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作為一個略顯老成的花季少女,我為我沒有抓住大學的尾巴來使用蘑菇街APP而感到遺憾,可以理解的是,那時候移動端購物遠沒有如今普遍。回想起幾年前的某一天,和室友在QQ空間看見了蘑菇街的廣告,點進了蘑菇街的官網。秋天總是會讓女生覺得,衣柜里缺一件毛衣!于是我搜索了關鍵字:毛衣,圖片上的模特是那么的時尚洋氣,價格又是那么的美麗,白色的毛衣顯得溫柔又清新,我不禁陷入了聯想……三分鐘后我下單購買了一件白色的毛衣。
需求分析
雙十一臨近,每逢路邊的桂花開始飄香,女性們便開始摩拳擦掌,等待那一天的到來解救自己的購物車,刷爆自己的信用卡。無論是每年“雙十一“女性消費的占比,還是各大電商針對女性推出的各類活動,背后無一不反映著“她經濟”的崛起,同時也顯示出女性所掌控的消費主導權。曾有調查顯示,我國近七成家庭的消費決策者是女性,她們不僅決定消費的數量和質量,而且在家庭理財投資方面也具有決策地位。
可見,女性群體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滿足女性需求的互聯網產品與服務也成為被挖掘的金礦。
女性購物平臺興起
不少女性愛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一到換季就沒衣服穿,好像去年是裸奔過來的??
女性衣櫥里永遠少一件衣服。這話并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它道出了所有女人對買不完的“新衣服”的訴求。但當我們每天打開衣櫥卻不知所措的時候,真正的原因其實并不是那里永遠少一件衣服,而是那里多出了太多讓我們眼花繚亂的衣裳。許多女性購物的時候也是如此,沒有明確的目的,走到哪逛到哪,喜歡了就買。蘑菇街是起步較早的一批專注時尚女性購物的電子商務網站。2011年7月,蘑菇街推出iPhone版本和Android版本。次年4月,蘑菇街發布iPad版本,并在生活類排行榜中位居第一。可以看出蘑菇街APP上線后反響不錯。
時間跳回2016年,據易觀千帆數據顯示,蘑菇街APP的月活躍用戶數從4月的1288萬次降低到7月的697萬次,降幅達45%。
為什么DAU降幅如此之高?簡單聊聊蘑菇街APP吧。
產品結構
沒有懸念的先來一些表現層的東西。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蘑菇街主體功能有:
基本功能模塊:
個人賬戶、設置
* 商品細分種類
* 商品信息
* 購物車
* 結算
* 消息通知
期望性功能:
* 專輯推薦
* 社交,進行關注互動
* 團購,限時搶購
* 商品推薦
興奮性功能:
* 白付美分期商城
* 發布視頻、照片、直播時的濾鏡美顏功能
* 廣告系列短片解憂買手店
沒錯這就是蘑菇街首頁的內容。粉嫩清新的風格,各種fancy的圖片。對于一個社交+電商平臺該有的內容如直播,社區,產品推薦,專題討論,它全都有了,并且真的很少女。一個18歲的我,面對這樣一個APP,一定會毫不猶豫的奉獻出自己的胳膊手腿,砍的什么都不剩。
目標人群
第一個標簽,女性。
不能否定蘑菇街能吸引“一些”男性,或許他們真的對這個感興趣,或許出于某種原因需要瀏覽蘑菇街。不可置否的是,蘑菇街的主要目標人群是女性。
第二個標簽,年輕。
其實我沒有多愛討論年紀這個問題,筆者作為人生閱歷并不是極其豐富的一個個體,在討論年齡階段的問題時,總是會不可避免的出現偏差。所以,我簡單的就老東家的同事做了一個小調查。
小編的老東家是一家在線英語教育企業。公司的絕大部分員工都是英語專業生,其中不乏一些海歸。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關于語言學的男女比例問題。所以老東家員工中女性占有很大的比例,20-30歲居多。他們之中有一邊上學一邊實習的在校生,有經驗豐富的一線老師。通過微信和口頭詢問后,很明顯的兩極分化就出來了。除了在校學生以外的所有人,都沒有瀏覽蘑菇街的習慣。蘑菇街更能吸引年輕群體,我們把年輕暫時粗暴的定義為18-24歲吧。
第三個標簽,喜愛購物社交。
接著上述的小調查說下去。除了在校學生的其他人,朋友圈里鮮有分享自己的購物收獲,不排除有可能分享在其他社交平臺的可能性。在校學生這個群體,有大把的時間瀏覽APP,大把的精力購物,享受購物之后與大家分享的愉悅感。
分類
蘑菇街的產品分類是小編覺得很棒的地方。
就上衣舉個栗子。
秋天來了,女性們開始缺起了上衣。其實大部分的女性對于買衣服這個行為本身,并沒有明確的目的性。點進上衣分類。當季上衣的分類簡直到了喪心病狂的程度——毛衣都分出V領和高領。對于分類做到這般細化,18歲的我一定會荒廢學業,沉浸如此。
對于目標人群而言。分類頁面最后以瀑布流圖片墻的形式帶來的視覺沖擊,具有完美的流量導向作用。
你還在玩蘑菇街嗎
@Mia 80后 海歸
從沒玩過蘑菇街......下一題
@Sally 90后 互聯網教育
買衣服的那個嘛,以前用過,后來刪掉了。
@另一個Sally 線下教育
Q:你覺得蘑菇街好用嗎?
A:和淘寶的感覺差不多把
Q:你覺得蘑菇街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A:產品推薦還不錯
Q:產品推薦還不錯是指什么?1.產品比較優質 2.產品價格較其他平臺低 3.產品風格比較喜歡
?A:3
Q:你現在不玩蘑菇街的原因是?
A:買回來的東西和圖片差距比較大
@April 90后 檢務人員
Q:你覺得蘑菇街好用嗎?
A:蘑菇街app對于93年的我來說是一種時代回憶型的app,在高中時代非常喜歡的蘑菇街。那時候移動端不發達,都是通過PC端來瀏覽蘑菇街上面時尚的系列,例如什么學院風etc.那時候 “窮學生”的我瀏覽一般只是學習模特的穿衣搭配,了解時尚的一種信息渠道。后來上了大學之后,生活費漸漸多起來偶爾會選擇在蘑菇街上拍寶貝,總體印象是有幾點:
1.不可替代性很弱:蘑菇街的東西都是在幫淘寶的店家做推廣賣東西,那我喜歡一家店鋪直接收藏了鏈接然后直接上淘寶來拍就好;
2. 降價很快,品質一般:這跟本人的消費觀念有關;
3.爆款爛大街,無差異化容易喪失用戶的黏性:遇到過這種情況,在大學校園里會很難得出現同款。同樣一件衣服如果別人穿的沒我好看:我會反省自己的眼光“為什么我的眼光跟那個人一樣?好low啊,明天不穿了”;如果同一件衣服,穿的人比我長得漂亮本寶寶又會有一種受傷的感覺。這跟本人的消費習慣有關,喜歡個性化差異化的產品。
Q:為什么我不用蘑菇街?
A:1.如果不是邀約回答問題,我已經不記得有蘑菇街這款app,這說明產品的品牌滲透力不強,或許在產品宣傳和運營方面出現了問題吧;最開始的印象是在蘑菇街上買東西支付起來也不是很方便。
2.我覺得對于蘑菇街我的概念性不是很強,或許是這款產品從一開始起步的時候產品定位就不精準吧。這是一款教人穿衣搭配的app?還是一款販賣廉價深受“學生黨”喜歡的產品?如果是這樣,很顯然我不需要。第一,我已形成自己的穿衣風格,我知道什么樣的衣服適合我;第二作為24歲的職場人,相比價格我更追求品質。
3.我沒有找到說服我使用蘑菇街的理由,并且我的交際圈里也沒有人在使用這一款app。
@Smile 90后 公務人員
大學用過,后來也不用了,感覺性價比不高。
@Kitty 90后 互聯網產品
我是小編,說回我們前言里的的那件白色毛衣吧。買來從來沒穿過......
以上信息來源于23歲及以上的職場女性。
按正常工作時長8小時來算,除去每日8小時的睡眠時間,以及交通吃飯洗漱休閑娛樂4個小時,平均每個人每日停留在手機端瀏覽的時間只剩下了4個小時。根據調查結果顯示,使用社交網絡和觀看視頻分別以46%和42%的比例占據使用頻率的前兩位,而在線購物以12%的比例位列第三。刷刷朋友圈,看看微博,逛逛淘寶,京東等等,這些基本上是手機使用頻率最高的行為。
對于職場女性而言,他們的確存在對時尚的追求。但是,這部分人群顯然是多變而又謹慎的。她們更加傾向于進行有結果的購物,而不是單一瀏覽時尚信息,轉向更高品質的消費平臺。這也許就是我們不玩蘑菇街的原因吧。
彩蛋
蘑菇街版本號9.0.0,更新日期2016年10月20日,截至2016年10月23日晚,9.0.0版本共收到16條評價。
其中超半數的內容顯示:更新以后找不到一些快捷入口了。其中7條評價內容明確顯示:找不到食品入口。
——信息來自APP STORE
原來蘑菇街還可以買零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