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我校針對開設心理健康課和開放心理咨詢室情況,對心理健康教師做了訪談和總結。
Q1:臨近年末,學生在心理健康課上和咨詢最多的問題是什么?
答:在12月份,大多數同學的困擾來自于人際關系,這也是我們高中心理健康所關心的7大問題之一。比如,分班以后的適應問題,當下的班集體不喜歡,融入不了怎么辦?與同伴的相處問題,跟同伴鬧了矛盾不知道該怎么處理,委曲求全還是直白表達?覺得好朋友之間的付出不對等怎么辦?等等
Q2: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答:人際關系問題是一個很復雜和龐大的問題。我們每個人到新環境,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來熟悉和適應新的物理環境和人文環境,特別是人文環境(即周圍的人際關系場)。我校是在11月中旬進行的分班,到12月出現適應問題的學生變多,中間的時間差,其實可以看出來大多數學生是邊吐槽邊適應環境,學生后期的人際問題大多也是因為適應問題引起的。學生的認知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有一些不合理信念,如過度解讀和擔心后果、絕對化想法、對所遭遇的事情想的糟糕至極等等。
學生想換班,可能與該班級的任課教師關系不大,有沒有以前合得來的同伴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班主任的管理風格也會影響學生對新環境的期待,這兩個會影響學生在新班級里生活的愉悅程度。想象一下,當你周圍有跟你氣場很合的人,有煩惱和問題時有人會幫助你,那是一種包含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幸福感。相反,經常出現的環境周圍沒有一定的社會支持,你就會感覺到很累。
其次,好多同學認為高中是用來努力學習的,交朋友會分散學習注意力,因為交友的目的是玩耍,玩耍對學習不利。有部分家長對孩子這樣的想法表示認同,甚至當孩子們遇到人際上的問題時,會直接簡單粗暴地告訴孩子:能玩就一起玩,不能玩就不玩,把精力放在學習上,你是來學習的,不是來耍朋友的。這樣會讓孩子們產生一種錯覺:有矛盾就是不合適玩,不必浪費時間在調解或者發展人際關系上,因為對當下的“學習”無益。所以,有部分孩子會產生矛盾心理,明明跟朋友關系好了會讓自己的學習生活各方面都很舒服,但又覺得浪費學習時間很可恥,想的不是怎么解決當下的問題,而是避開真正的問題,陷在如何快速讓自己投入學習。其實想快速投入學習是好的,也是走出當下情緒的一種直接有效的方式,但造成情緒不好的原因仍是與人相處的問題,如果不解決這個根本問題,只認為是想太多,那么總有一天會因為問題堆積而爆發。
某次跟朋友偶然聊天提到,個別學生不喜歡當下大多數青少年喜歡的一些東西,會跟心理老師說別人喜歡的東西不好。朋友說了這樣一句話:你有沒有觀察到這樣的學生可能更容易出現問題。回想一下所接觸過的案例,他們會表現出一定的不合群,但如果他們能表現出對他人喜歡東西的接納,反而會變成一個促進成長的有利因子。人際關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是接納,他人討論的偶像啊游戲啊,孩子可以不喜歡,但如果沒有什么涉及違法犯罪的愛好,其實可以作為旁觀者聽,有一個融入同伴群體的機會。因為同伴影響很大,也是青少年成長的一個關鍵點。
其實,父母跟孩子的關系也會影響孩子的人際關系,如果父母跟孩子相處融洽,孩子也能學會良好的人際交往模式。如果父母在家單純強調學習的重要性,也沒有很好的夫妻相處模式,除了學習,不跟孩子談其他,那孩子在學校也不知道除了跟同學談學習,還能談什么,或者怎么跟他人相處,可能會出現插入他人話題時被冷場的情況,而這些又可能反過來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
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部分孩子不知道怎么去跟其他人相處。當下青少年心理上正處于閉塞性和開放性共處的時期,內心渴望與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但因為怕他人理解不了自己,或者認為自己的行為可能會讓他人過度解讀,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又或者覺得呈現完整的自己就是真實真誠,因此不注意說話和行為方式等等造成不敢與人說話溝通交流,或者太過與人沒有界限而引發人際上的矛盾。他們不是不想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是擔心人際關系帶來的一系列不良后果,特別是影響了對當下的他們來說最重要的“學習成績”,同時他們也失去體驗人際關系帶來的美好情緒的機會。
Q3:人際關系對學生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答:良好的人際關系,會讓人感到輕松和愉悅,也能增加學習的效率,提高社會的適應能力,這也是判定心理是否健康的一個很重好的標準。每個人都有人際關系良好和不好的時候,畢竟人也有很多類型,一個人不可能跟所有人都合得來,但肯定有合得來的幾個人或者一群人。初高中生有時候會為了同伴認同,加入某些團體,也是想增加人際交往的一種表現。好的人際交往,會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感受到情感支持,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時,不會手足無措,從容面對當前的問題,也懂得將壓力通過與人交往的方式得到緩解,性格的形成也會相對比較完整,也就能形成我們平時說的既能享受喧鬧,也能享受孤獨的性格。
不良的人際交往,首先會帶來情緒上的困擾。比如,不太與人接觸的孩子,會被認為是不合群的,不自覺地周圍就少了能說話聊天的朋友,看似安靜的人際關系環境,其實更不利于學生所看重的學習。他們會想為什么別人會那么開心,還能學習好,為什么我就沒人能說話,我是不是不受歡迎之類的。
其次,現在的青少年更看重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評價,特別是同伴群體。沒有好的人際交往技巧,有一部分學生為了友誼會選擇改變自己以更靠近其他人,失去自我個性變成從眾的人,長期的附和他人會讓內心的委屈感和不甘增多,可能會導致焦慮和抑郁傾向,容易找不到自我。也有一部分為了不讓他人發現自己的不足直接選擇拒絕與人接觸,導致性格偏孤僻,認為接觸少、不溝通就永遠不會有大矛盾,但我們的生活總是要與人接觸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溝通交流,就會發生觀念等不一致的事情。
其實,關于人際不良問題,還有一個家長最在意的就是不想上學和校園霸凌。有一部分學生到高中不想上可能是因為適應不了高強度的學習節奏,但有一部分學生可能是因為跟其他人搞不好關系導致沒辦法在學校學習,選擇退學。我們這里是縣城,好多學生在小學、初中時的目標就是考上縣級高中,考不上意味著未來不堪設想。所以從小學開始就努力學習,其他的興趣愛好會相對來說較少,正如前面提到的,除了學習,不知道跟其他人聊些什么,這樣會被認為是不合群的,如果學習成績再因為人際問題有所下降,孩子的整個心理支柱就有可能坍塌,沒有了目的和方向。有孩子提到:我不知道除了學習還能做些什么,不想跟他們一起玩,因為會耽誤學習,但現在學習也不行了,我完蛋了,其他人都那么開心,為什么我不開心?如果父母再不理解,認為是孩子不努力,進一步施加壓力,就可能造成厭學或者尋找其他解壓方式來擺脫當下的困境。青少年階段沒有什么實質性的矛盾沖突,不存在利益關系,但仍會出現吵架和打架,認為針鋒相對的打架是最直接有效、彰顯個人“魅力”的一種方式(某些成年人也是這么認為的),其實,問題有很多種解決辦法,他們只是選擇了認知里最簡單也是最明顯的方式。被欺負的孩子可能在與人相處上存在問題,有些孩子欺負其他人,也是缺乏與人溝通的方式和技巧,甚至有一些是為了炫耀自己的人際關系有多好,但這也是不良人際關系的一種,畢竟幫忙打架的不一定是講義氣,可能真的只是迫于某些同伴壓力,如何化解這種危機,也是我們需要告訴孩子們的。
Q4:我們可以怎么做來護航青少年的人際關系方面的成長?
答:正因為人際關系的復雜性,我們想要100%的學會與人溝通太難了。但可以通過活動思考等方式來讓學生跳出對人際關系的自我認知,感受良好人際關系帶來的好處。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可以跟學生探討如何與他人相處,不能將與人交往視為學習的絆腳石,告知孩子人際交往良好的重要性,我想通過幾個例子來說一下課堂上怎么來幫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學會一定的溝通技巧。
首先,學校通過德育教育或者心理健康中心等多組織需要團隊協作的活動,讓每個班級都積極參與,調動團體積極性。我們學校每學期開學的班級文化建設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學期熱身活動,讓學生自己動手打掃布置教室,裝扮教室的同時,也進一步學會與他人分工合作,增強集體榮譽感,若還能得獎,那更能增加班級的人際關系氛圍,還有運動會、跳繩比賽、拔河比賽等等。心理健康中心可以每年舉行兩次心理活動周,讓學生嘗試找陌生人去合作完成一些有趣的心理游戲。班主任也要注意班級團結的建設,維護好人文環境。
其次,上心理健康課并不單純是為了放松玩耍,是要在體驗活動的同時,體驗主題、發現問題和嘗試解決問題。我們在課堂上要注意不參與活動的學生,盡量去鼓勵他和周圍的人一起去完成任務,不是強制的那種,而是順其自然地讓他融入集體。高一第一次上課時,每個人都需要記住小組其他成員的學校、姓名、愛好。有兩個學生死活不肯張嘴,同桌跟我解釋說:那位同學就是不喜歡說話,沒事,其他人會認真完成的。我就停在了那一組問那位同學:我可以參與嗎?可否告訴我和其他小伙伴你的名字,只說名字就可以。他猶豫再三后還是說出了自己名字,其他同學還主動為他鼓掌。接著我問道:聽說你們初中一個班的,那你能說一下前兩位同學的名字嗎?他前面的同學忽然也開始期待,沒想到他真的在想了一想后說出了那兩個人的名字。我很開心地夸他雖然說話少,但在默默記住名字,很棒。后來,這位同學的課堂參與度慢慢多起來了,周圍同學也不再因為他不喜歡說話而覺得他不好相處了。另一位沒有參與的同學,當我說想知道他的名字時,他先說害羞,后來還是說了,然后也能準確說出其他同學的名字,一位被叫出名字的同學就很開心地在說:你好棒,沒想到你會記得,謝謝你!被感謝的瞬間,他不好意思的笑了,又大方的問沒記住的同學名字和學校。這些小插曲觸動到我的是,我們雖然做不到讓他當場跟很多人說話,但只要嘗試給他們一個機會,或許他們就不再害怕與人交往了。我們可以在有限的課堂上,不斷鼓勵同學們與周圍的人接觸交流,讓他們看到不一樣的同班同學。其他課堂的老師們也可以嘗試這么做。
我們也可以設置人際關系的系列活動課。在這里,還是要重新提及一下:在當下青少年的認知里,并不是人際關系不重要,而是擔心人際關系帶來的負面情緒和后果。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告訴他們,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溝通,有溝通就避免不了有矛盾的時候,我們需要去尋找解決辦法,而不是躲避。因此,圍繞如何溝通和如何解決沖突這兩個主題,可以將有關同學間人際交往的心理課放到一起上,第一次活動課讓學生體驗溝通的重要性和溝通有哪些方法,第二次就轉為遇到沖突怎么解決,明確告訴他們解決問題有很多方法。期間還可以通過創設心理劇,體驗不同的溝通方式和解決方法帶來的效果,也能讓學生們在安全的環境下,思考人際關系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害怕,也給他們提供日常生活中使用這些方法的勇氣和環境。
心理老師在做人際關系類輔導時,也是要先讓學生放下對人際關系的顧慮和害怕關系會帶來的后果,進而引導其找出適合自己的解決問題的方式,而不是直接給方法,因為性格不同,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會不同。在這里要提到的是,針對學校來說,心理健康課比心理咨詢會更有益于學生的成長,特別是人際交往方面。有位來咨詢室尋找與人交往方法的學生,手里會拿著上課活動時寫的興趣九宮格和別人眼中的我,邊看邊思考怎么讓自己更好,也會分享自己通過這兩次活動的收獲和困惑。這樣的課堂和咨詢結合,會讓這位同學能更精準地找到突破人際交往的方式,畢竟他在認真思考和嘗試。所以,學校的心理健康老師認真上好每一節課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