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概要
1、大綱:了解明朝初期朱元璋一手炮制的四大案件
2、時間跨度:1368年—1393年
3、重要名詞: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桓案、藍玉案
4、重要人物:朱元璋 胡惟庸 郭桓 藍玉 朱標
布衣天子
歷史上有兩位出身平民的普通人,一路成功逆襲登上皇位,一個是劉邦,另一個是朱元璋。
俗話說: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二人開創的新王朝,驗證了這句名言。
劉邦清除了所有異姓王,而朱元璋殺的人卻數不勝數。。。
皇帝的焦慮
歷代開國皇帝無不希望自己建立的王朝永繼不休,秦始皇希望傳萬世,朱元璋也不例外。朱元璋面臨的局面或許更為復雜,蒙古在北疆不斷騷擾,王朝內部曾經跟隨自己的眾多功臣爭權奪利,派系紛爭,將相與皇權分立,太子朱標卻心地仁慈,似乎難以繼任。。。
明初四大案
亦稱洪武四大案,是指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發生的誅殺開國功臣和貪腐官吏的政治事件。
有史家認為這四大案是朱元璋為消滅對明王朝有潛在威脅的功臣、整頓吏治、懲治貪污而刻意策劃的四個事件。
① 洪武九年(1376年)的空印案
② 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胡惟庸案
③ 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
④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藍玉案
1、空印案,欺君罔上
明朝時加強中央集權,地方上各個布政使司下屬的府州縣每年需向中央繳納錢糧、軍需物品,年底再派出官吏前往京師戶部核對明細。所有賬目必須和戶部完全相符才算完畢。若其中有任何一項不符就駁回重新造冊,且須再蓋上原布政司大印。
當時交通不發達,各地州府往來路途遙遠,另外官員們無法事先預知錢糧在路途上的損耗,為節省時間,前往戶部審核的官員都備有事先蓋過印信的空白賬簿以備使用,謂之‘空印’冊,到京城后再填寫實際的數目。這原本是從元朝既有的習慣性做法,明朝建立以來也從未明令禁止過。
朱元璋獲知此事后卻大為震怒,認為這是官員相互勾結、私自用印的欺君重罪,因而下令誅殺了數百名相關官員。這就是因在空白文書上蓋印而引發的“空印案”。
本案并非因貪腐而起,實為一個冤案,然而其影響之廣,范圍之大,懲罰之重,史上實屬罕見。
2、胡惟庸案,丞相專權
大臣胡惟庸深受明太祖信任,做事也一直小心謹慎,直到走上丞相的位置。
出任中書省丞相后,胡惟庸卻一反常態,開始培植黨羽,獨斷專橫,地方上報的奏折,直接攔下進行處理,不報告皇帝,顯然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有御史將胡惟庸和其黨羽謀反之事上奏朱元璋,朱元璋雷霆大怒,立即誅殺了胡惟庸一黨。
但此案牽扯太深,數年間也未能完全理清,十年后牽連了另一位重臣李善長,先后被誅殺者達三萬余人!
胡惟庸案摻雜著皇權與相權斗爭的因素,所謂謀反很可能是子虛烏有,朱元璋借此廢除了從商朝至明朝一直沿用的宰相制度,從此到清末再無宰相。
3、郭桓案,結黨腐敗
朱元璋出身貧寒,經歷過百姓之苦,深知腐敗帶來的危害,因此對腐敗貪污深惡痛絕,洪武早年就懲治過貪腐事件。
郭桓任戶部侍郎,相當于今天的國家財政副部長。他歷年結黨貪污的罪證查明后,有如下幾項:
經手浙西秋糧四百五十萬石,但郭恒上交國庫僅六十萬石;貪污鈔銀八十萬錠,折算可抵二百余萬石;伙同地方官私分浙西四府鈔五十萬貫、私分應天等五府州、縣數十萬的夏稅、秋糧;伙同承運庫官范朝宗偷盜挪用、貪污府庫金銀;自行設置稅收項目,私自征收魚鹽稅、水腳錢、口食錢、庫子錢、神佛錢等賦稅。以上贓款共計折合精糧兩千四百萬擔,約明朝國庫一年收入。
此案令朱元璋大為震驚,后續處理牽扯到十二個布政司,官員最高級別至侍郎。朱元璋將六部侍郎以下涉及官員全部誅殺,牽連的官吏、富戶死于此案不下萬人。
朱元璋為了防范和杜絕再有類似行為,設立了皇帝直屬特務情報機構:錦衣衛。
4、藍玉案,功高震主
徐達、常遇春、藍玉等都是功臣勇將。立國后,藍玉幾次北伐,立功很多,朱元璋對他封無可封,藍玉兼任著大將軍,大司空、太傅等許多職位,在朝中影響力非常大。這讓朱元璋感到十分的不安。
朱元璋借口有人舉報藍玉謀反,將藍玉及其有關人員下獄,先后超過一萬五千人被殺,藍玉手下高級將領更是被全部清洗。
朱元璋通過藍玉案徹底鏟除了對皇權有潛在威脅的大將,把軍權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他仿照宋太祖分設禁軍與樞密院的方法,把軍事部門分為五軍都督府與兵部,相互制約。戰時皇帝臨時任命統帥,戰后統帥須立即歸還將印,軍隊則回歸駐所。
太子朱標
面對父皇大開殺戒,太子朱標曾勸諫說:“陛下殺人過濫,恐傷和氣。”朱元璋沒吭聲。第二天他故意把一條布滿荊棘的木杖放在地上,叫太子去撿,太子顯得猶豫不決,朱元璋說:“你怕有刺不敢拿,我只好替你把這些刺都去掉。內部不整理清楚了,你將來怎么能當這個家!”
其實太子依然認為天子應該做堯舜之君,善待臣民。
更多歷史文章,請持續關注公眾號 “云竹文齋”!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