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第一種是行為本身,我們投票、購買某種產品、在某項請愿書上簽字、獻血,這些都是行為。
第二種是行為意向,指在做某事之前的期望和具體的行動計劃,有點像新年的誓言,這些計劃可能從不會實施。
第三類是指引我們行動的觀念,我們的信念,或者(更寬泛地說)我們的認知。它們包括關于某個事物和應該如何對待它的一些信念和知識。
第四種是情感反應,情緒或直覺,反映了對某種事件或某種事物所產生的生理喚醒,包活快感、悲傷等。
最后一類就是態度本身,即對某種事物的整體評價。
因此,我們可以將態度廣義地定義為建立在認知、情感反應、行為意向以及過去行為基礎上的評價傾向性,這些都可以改變我們的認知、行為、情感反應,以及未來的行為意向和行為本身。
【I】
what
廣義的態度建立在以往的行為、認知、情感反應、行為意向等基礎上,并可以通過改變態度來改變我們的行為、認知、情感反應、和行為意向。
how
態度包括行為本身(做的具體的事情)、行為意向(期望、計劃)、觀念(三觀認知)、情感反應(情緒或直覺)、態度本身(對待事物的整體評價,支持還是反對等)。
(1)態度中的行為本身,可以影響改變他人或自己的態度。我們可以用具體的行動來影響改變他人,e.g.垃圾分類,從我做起。
(2)態度中的行為意向,可以影響改變他人或自己的態度。e.g. 我希望在未來2個月內減重10斤,立個flag,發到朋友圈先,時刻督促自己,還可以請人來監督我。
(3)態度中的觀念,可以影響改變他人或自己的態度。e.g. 追星并不都是不理性的,我們理智追星,希望自己和朱一龍共同成長的信念,支撐著我自己變得更好。
(4)態度中的情感反應,可以影響改變他人或自己的態度。e.g.看到“大眼睛”的悲慘,我們就會主動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捐款捐物。
(5)態度中的態度本身,可以影響改變他人或自己的態度。e.g.我的師父說這么做是“跳火坑”,我雖然不懂,但聽了他的話,必然也認為這是火坑。
why
一個人的態度往往決定了做事情的成敗。身處復雜的社會環境,我們的態度時刻受人影響,我們的態度也會影響他人。意識到這種互相影響能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態度,了解我們可以影響他們態度的途徑,也了解我們被人影響的原因。
where
我們被他人的態度影響時,要了解是被他的哪一方面影響,從而更加理智的對待這種影響。
我們想影響他人的態度時,可以通過這5個方面,從各個角度滲透,從而最終改變他的態度。
【A1】
原本這個暑假想陪兒子一起練字的,結果他放了暑假,我也像是放了假,剛放假的時候練了2天,后面就完全把練字這事拋諸腦后了。而今就要開學了,我想起來自己也覺得懊惱。
反思
這件事是我本身的態度就不夠堅決,更沒有行為本身、意向、觀念、情感上去影響他,也沒有從態度本身去強加于他。白白浪費了這個暑假。
【A2】
目標
陪兒子制定物理滿分計劃。兒子開學初二,物理是新開科目,我要應用態度影響的5個方法,幫助他取得物理科目的絕對優勢。
行動
(1)我自己的行為:9月1日前,閱讀物理學相關書籍7本(每日一本),尋找物理學習方法,為兒子講解,挑出1-2本鼓勵兒子閱讀。
(2)行為意向:陪兒子制定物理學習計劃,布置每周背誦內容和習題內容。
(3)觀念影響:物理在理科學習中擁有王者地位,得數學和物理者得天下,9月7日前找到5個物理學霸的榜樣故事來激勵兒子。
(4)情感影響:應用正向激勵,鼓勵、贊美他的每一點進步。
(5)態度影響:使用個人強硬的絕不退讓的態度嚴格執行計劃,讓他意識到這件事情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