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了將近兩個月來讀這部書,斷斷續續,談不上仔細,卻深深的被打動了。記得還是在小學三年級,每當清晨就會聽廣播里的有聲小說,有一陣子是李野墨講的《靜靜的頓河》,小說名字一直印在記憶中,直到今年春天開學。時光荏苒,一晃十多年過去了,如今已經大二的我心血來潮,就像那沉穩的頓河水不經意泛起波瀾,懷著敬畏和真誠讀完了這148萬字的皇皇巨著。
有幸能在這短暫的一生中遇到《靜靜的頓河》這部作品,能真正深呼吸一次雄渾而廣闊的歷史氣息。
頓河緩緩得流經廣闊無邊的大草原,過去千百年如此,將來亦如此,然而兩岸再也不會有哥薩克人輕快的歌聲,再也不會有那份青草白云般的淳樸和自然……
生活在頓河草原的哥薩克們直爽而粗野,他們不愿承認自己是農奴的子孫,一直以來都在以一種微妙的意識形態生存。他們不甘心服從任何政府,但對待沙皇卻唯唯諾諾,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槍聲打響時,一切新與舊、善與惡的思想就像大雨前天空電閃雷鳴的烏云一樣,醞釀著恐怖于新生。
格里高利就是被強征入伍的無數哥薩克之一,在與德奧聯軍打仗期間多次獲得勛章,但他內心里卻無比糾結,“到底是在為誰賣命?”。直到他接觸到布爾什維克的思想。
開戰幾年后發生了十月革命,列寧宣布成立蘇維埃政權,尚在和協約國作戰的格里高利與哥哥彼得羅發生了爭執,彼得羅警告他不要被蘇維埃蒙騙,格里高利不以為然。有一次紅軍的惡劣份子在頓河州制造了命案,哥薩克們一下子反抗起來,在父親和哥哥的訓斥以及勸說下,加上對紅軍的失望,格里高利轉向起義軍。在暴動軍之中他和彼得羅成為了領導級人物,每次和紅軍打仗幾乎都是勝仗,但在目睹一次次慘絕人寰的屠殺后,格里高利的內心又開始混亂起來。
接下來的幾年中,暴動軍首腦們對白軍和外國軍隊的一步步妥協令格里高利感到悲憤和厭惡。那些生活在頓河兩岸的哥薩克貧民們并沒有看到謠傳紅軍的暴行,反而是叛軍們四處搶劫。不久彼得羅戰死,娜塔莎、妲莉亞、潘杰萊緊隨其后死去,一年之中,麥列霍夫一家失去了四個親人。緊接著,暴動軍隨白軍一起一潰千里,格里高利逃亡到海邊,心如死灰的他加入了布瓊尼的紅軍。在一個悲傷的下午,母親伊莉尼奇娜終于在對兒子的無限思念中離開人世。
當格里高利回到家鄉,發現盡管自己已經立功贖罪,蘇維埃還是不能放過他,于是又開始了逃亡之路,跟隨佛明的匪軍向南逃去。格里高利厭惡匪軍的紀律和作為,于是悄悄溜出來回到家中,他接走情人阿克西尼亞,兩人亡命天涯。
但最終命運還是沒有放過格里高利,在一次沖突中阿克西尼亞被紅軍打死,懷著無比絕望和悔恨,失去一切希望的他安靜向故鄉走去,面對未知的明天……
關于格里高利這個人物的形象向來有很多爭議,大多認為他循環往復,朝三暮四,沒有堅定的立場,然而,我認為,恰恰是因為這些缺點,反映出的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格里高利所代表的絕不是自己,而是在當時背景下的廣大哥薩克,乃至整個俄羅斯勞苦大眾的真實心理,在新舊思想互相傾軋時,縱使少數目光深邃的人能看清世事,但絕大多數的人不知何去何從,他們走過的各種各樣的路只不過是在尋找最適合自己生存的方式,不免有誤區,不免有坎坷。任何事物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格里高利的所作所為只能說,他的心靈是淳樸善良的,但是缺乏果斷和冷靜,我覺得他的影響對于這部求來說,是相當成功的。
對于阿克西尼亞這個人物,一直以來我都是懷著厭惡的眼光來看的,因為她奪走了別人的丈夫,并且不守本分,娜塔莎間接死于她的話語。然而當我讀完的整部書后,掩卷沉思,感覺很困惑。阿克秀沙為什么對格里高利那么癡情,不管他是否結婚,不管旁人如何諷刺,一直如此?世上少有真情,就算有,最終也多成愁緒,而她無疑是一個堅強的人,不論如何一直在等待,最后的悲劇仿佛早已注定。
娜塔莎是一個可憐的女人,她深愛著格里高利,卻得不到他的愛。她脆弱的去自殺,也堅強的面對格里高利的家人,這一切都說明,她是一個內斂的人,不愿意去訴說悲傷。她一直心懷希望,希望格里沙回心轉意,當她感到一切已無法挽回時,生命也將走到盡頭,因為對她來說這一生太累了,化解悲傷的唯一方法就是死去。可憐的娜塔莎。
妲莉亞是個風流成性的女人,她對彼得羅的死也只是傷心一陣子。但是到最后,因為拈花惹草害了病時,她與娜塔莎無微不至的談話,和偶爾的痛哭,感覺她是一個有著熱心腸,但性子直爽潑辣的人。
潘杰萊和伊莉尼奇娜兩個人最讓我感動,我真正體會到了“父愛如山,母愛如水”的含義。兩個人經常吵架,但對孩子們確無微不至,潘杰萊言談粗魯,但永遠能從他的話中感受到對孩子們的愛,如此深沉,深沉到不易察覺。當伊莉尼奇娜臨終時,我的眼眶濕潤了,一個母親,眼睜睜地送走了兩個孩子,還有一個不知去向,最大的痛苦不過如此吧!
這部小說講述了頓河兩岸哥薩克人的艱苦而悲壯的抗爭故事,婉轉而凄涼……
一個政體有正確就不免有錯誤,共產主義宗旨是平等,當一個人自詡為更高階級時,就不可能死心塌地加入紅軍。誠然,舊思維有他存在的理由,但社會的變革也有其必然趨勢,利益有時很重要,但也很危險,需要清醒的思維和深遠的眼光乃至適當的寬容才能抉擇一個信念、堅守一個信念。
最后引用小說第七卷第十章的一段話吧:
科佩洛夫警惕地笑著說,“這是不言而喻的……思想在這里占主導地位。只有那種清楚地知道為什么打仗,而且對自己從事的事業充滿信心的人才會得到勝利。這是一條老掉牙的,跟這個世界一樣古老的真理,你卻以為是你的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