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一個讀者的微博私信,大段大段地講述自己在今年五月份的時候喜歡上一個同在圖書館復習的男孩。
長長的留言,少女心事的粉紅泡泡從字里行間撲面而來,像看了半篇言情小說,或者聽了一首清新的情歌——
給他傳了紙條,也加了他的室友;
和他云淡風輕地聊過,也反復翻看他的每一條朋友圈;
他說他心里住了一個不可能的女孩,于是就在心里暗自揣度“我會不會代替那個她”;
整個暑假都留在學校里復習沖刺,關心的早就不是別人復習到第幾輪了,而是他的座位換到哪里去了;
變得煩躁不安,變得情緒化,變得不知所措,也變得患得患失。
是真的想要變成考得好的學霸,也是真的想變成他懷里那個被擁抱著的人。
有時候搞不清楚題目怎么寫了,卻確認自己好喜歡他,對答案時畫上很多叉叉,于是深深自責,為什么要因為一個人把自己搞得那么情緒化?
于是考研變得好難,暗戀也變得好難。
難上加難的時候,整個人就要崩潰了,想要放棄了。
??
我把這個幾乎聲淚俱下的愛情故事看到最后,很想給女孩劃個重點:
咳咳,現在最重要的事情難道重點不是“馬上要考研了,還有兩個多月了”嗎?
知道勸是沒有用的,還是忍不住語重心長:
“最止損的做法是,先把研考好,我不能保證你如何做可以獲得愛情,但我不喜歡你在考研上因為準備不足差一點兒而遺憾。
先把自己的人生和未來捋順了,搞明白了,盡力了,無論愛情結果如何,都有承擔的能力。
有的事情,是兩個人共同決定的,有的事情,只有我們自己可以決定?!?/b>
??
最近是不是錦鯉太多,把好運氣和好心態都分走了?
我頻繁地被很多在準備考研的朋友叫出來,說讓我給她們“心理輔導”。
朋友說自己在沖刺階段,感覺自己背什么忘什么,真題做完對答案的時候特別緊張,要是對了就很開心,一旦錯得超乎預期,哪怕多出那么一點點,還是有一種崩潰的感覺...
這時候竟然關心起經濟政策,就業壓力,每天都在看相關的畢業生就業信息,看什么都覺得是在針對自己——如果考不上,那就完蛋了。
她平常明明是個喜歡看明星八卦,追劇看熱搜的樂天派女孩,誰知道這時候愁得覺都睡不好,整個人就像走在一座搖搖晃晃的吊橋上。
往前走,好難,往后退,不甘心,每一步都小心翼翼,怕自己一不留神就掉了下去。
心理學里有個理論叫“吊橋效應”:
指當一個人提心吊膽地過吊橋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這個時候,碰巧遇見一個異性,那么他會錯把由這種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為對方使自己心動,才產生的生理反應,故而對對方滋生出愛情的情愫。
緊張的時候,把所有精力集中在一塊地方時,最容易產生錯覺。
考研對這些人來說,也像一座吊橋,他們走在上面顫顫巍巍,如果這個時候恰巧碰到的任何小事情,都會使得那些被題海洗刷過的敏感毛孔感到不適,并且做出激烈地排異反應,并且急于抓住任何救命稻草。
曾經我也是一個遇到問題需要花大段大段時間去傾訴和抒發情緒的人,并美名其曰“調整心態”、“調整情緒”。
后來發現,其實解決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什么“讓自己放松下來”,偏偏就是在最艱難的時候一鼓作氣,告訴自己:“再堅持一會兒,沖到終點再哭。”
一個人走一條長長的夜路,如果害怕,應該加快腳步跑有陽光的終點,而不是留戀在一盞燈的周圍,因為你不知道它什么時候會熄滅。
但你知道的,如果你跑快一點,就可以跑出現有的困境。
??
作為一個已經畢業的,周圍有一群考上或沒考上研究生的朋友的社會人,我真的覺得,那些困難和困惑,關于愛情、就業、未來選擇、發展方向的,都先收起來吧,相比為大后天的天氣擔憂,能不能先搞清楚今天是晴是雨呢?
不要太自以為是啦。
若你此刻正站在那顫顫巍巍的吊橋上,感到心慌慌,那就別東張西望,聽我的,你就往前看,看著一個點就好,找到一個終點,然后慢慢靠近它。
塵埃落定之時,無論成敗,你都有大把的時間去矯情和情緒發泄。
準備考研是這樣,準備高考是這樣,人生中任何一段艱難的時光其實都該這樣度過:先解決困難,先達成目標,后解決情緒,后自我憐惜。
就像我的朋友林小四說的——
“總說自己迷茫啊徘徊啊心思不定要多想想啊,其實一直在回避一個事實:
能力不足的人,是沒有選項的?!?/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