我。“就這樣完了么?開藥就可以?不要打針么?我感覺這次還挺嚴重的……”
可惜人家頭也不回地準備回小房間繼續吃粉去了,沒辦法,我只得先下去看看都開了什么藥,誰叫咱是有求于人的病人呢。這時有個帶著小孫子的阿姨追過去問這個醫生“醫生,您可不可以給我看一下我的耳朵啊?痛了一天,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到樓下掛號了再上來!”“能不能給我先看看,有問題我再掛號,成么?”又是無人應答。
我拉了拉阿姨,“您還是先下去掛號吧,這個醫生我是看明白了,不掛號的話,您磨破了嘴也不會搭理您的,下去掛個號也不麻煩。”阿姨說“今天出門急,沒帶農保卡……”聯想到在樓下看到的有卡與無卡的價格差別(1.5 VS 14.5),我終于理解了阿姨的做法,可惜在人家醫生這通不過啊。
??????????????????????????????????????????????????????????????????????????? 03
付款時我終于學聰明了點,直接到先前掛號的“醫保窗口”,前面有一位拿著農保卡的老阿姨,眼巴巴的隔著窗口望著里面正專心致志刷手機的工作人員,看里面的人也沒有解釋的意思,我跟那阿姨說“阿姨,您這是農保卡,這里是醫保卡的專窗,不受理您的業務的,您早些去那塊人多的地方排隊吧,那里才能辦”,為了讓她明白,我還把自己的醫保卡拿出來給她比劃了一下怎樣的卡才可以在這里辦。“原來是這樣啊,我是看這里人少,就奔這來了,哪知道有那么多道道啊,也沒人跟我說,謝謝你啊。”
付完款發現給我開了兩種藥:頭孢克肟片2盒,氧氟沙星滴耳液1瓶,其中頭孢30多元一盒,一盒只有12顆。果然體現新時代的醫生本色了,我媽給我買的頭孢12粒才不到2元!
拿藥時又出了點紕漏,等了五分鐘終于叫到了我的名字,然后跑到對應的窗口,拿出單子來準備拿藥,“您好!麻煩幫我拿一下藥。”“叫你名字了嗎?”里面的小姑娘乜斜了我一眼,口氣不善地問道。“叫了呢,您看一下單子。”不知怎的我竟表現得有些卑微。
等拿完藥回到家時已是2個小時之后,馬上倒了開水按要求吃了藥,用上了滴耳液。真沒想到在小縣城看個病也這么復雜,兜兜轉轉和自己打算去藥店直接買的藥也差不多。好在聽那醫生輕描淡寫的口氣,我的耳朵應該不是很嚴重,可是我還是感覺耳朵不得勁呀,頭也嗡嗡地響,要是能打個消炎針就好得更快了。
?????????????????????????????????????????????????????????????????????? 04
因為平常與醫院打交道不是很多,感冒發燒之類的小毛病都是直接扛過去或者買點藥吃了就完了,對于坊間傳說的醫生喜歡開貴藥、收紅包沒什么感覺,倒是曾聽同事說過“千萬不要嫁給醫生,不但忙,還不規律,接到通知就要往醫院趕”,也聽過有醫生受過“醫鬧”的無妄之災,對于醫生這個職業,曾經我是尊敬之中帶著一些同情的。
結果好好看這么一次病,就發現了醫院與部分醫護人員中的不少不和諧因素。
一是咨詢電話形同虛設。今天去醫院之前,其實我是有打過咨詢電話的,可惜幾次都無人接聽,所以去醫院我是懷著不確定的忐忑之心的——除了急診,可能真有不少科室沒在上班;之前有一次體檢,做彩超的機器壞了,又不確定什么時候好,不想白跑,于是打了咨詢電話,一時興起多長了個心思“您好!請問今天你們體檢中心的彩超可以做嗎?”“可以啊。”“可是我剛從那里出來,今天機器壞了,做不了啊……”“那我怎么可能知道?都不算是我們醫院的。”
二是工作態度敷衍。作為病患,生病了本就難受,還疑神疑鬼地擔心,他們將醫生看作是救命稻草,是奉若神明的專業人士,而醫生將一個人活生生的人,看作冰冷的機器一般,沒有望聞問切,更不用談噓寒問暖,直接不容置疑不加解釋地開藥開藥開藥。
三是服務意識缺乏。將黑漆漆排隊的病患看成討債的一般,無論是掛號收費處、還是取藥處、還是看病處,吆三喝四,沒什么好氣。是的,那么多的病患讓你沒法好好享受假期,你不開心;他們讓你不能安心刷手機,你不開心;他們讓你連餐早飯都不能好好吃完,你不開心……可是,那些是你們的本職工作呀,沒有人愿意生病,而且如果不是因為沖著你們的專業性而來,誰沒事過來花錢還找氣受呢。
四是私利超過其他。打針吃藥不是目的,只是為了治好病的手段。而對于有些醫生而言,只有不斷地開藥,多開藥,開貴藥,他們才能有更多的收入吧,之前有人笑著解釋“為什么醫生開的處方,病人基本不認識寫的是什么東西?”,“這樣才可以避免有些病人拿了處方不在醫院買藥啊,要知道藥店類似的藥便宜的可不止一點!”
剛好不久前有一個例子可以作為佐證,有一個同事在排練節目時發現自己小腹不時隱隱作痛,正巧單位組織體檢,她就拿著體檢單去做彩超,做的時候她問那女醫生“醫生,我肚子那里有沒有問題呀,經常會痛啊!”“沒什么問題,你想多了。”“幫我再認真看一遍吧,我懷疑真有事啊!”看她不耐煩的拿著儀器又胡亂測了一遍,“放心,沒問題”剛說完,此時科室主任過來,對著彩超機屏幕看了幾眼,就邁不動腿了。
最后確診是“子宮肌瘤,長達9毫米”,然后還說了一通“很危險,可能影響以后懷孕”之類的。好在經此一遭,為保險起見,同事跑到省城醫院復查,并咨詢了醫生,發現實際是個很簡單的手術,而且根本不會影響懷孕。
這件事在單位很快就傳開了,有人說“咱們前年就體檢過,應該那個時候瘤子就存在了,居然沒查出來。”有人回“還前年,今年要不是剛好碰到那個主任,要不然9毫米的長度也發現不了!”有人又說“聽說單位組織的體檢那邊根本就不重視,隨便糊弄幾下就完了,不拿單位的錢當錢啊,不知道是不是打折打得太多,壓縮了他們的利潤。”“以后啊,覺得身體不對勁,還是自己掏錢去檢查比較穩妥,還要去大醫院……”
??????????????????????????????????????????????????????????????????? 05
一篇文章下來,我對醫院是吐槽滿滿,就這么一件事,讓我對于醫生的好感度大大下降了。
但是呢,我乃肉胎凡體,在面臨那種自己搞不定的疾病時,去醫院還是不可避免,而且在醫療資源仍舊匱乏的現在,在與醫生的相處中,我們仍是處于弱勢地位,沒法平等對話,不然你聽到的可能是一句“我是醫生還是你是醫生啊?”,或是類似“不聽醫生的話,來看什么病啊。”
在政府職能轉變的大趨勢下,公職人員的職業素養日漸體現,我們開始逐漸享受到“公仆”們提供給我們的專業而良好的服務。但對于那些既擁有專業,又占有壟斷地位的行業呢?他們的職業素養由誰來監督與保障?
什么時候當我們懷著一顆忐忑的心,拖著病體前往醫院,能享受到如沐春風的服務,能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更多的了解,能不再懷疑開給我們的藥物不是價格虛高時,那時也許可以說,這家醫院的醫護人員是具備職業素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