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耳分聽技術
(1)過濾器理論:將注意理解為信息加工系統中的一個瓶頸或閥門,它像過濾器一樣,只允許外界大量信息中的部分信息通過,同時將其余部分過濾在瓶頸之外。
(2)雙耳分聽技術:為了具體說明過濾器理論所發明的技術,其本質是讓被試的雙耳同時聽見不同的信息。在此基礎上的實驗研究試圖對過濾器理論的關鍵問題做出回答:注意對信息選擇的位置究竟在感覺、分析以及反應的哪個階段。不同的雙耳分析技術實驗對此問題的不同回答又將過濾器理論細分為:早期選擇模型、中期選擇模型喝晚期選擇模型。
二,早期選擇模型、中期選擇模型和晚期選擇模型
(一)早期選擇模型
(1)含義:注意瓶頸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階段,它調節進入的信息,選擇其中的一些使其進入高級分析階段,其余信息則可能暫存于記憶中,然后迅速發展衰退。通過的信息將接受進一步的加工,從而被識別和存貯。
(2)特點:
單通道:按“全或無”方式工作,即接通一個通道的同時關閉所有其他通道。
選擇新異的、較強的和具有生物意義的刺激,以及為人所期待的信息。
位于語意分析之前。
(3)驗證實驗:由該模型提出假設:若人們必須接收來自多個通道的信息,注意過濾器就只能快速地在各個通道間切換,而這些切換動作必定帶來信息輸入的不完全。
布羅德本特使用雙耳分聽技術證明了該假設,從而驗證了他提出的單通道過濾器模型。
(二)中期選擇模型
(1)追隨耳實驗:要求被試在雙耳分聽過程中始終復述某一耳聽到的信息,并忽略所有來自另一耳的信息。這兩個耳分別被稱為“追隨耳”和“非追隨耳”。
(2)含義:過濾器并非按“全或無”的原則工作,而是按衰退方式進行,同時允許追隨耳和非追隨耳的信息通過,只是非追隨耳的信號受到衰減,強度減弱了。但若這些減弱的非追隨耳信號具有特別的意義,則仍可以得到高級加工而被識別。
(3)特點:
信息大量輸入
“衰減”的加工過程
過濾器的位置有兩個,語義分析前的外周過濾器和語義分析后的中樞過濾器。
(4)驗證實驗:由該模型提出的假設:當非追隨耳接收到的信息具有意義時同樣可得到高級分析。
特雷斯曼使用帶追隨耳的雙耳分聽技術證明了該假設,驗證了模型。
(三)晚期選擇
(1)含義:由感覺通道輸入的所有信息均可進入高級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覺加工。而注意的選擇位于知覺和工作記憶之間,即注意不在于選擇知覺刺激,而在于選擇對刺激的反應,其選擇標準是刺激對于人的重要性。
(2)特點:
所有輸入的信息都得到高級分析
注意是對反應的選擇
未被報告出來的信息并不是沒被識別,而是對其他信息的反應導致其在識別之外未得到繼續加工。
(3)驗證實驗:由該模型提出假設:被試對追隨耳和非追隨耳中的靶心詞識別率相同。
哈德威克和希夫林的實驗證明了該假設,驗證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