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修道,終南為冠。終南山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修道勝地,千峰疊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稱。
如今的終南山因隱逸者眾多而聞名,不時能聽到政商名流、文化名人、普通百姓,離開繁華都市,來此修行。終南山,因其風景、風水與人文的多元優勢,成為修道者向往的世外桃源。
美如仙境的秦嶺風光,遍地是寶的草藥王國
“終南異五岳”,“太乙近天都”。終南山優美的秦嶺自然風光,國內僅有、世界罕見的中國山崩,加之深厚、積淀的終南文化,千百年來成為世人朝圣的文化大山和歷史名山。
終南山主峰太白山盛產藥材,素有“草藥王國”之稱,在當地至今都傳唱著“太乙山,遍地寶、有病不用愁,上山扯把草”的歌謠。
終南山自古就有隱逸的傳統,中國歷史上的不少名人都曾做過“終南隱士”。
相傳姜子牙入朝前曾在終南山的磻溪谷中隱居,用無鉤之釣引起周文王的注意,后以八十高齡出山,結束隱逸生涯,輔佐武王伐紂,建功立業,成為一代名相。
秦末漢初,有東園公、夏黃公、綺里季、角里四位先生,年皆八旬有余,須眉全白,時稱“四皓”,先隱居商山,后隱居終南,終成大業。
漢初三杰的張良,功成身退后,隱居于終南山南麓的紫柏山,得以善終。
晉時的王嘉、隋唐五代的藥王孫思邈、仙家鐘離權、呂洞賓、劉海蟾以及金元時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明清時江本實等都曾隱居終南山。
關于終南山,有很多傳說。
老子西游入秦,說經臺講授《道德經》
據傳,楚康王時天文星象學家尹喜為函谷關關令,于終南山中結草為樓,每日登草樓觀星望氣。一日忽見紫氣東來,吉星西行,他預感必有圣人經過此關,于是守候關中。
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騎青牛而至,原來是老子西游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請到樓觀,執弟子禮,請其講經著書。
老子在樓南的高崗上為尹喜講授《道德經》五千言,然后飄然而去。傳說今天樓觀臺的說經臺就是當年老子講經之處。
道教產生后,尊老子為道祖,尹喜為文始真人,奉《道德經》為根本經典。
太上老君托夢,上善池靈泉驅病救人
相傳,元朝周至地區發生瘟疫,無藥可醫,死者無數。
當時樓觀臺的監院張志堅,晚上夢見太上老君告訴他說:"山門前有塊石板,石板下有泉水一眼,泉內有吾煉就之丹藥,可治民疫。"
張監院醒來后命小道士在山門前尋找,果然在西邊的石板下,挖出一泉。張監院忙令人取水給患時疫的道士飲用,兩個時辰后疫病神奇地痊愈了。消息傳出后,遠近百姓都來取水治病,時疫遂退。
三年后翰林學士趙孟頫來此游覽,聞聽此事十分驚奇,遂索紙筆大書"上善池"三字,取《道德經》"上善若水"之意。如今每逢廟會,香客仍爭飲此水以祛病延年。
老子教訓弟子,化女泉旁點化徐甲
據傳,說經臺的西邊有化女泉,是老子教訓弟子徐甲之處。
傳說老子西游途中將一具白骨點化成英俊少年徐甲,抵達函谷關后,老子將七香草點化成美女考驗他,徐甲經不住誘惑,剛要有所動作,被老子用手一指,立即現出白骨原形。
幸有尹喜為其求情,老子方又點化白骨為徐甲,并用拐杖怒觸地面,美女遂化成一眼清澈的泉水,即為化女泉。此泉清洌,至今尚可飲用。
老子在終南:煉丹、打鐵、修真養性
據傳,說經臺南面峻峰上,有一座八卦形的煉丹爐,為老子當年煉丹所用。
說經臺的東南方有一個"仰天池",為老子當年打鐵淬火的水池,池的附近有老子修真養性的"棲真亭"。
說經臺的東北方有一座老子墓,墓為橢圓形,冢方四米,占地二十平方米,墓前有清代畢沅書"老子墓"碑石。
最佳游覽時間
終南山每年3月-11月游覽最佳,風景優美,氣候宜人。
終南山里隱居的人們或居茅棚,或住廟堂,或生活在原始的天然山洞里,言語和善卻又似藏玄機,但大多不喜外人打擾。
如果想修身養性,不管是居于山林,還是身處鬧市,心靜則神定,心安則神寧。做喜歡的事,多做善事、好事,人生處處皆修行,世間皆可為終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