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我放棄公司的原始股權的時候,很多人都覺得我瘋了。
一個三線城市的小青年,每個月到手可以拿到5位數,公司提供優厚福利。
我曾經幻想著在這個小城市結婚生子,安逸過著自己接下來的人生。
可是我卻在下班后寫起了文章,開始在周末自己花錢坐高鐵去周邊的城市聽課,拆書,做分享。
原來用來曬太陽看電影葛優躺的周末時光,再也回不去了。
我認識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一個只有在《人人時代》和《認知盈余》的書中才會出現的世界。
2.
第一次走出滬寧線,從兩個小時生活圈到五個小時的飛行圈。
第一受邀請是去武漢,組織方報銷我來回的高鐵費,住宿費自己掏。
去!
這是難得的走出去的機會。
從那天起,我開始周五下班后出發,周一凌晨回到家的生活。
經過六個月,我的斜杠收入終于穩定了。
我每個月要做一期21天知識管理訓練營,每個月都有線上付費分享,線下企業課程。
我的課程每一期都飽滿;
我的內容產品已經連續六期保持50%的更新率;
我的檔期排滿了未來的兩個月。
和投資人從下午一直談到晚上,當我回到家,我決定再次放棄現在擁有的一切。
3.
我原來以為的勇敢是拼命去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為了成為主管,那就每天4點起來就工作和學習;
為了自己的文章有人能看,就每天日更;
為了讓自己有工資之外的現金流,就200塊的活也花一天時間去接;
你有什么,你想要什么,你敢不敢換?
放棄自己的存量去擁抱變量,這是羅輯思維經常給我的一個提醒。
可是真的很難啊,跳出舒適區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特別是舒適區有你太多的利益做牽絆的時候。
4.
16年的最后一個月,我開始辦理公司的離職手續。
同時,我也在和現在的自己告別。
17年我會花大量的時間在學習上:
去學習大神們的深度課程;
去學習創業;
還有去游學,去旅行
學習是為了打開自己的視野和格局,我在一個小圈子里生活了10年,現在有機會去打開自己的視野和格局了。
5.
“我曾經問個不休,你何時跟我走,而你總是笑我一無所有。”
我走在北京深夜的大街上,想著我接下來的路。
而幾個小時前,我還在三線小城的小館子里吃早餐。
17年,我該如何變得更好?
我該放棄什么,我又可能得到什么?
也許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不是在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17年,我不想只是陪伴你成長,我更想做你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