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衣服早早就穿上身,不再延遲滿足留到年初一;
年夜飯越來越豐盛,也越來越吃不出不同;
春節晚會還是年年都播,但已淪落成我們刷手機的背景音;
沒有小孩會熬一整夜守歲,人們年初一起床的時間是越來越晚;
我不再是需要磕頭的年紀,而接受跪拜的老人也已不在人世……”
拜年也是一種儀式感
春節,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具有儀式感的節日,我們覺得年味一年不如一年,其實歸根結底就是我們只是把過年與簡單的物質享受聯系在一起而缺乏了對儀式感的認知。
除了春節,我們還熱衷于情人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等。我們會在這些節日,準備一些專屬的“儀式”,比如吃有節日寓意的食物,觀看有節日意義的表演,邀請親朋好友參與一起過節等。
儀式,讓我們的節日變得更有趣味。
每個人的一生均由具有相似開頭與結尾的一系列階段所組成:誕生、社會成熟期、結婚、為人之父、上升到一個更高的社會階層、職業專業化,以及死亡。
其中每一事件都伴有儀式,大自然本身黑白晝夜,四季交替,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以及年的過渡。
我們為什么需要儀式感?
1.儀式背后有我們的愿望和需要
在普陀登佛頂山的路上,你經常能看到那些有心誠的善男善女們,他們帶著護膝沿著山路拾級而上、向著佛祖的方向三步九叩,不虛移一步,不妄語一言,最終拜進大殿,功德圓滿。
古代人們會敬神,比如遇到旱災會敬雨神,遇到洪災會敬河神...都是希望通過這些祭拜的儀式,獲得神靈的庇佑。背后有人們渴望安寧,豐衣足食的愿望。
我們有時也會在電視上看到一些運動員,在比賽前會親吻場地,也是一種變相尋求保佑的個人儀式。
這些儀式的背后,都有我們一些渴望被滿足的需要和愿望。我們希望可以通過儀式的方式,來實現這些需要和愿望。
2. 儀式通過自我暗示,可以幫助自我實現
我們往往說“心誠則靈”。我們相信,只要虔誠,愿望就一定會實現。
往往,“心誠”確實會幫助我們實現一些愿望。因為“心誠”,意味著我們有強烈的動機去做某件事,動機會激勵著我們的行為,去為實現愿望做最大的努力。這其實是一種自我暗示。當我們沉浸在儀式的氛圍中,更容易受到這種自我暗示。
人們通常會將這些愿望的實現,歸結于儀式后“有如神助”的力量。但是,通過儀式產生的自我暗示,才是幫助我們實現愿望的原因。
而這種自我暗示的核心,是“相信”。我們相信儀式可以幫到我們,保護我們,我們相信自己確實變的更有力量,有能力可以去達成愿望。
3. 儀式會帶來身份認同感
儀式往往會有一系列的程序,這種程序制造的秩序性,營造了儀式的氛圍,讓我們沉浸其中,感到自己也在其中扮演著某種角色,從而可能建立起對自己身份的認同感。
比如一些群體儀式,如國慶節的閱兵儀式,通過強調其儀式程序,喚起人們對自己身份的認同,大家可能會感嘆,祖國真強大,作為這個國家的公民感到很自豪等等。
這個時候,我們似乎能感到自己作為社群的一員,和整個社群的共同命運是聯系在一起的,從而對自己的身份產生認同,感到安全和滿足。
再比如一些個體儀式,如結婚時我們會舉辦婚禮儀式。通過一系列繁復的儀式程序,以及親朋好友的見證和祝福,可能會讓新婚的夫婦產生強烈的情緒體驗,他們認同了新身份所賦予的意義,對當前的身份感到更有責任。
4. 儀式的內在體驗感,賦予我們生命以價值
外在儀式程序如何繁復,周圍的人群如何的熱絡或喧囂,也不一定會使我們產生儀式感。
儀式感必須是發自內心的,是為我們自己所認同和相信的。
比如跨年,在跨年的這一刻,我們無比重視時間,我們會總結過去的一年做了什么,為新的一年設立目標,我們會體驗到新的一年,新的開始,一切都很美好。
再比如春節,我們希望和家人團圓,因為這種和家人團圓的儀式,讓我們體驗到溫暖、安心,讓我們感到家人對這個家庭都是有愛的,重視的,我們是有愛的歸屬的。
那么如何培養儀式感呢?
1.擁有一個明確的動機,是儀式感的前提
儀式感能夠幫助你進入“神圣時間”,但很多人也許會覺得迷茫:我要那么多時間干嗎?
是的,這就是我拋給你的第一個任務:先想明白你要做什么,然后再動手。
2.建立契約精神給自己立規矩。你要明白,儀式感真正的目的是什么?真正目的不在于做哪些動作,而是在于達成的狀態。你契約上所要達到的狀態,才是儀式感存在的真正目的!通俗點說,契約就是在表達以及強化個人意識,你究竟想獲得怎樣的工作狀態,你不應該做哪些事去破壞這樣的狀態。
3.建立隔離區,排除誘惑斷絕一切誘惑的可能,建造一個絕對工作的領域,這就是隔離區。這是一個最為簡單粗暴的方法。誘惑根本無法影響你,因為他們根本不存在。
4.完成儀式動作,進入神圣時間
現代人需要儀式感,也需要神圣時間。這是一段在單位時間內效率最大化的時間,也是一段最為與眾不同的、足以改變個人命運的時間。
《小王子》中,小王子在馴養了狐貍后,狐貍對他說:
“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時間來。……如果你隨便什么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時候該準備好我的心情……應當有一定的儀式。”
“儀式是什么?”小王子問道。
“這也是經常被遺忘的事情。”狐貍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保有屬于自己的儀式感。
聲明:本篇文章大多數來源于網絡摘抄。
原本只是想簡單的寫寫過年的儀式感,隨著在網絡上瀏覽了更多的文章之后,我被其中對于儀式感的理解深深的吸引和折服,我甚至感覺到我找到了人生性格中的最大缺陷,那就是對于儀式感的漠視和近乎于零認知。由于儀式感的缺失讓自己的生活顯得很蒼白,使得工作喪失激情和成就感甚至是創造力。
我想在接下來的日子里,真的應該好好的塑造自己的儀式感和加深自己對于儀式感的認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