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兒子住院的第六天體溫已經正常,也算情況有所穩定,我們這次算是“二進宮”了。
娃現在19個月,從懷孕就了解到對剛出生小孩來說最可怕的就是肺炎,所以十三階肺炎疫苗四針按時打完以為會遠離肺炎。結果娃1歲半的時候突然一天下午開始反復高燒,第二天我們就去了醫院查血,C敏略高一點,查了甲流乙流都沒有,醫生讓帶阿奇回家吃,當天喝了美林溫度就正常了以為沒事了,這這樣平靜的過了三天,第四天開始有高燒反復,美林藥效一過就再次發起來,但是沒有咳嗽流涕,我一度懷疑是幼兒急疹,但是第二天早上起來有輕微咳嗽,馬上去了醫院查血排片,然后醫生說是肺炎住院。第一天鹽水下去馬上溫度下來了,后來查處病原體是支原體感染,給了三天阿奇,咳嗽加重,霧化,拍痰,住了一個禮拜終于出院。娃第一次肺炎住院我們手忙腳亂,看著那么小的孩子打針抽血心里著實難過,回去查了很多關于支原體肺炎的信息。
啥是肺炎支原體?就是一種比細菌小,比病毒大的致病微生物。肺炎支原體,屬于柔膜體綱,支原體屬,是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的已知能獨立生活的病原微生物中的最小者,能通過細菌濾器。病原體直徑為125~150mm,與黏液病毒的大小相仿,無細胞壁,對作用于細胞壁的抗菌藥物天然耐藥。故呈球狀、桿狀、絲狀等多種形態,革蘭染色陰性。能耐冰凍。37℃時只能存活幾小時。按道理說也是個比較弱的病毒,但是嬰幼兒如果感染也是很兇猛的。
支原體是兒童時期肺炎和其他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肺炎支原體可引起扁桃體炎、鼻炎、中耳炎、氣管炎、毛細支氣管炎、肺炎;幼兒多患上呼吸道感染;學齡兒多患肺炎。主要的臨床表現為頑固性劇烈咳嗽的肺部炎癥。
1.潛伏期2~3周(8~35天)。癥狀輕重不一(這往往是容易誤診的主要原因)。
2.大多起病不急,有發熱、厭食、咳嗽、畏寒、頭痛、咽痛、胸骨下疼痛等癥狀,以發熱和咳嗽為主要表現。體溫在37℃~41℃,大多數在39℃左右,可為持續性或弛張性,或僅有低熱,甚至不發熱。多數咳嗽重,初期干咳,繼而有痰(偶含少量血絲),有時陣咳稍似百日咳。偶見惡心,嘔吐及短暫的斑丘疹或蕁麻疹。
3.一般無呼吸困難表現,但嬰兒患者可有喘鳴及呼吸困難。重癥病例可合并胸腔積液、肺不張,或發生縱隔積氣、氣胸、壞死性肺炎等。少數病情發展迅速,可出現呼吸窘迫,甚至死亡。
4.自然病程,為幾天至2~4周不等,大多數在8~12日退熱,恢復期需1~2周。X線陰影完全消失,比癥狀更延長2~3周之久。偶可見復發。約25%的患兒有其他系統表現,如皮膚、黏膜系統、心血管系統、血液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等。大約在起病2天至數周。
5.總結一句:癥狀輕重不一,咳嗽為主,可伴有發燒。這個太麻煩了,也太容易誤診了。
診斷還是要影像學檢查和臨床癥狀,病原學檢測的意義不大。血清特異性抗體測定有診斷價值,臨床常采用補體結合試驗,間接血凝試驗,間接免疫熒光法及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此外又可用酶聯吸附試驗檢測抗原。近年國內外應用DNA探針及PCR檢測肺炎支原體DNA診斷有快速、特異性高等優點。(這些家長不用懂,兒科醫生明白就行。)
治療方法:
1.一般治療——隔離,精心護理,吸氧。
(1)呼吸道隔離由于支原體感染可造成小流行,且患兒病后排支原體的時間較長,可達1~2個月之外。對患病寶寶或有密切接觸史的寶寶,應盡可能做到呼吸道隔離,以防止再感染和交叉感染。
(2)精心護理 保持室內空氣新鮮,供給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物及足夠的液體。保持口腔衛生及呼吸道通暢,經常給寶寶翻身、拍背、變換體位,促進分泌物排出、必要時可適當吸痰,清除黏稠分泌物。
(3)氧療 對病情嚴重有缺氧表現者,或氣道梗阻現象嚴重者,應及時給氧。
2.對癥處理
(1)祛痰 目的在于使痰液變稀薄,易于排出,否則易增加細菌感染的機會。除加強翻身、拍背、霧化、吸痰外,應用祛痰藥物。
(2)平喘 對喘憋嚴重者,可選用支氣管擴張劑,如氨茶堿口服,亦可用舒喘靈吸入等。
3.抗生素的應用
阿奇霉素為治療首選。
4.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的應用——這個就和我們這次“二進宮”有關了,才隔了幾個月娃突然發低燒三天但是血象精神都正常,第四天開始咳嗽我已經有點懷疑又中招支原體了,但是這次C敏白細胞都正常醫生也說觀察看看可能是普通感冒,之后咳嗽加低燒又三天突然開始高燒,急急忙忙又跑醫院醫生還是開了血常規,聽肺部沒什么問題,我發出了質疑,在我的堅持下醫生給開了胸片,果然一拍炎癥部分很大,又住院了。這次比上次還嚴重掛了三天鹽水一直高燒反復最高39.8度,連阿奇都沒用,后來查出來是耐藥型支原體感染,也就是說對阿奇不敏感,不得已使用激素促進阿奇吸收這就是對急性期病情發展迅速嚴重的支原體肺炎或肺部病變遷延而出現肺不張、肺間質纖維化、支氣管擴張或有肺外并發癥者,可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支原體肺炎的關鍵在于及時準確的診斷,如果寶寶長期頑固性咳嗽,可伴有發燒時,應該去權威性高一些的大醫院就診,排除支原體肺炎或結核性肺炎。不要拒絕X線胸片,可以嘗試一些新技術的篩查。治療一定要聽從醫生的方案,積極合作,精心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