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講故事了嗎?
這是最近兩周我在課上最常問老師的問題。精讀課老師還算年輕漂亮,跟大多數教我們的老師一樣。不同的是她還要帶一個兩歲多的女兒,每天除了上班,就是帶娃了。
“NO stories today?”
“今天先把課講完再請同學上來分享故事哈。”
精讀老師前幾周首開先河,讓同學們用英文分享自己的成長故事,自愿原則。本以為會應者寥寥,卻發現大家都十分踴躍。看到同學們都這般積極主動,而且大家的故事都那么真實動人,我被感染了。用極其蹩腳的英文磕磕巴巴講完了自己的故事,可是估計除了老師沒幾個人聽懂了,于是我主動要求用中文再來一遍,沒想到這下把自己給講哭了,把老師同學也弄得黯然神傷。
放學回去,看到老師更新了朋友圈“一早就被老班長的成長故事感動哭,趕緊趁課間,跑出去讓眼淚飛一會兒。看著這些年輕的面龐,青春如花般綻放,無憂無慮,正享受著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大學的箐箐歲月。何曾想,在這些笑臉的背后,又有多少成長的苦楚,人生的艱辛,社會的殘酷,無奈的堅強,外向的孤獨。孩子們,人生本就如此,在苦難中化繭成蝶,各有各的劫數,逃不掉,唯有面對,故作堅強慣了,也就真的無堅不摧了。心中常懷對未來的希望,終會跨過一道道的坎,成就無與倫比的自己~加油孩子們,stand by you forever...”
精讀老師好像也沒想到分享故事會有這樣的意外效果,她反思道:“我才發現跟你們比起來,我的生活過得太順利了,甚至比不上你們很多人的經歷,我像你們這個時候除了好好學習,就沒有別的事情可做……”事實上確實如此啊,她大學畢業保研到北外,念完書還在實習階段就直接簽了鐵路系統的勞動合同,老師的父母,父母的父母都是鐵路系統的,可以說是鐵三代了,這樣的家世算不上富裕,但說是小康也不勉強。就在所有人以為這就圓滿的時候,老師辭了這份工作,不是嫌工資太低,不是福利太薄,而是太閑……那種囚居的日子每一分每一秒都讓她覺得是在浪費生命。
說到這里,可能就會有人跳出來大罵了,非要累成狗才是生活嗎?嗯,我們不一樣,對于精讀老師這樣高學歷的人來說,與其整日無所事事卻又無法遠走高飛,她寧愿在暴風雨中被閃電折斷翅膀。這是我理解的“知識分子”的倔強,而精讀老師現在正飛翔在暴風雨中——她冒著可能被父母斷絕關系的危險從襄陽趕來成都,在文理學院教書,每天八節課,下課后去帶兩歲大的孩子。我從未聽她提起“小花妹妹”的爸爸,也無從猜測什么,只知道每次“小花妹妹”高燒不止,每次痛哭流涕都是精讀老師一個人帶她趕去西華看醫生。掛號成了家常便飯,夜不成眠更是理所當然。無論前一晚睡得有多遲,第二天有課還是要來上課,再高超的化妝技術也遮不住黑眼圈的時候,她在課上向我們請求坐下講課,因為眩暈襲來時她告訴自己不能倒下,家里還有個“小花”……
沒有人知道她斷斷續續熬著多少漆黑的夜,只有她自己清楚選擇就意味著承擔后果,她說,我想告訴你們讀大學最重要的是學會一種獨立思考的能力,人們認為安安穩穩的日子如果讓你過得不快樂,就要學會反抗,大多數人認為對的事情,也要敢于挑戰,盲從只會讓你永遠看不到自己。這話,估計鮮有人懂。看了那條她現身說法為幼教行業正名的朋友圈,我才忽然明白她那話是什么意思。那條朋友圈也成了那段社會熱點多發的時間里,我看到的最正能量的話了。
衛老師曾告訴我們擇業的原則:要么自由時間多一點,錢不錢無所謂;要么掙的錢多一點,自不自由無所謂。然而,這些高學歷的老師們都向自由時間靠攏著,他們不明說,但是你能感覺到,他們聲嘶力竭地用行動告訴你:要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做呀,有很多東西錢是買不到,但是可以用時間去換,比如陪伴家人,比如去往遠方……
精讀老師沒大我們幾歲,就和其他老師一樣。她說她想帶滿我們四年,她夸我們乖,她把精讀課上成了一堂人生課……我想,畢業時最好的情況莫過于——我們多了一位朋友而不是老師。
今天不講故事了嗎?
不講了,寫下來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