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島與海陵島是廣東最美的兩大海灘,相比之下南澳島歷史更悠久,島上四處散落著歷史的烙記,南宋皇帝、戚繼光、鄭和、鄭成功、劉永富等都到過南澳島,然后留下了宋井、總兵府、招兵樹、雄關鎮等景點。
我們乘坐火車來到汕頭站,先前做的攻略火車站就有公共汽車直達南澳島,可惜汕頭的公共汽車是最不靠譜的公共汽車,傳說中的8分鐘一趟公共汽車,在火車站苦苦等了一個小時,好不容易來了一趟還是座無虛席,只好滴滴快車前往南澳島。
車行來到南澳大橋,南澳橋長達11.08公里,是廣東省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跨海大橋。它像一條紐帶,把孤懸海外的南澳島與大陸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真的是一橋飛東西,天塹變通途。汽車通過大橋,透過車窗,兩邊都是一望無際的大海,在清晨的曙光下平靜而暗藏力量。我已經聞到了裹挾著咸腥味的大海氣息,心情立即激動起來。
始于萬歷年間的總兵府
南澳島,共有4600多平方公里,景點如散落在海上的珍珠,比較散、遠,但有環島的公交線將其串在一起。我們的第一站是總兵府。
南澳島處于粵、閩、臺三省交界海面,距西太平洋國際主航線7海里,素有“粵東屏障 粵閩咽喉”之稱。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又是商賈海上互市之地。過往,海盜橫行,倭寇、荷蘭虎視眈眈,入侵不斷。始于萬歷年間,開設總兵府,后來歷時300多年,可有173位正副總兵在此任職。可惜總兵府主體建筑毀于地震,現在的總兵府是后來重建的。建筑有些簡陋,主體建筑只是簡單的一個總兵辦公的大堂,還有少許的文物展覽。
一入總兵府井里的大門,就看到一塊石碑矗立在院子正中,上面赫然寫著閩粵界三字,碑下一根直線,將院子劃分兩半,當時南澳島屬于廣東福建兩省管轄,分開兩腳站在直線兩邊,就是腳踏兩省了。
總兵辦公大堂前有一棵400多年的古榕樹,樹干要兩個人張開雙臂才能環抱。樹根盤根錯節,樹冠開枝散葉,像一把巨大的傘。樹下有四張跟游客休息的石桌椅,都在榕樹的庇護之下,擋住了似火的驕陽,樹蔭下陰涼愜意。榕樹拼命的往四處伸展,只好用水泥仿照樹干的形狀顏色做一個柱子支撐住龐大的身軀。別以為它是一顆普通的古榕樹,它的名字叫招兵樹。當年,鄭成功在榕樹下招兵買馬,懷有凌云之志的青年自此跟隨他收復臺灣、抗清衛明,立下永存千古的功績。
傳說吳平藏寶的金銀島
小島三面環水,很小,以至于環繞小島一圈不過十來分鐘。但是它小的精致伶瓏,島上曲徑通幽,石洞穿插。累了,坐在巨石橫跨的石洞中,海風吹來,涼爽無比。越眺海面,碧藍的海面上,一粒粒白色的浮標隨著海浪的起伏,輕輕的晃動起伏,像給大海帶上了重重疊疊的珍珠項鏈,顯得精致華美,這附近都是漁民養殖基地。
在巨石橫豎堆砌的山頂,有一六角小亭,亭中是吳平妹妹的雕像,一手摸著寶劍,一手摸著元寶,向世人訴說藏寶的傳說。
最美海濱浴場青澳灣
青澳灣是北回歸線的起點,北回歸線廣場上,兩根矩形的柱子上夾著一個巨型圓球,球的中心有一孔。夏至正午,太陽便會從球的中心孔直落下來,投射在地上,加上外面的柱子,便在大地上寫出了一個大寫的“回”字。
青奧海灘就在北回歸線廣場的前面。兩邊的青山環抱著碧海形成了美麗的青澳灣。海灘的沙子細軟,海灘平緩,海水清澈,是難得的天然海濱浴場。
遠遠看到海灘的時候,兒子就興奮的往前狂奔,不管我們在后面呼喊慢點慢點,他一頭沖進了大海。海浪呼嘯著沖過來,兒子尖叫著跟著海浪一起躍起,有時海浪拍打到他的身體上,他就著推力往海灘跑動幾步,有時巨大的海浪掀翻了他,他的在海里嗆得連連吐水。烈日的陽光通過海水映射更加的火辣,但是兒子絲毫不減對大海的熱情,在浪花里一玩就是四五個小時,皮膚從白皙,逐漸變紅,最后變成了黑色。
大海是小朋友們的樂園。在大海里沖浪,在海邊玩沙子是百玩不厭,樂此不疲。兒子開始沙灘上面造圍城,外面有護城河,里面是一個四方的城墻,居然還城內有城。他我想他心里的樣子,可能是剛剛參觀過的西安城墻,也可能是嘉峪關城墻的模樣。
傍晚時分,漲潮了,海水一波接一波的涌上來。淹到兒子的城墻了,第一次沒有沖垮,海浪失望的退去。兒子趕緊拿起沙鏟拼命的修復漏洞,像極了奉命守城的將士。經過幾次海浪的沖擊,城墻岌岌可危,沙子做的城墻吸滿了海水,顯得松軟塌陷,很多地方已經被海水吃了個大口,任憑孩子手忙腳亂的修復,海浪的力量一次比一次兇猛,一個大浪排山倒海般的涌過來,吞噬了圍城,大浪褪去,城墻轟然倒塌。孩子又在離海浪稍遠的地方又造起了圍城。
時至夜幕降,幾次催促后,兒子才戀戀不舍返回酒店。他滿身滴著海水粘著沙子,皮膚全變成了黝黑的顏色,眼里卻閃爍著幸福的光芒。
路邊的誘人的海鮮燒烤
中午吃了海鮮大餐,味道新鮮爽口,不過也是些平時在廣州酒店可以吃到生蠔、大蝦、花蟹、花螺之類。我們住的酒店附近,沿海濱江大道,燈光閃爍,高樓林立,這是南澳縣城最繁華,最具有現代都市氣息的一條街。路邊,夜宵店老板熱情的吆喝招攬著客人。
臨街的大排檔,在路邊擺著高低不平一碰就搖晃的桌椅,我們也在一個煙火味濃厚的燒烤攤前坐下,海鮮夾雜著香料的香味直撲我的鼻孔,在廣州是絕對沒有此番情形的。
我們拿了個塑料籃子,在一排排分類擺放的食材中,撿了一大堆放入籃子交給燒烤老板。再看燒烤老板,光著上身,裹著油煙全身油光發亮,汗流浹背,像掛滿露珠的茄子。
我們選好的燒烤烤好之后送到桌上,吹著海風,吃著燒烤,看著路上的車水馬龍,似乎我并不屬于這個喧囂的世界,我獨一隅看著城市喧囂,世人萬象。慢節奏的生活狀態,疲憊的身心在海風吹拂下慢慢舒緩。燒烤的味道真不錯!
汕頭的小公園
從南澳到返回汕頭時,離坐火車時間還早,我們便打車來到了汕頭的小公園。
與其說這里是西洋建筑林立的休閑地,不如說是吃貨的天堂。街道兩邊全是各種百年老字號潮汕小吃。地道的潮汕牛肉丸,緊實有嚼勁兒,不吃幾個就白來潮汕了。一碗老爺爺親手制作的海石花,爽滑細膩,潤肺止咳,入口冰涼,夏天消暑降溫好幫手。賣蔥油薄餅的大叔很會招攬生意,說薄餅還在《舌尖上的中國》拍攝過,非常好吃,一張薄餅攤開,放入肉松、香菜、脆蛋卷,還有些說不出名字的東西,一咬外軟內脆,滿嘴香脆甜可口。還有攤在鐵板上的姑蘇醬香豆腐,豆腐在油亮的鐵板上烤的滋滋作響,兩面嫩黃,撒上蔥花胡椒調味,來上幾塊,我一咬入口,真的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看起外面不燙,里面燙得我吐也不舍得,吃得我是呲牙咧嘴。
不知不覺,肚子已撐不住了,但還是管不住嘴,只嫌我肚子太小。小公園的建筑都是有百年歷史的西洋建筑,有哥特風格,巴洛克風格等等,多為早年華僑所建,一棟棟古樸典雅、錯落有序的房子昭示這里曾經是汕頭最繁華的地段,現在大都樓房已殘缺陳舊,有的成了危房,正在修繕。
坐在十字路口中心的小亭,見對面樓的鐵欄桿陽臺凸出建筑樓體,約有兩三米長,直通里面的木門緊閉,似乎見到當年住在樓里的小姐,打開木門,穿著時尚的洋裝,輕倚欄桿,看街上的車馬喧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