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長大越喪失表達欲
越長大越發現
這一生
還是不想活得只剩下人情世故
依然需要孤獨。
只因
有趣的孤獨
勝過千百次虛偽的社交
我只想
找回自己
“認識你自己”,這是刻在希臘圣城德爾斐神殿上的一句箴言。
交往和獨處是人生活在世上的兩種方式,我們對如何與他人交往了解比較多,可對如何在獨處中認識自己卻不甚了解。在我們所生活的群體文化中,獨處意味著孤獨,孤獨意味著從群體、類別、規范里出走,意味著不再受到群體的保護,甚至成為群體的公敵。我們習慣于將自己寄托給別人,沒有別人來證明自己,就往往看不出自己的價值。因此,孤獨不曾是個正面而積極的字眼,從群體中出走的孤獨者需要極大的勇氣。就像木心所說:“我是黑暗中大雪紛飛的人啊”。
可,即使身處喧囂的歡樂場,看著各色臉上各色的妝,歡顏把酒過三巡時,時常會感覺自己那顆空蕩蕩的心無處安放,熱熱鬧鬧的生命也只是充滿了聲音和狂熱,仔細想想里面空無一物。這就證明我們身上其實有一種東西,它獨立于我們的身體、財富、名利、物質等外在的活動,是它在尋求和體驗活著的意義,也是它在感到失落和充實。這就是我們內在獨立的精神生命,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靈魂。靈魂在心,心一直在自己身上,靈魂無處安放,是被驅使著,要去找心以外的東西,一直向外追尋,反而使自己更慌張。
越長大越不喜歡表達。說的越多,錯的越多。越來越明白,把自己的價值完全寄托于他人的理解上面的人往往也并無價值。開始喜歡孤獨,喜歡獨處,喜歡自己與自己對話。這才意識到,孤獨是生命飽滿的開始,孤獨使人沉淀,然后清明。所以,孤獨沒有什么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的,是因為害怕孤獨。
孤獨是一種精神潔癖。凡是孤獨者,始終保持精神的高度獨立,誓死守護精神領域的純凈。就像魯迅,他一生不黨不派,從頭到尾,沒有加入任何一個黨。他不斷的從群體中抽離和出走,就是為了始終保持高度的清醒和精神的純潔,能夠用手中的一桿筆寫下鋒利的文字,給民眾帶來頭腦革命。因為黨派多與“政治”劃等號,所要求的也是成員對組織和所群體的服從。而在魯迅式的革命者眼中,“革命”是一種思想,革命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政治,而是對自我生活保持一種不滿足的狀態進而背叛,并維持背叛于一個絕對的高度,他們永遠不會向現實跪地臣服,因為他們最想改變的就是服從。還有梭羅,也是如此。他一生不婚不娶,不上教堂,不交稅。在三十八歲的時候,主動解除與文明的束縛,選擇與孤獨為伴,來到瓦爾登湖,手持板斧,建造木屋,與大自然唯舞,傾聽自然與內心的聲音,寫下經典著作《瓦爾登湖》。無論是魯迅,還是梭羅,他們都是從群體中出走的孤獨者,唯有孤獨給予他們獨立的思考和生命的飽滿,用思想溫養著人們的靈魂。
孤獨是一種內在整合。孤獨的人喜歡獨處,獨處是靈魂生長的空間。獨處時,外來的知識和印象才能被自我消化和整合,從而生長出獨立而飽滿的自我,達到充盈生命的效果。達摩閉關面壁九年,長期的孤獨狀態,內心不斷浮現。通過這種方式與自己溝通,孤獨的語言與孤獨的自己交融在一起,思想在體內形成了一種飽滿和諧的內循環,達到得意而忘形的充盈狀態,從而悟道。瑜伽中的冥想,佛教中的打坐,目的都是如此。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能夠很好的適應社會,能夠很好的處理人際關系和日常工作,且有杰出的成就,卻依然會選擇自殺結束生命,原因可能就在于不善于處理孤獨,缺少內心的整合,獨處時找不到生命的意義,從而自我懷疑甚至自殺。
孤獨是一種創造力量。現實的引力太大,多少超脫飛揚的思想在現實面前都會怦然落地,一不小心就會落入人情世故的窠臼。孤獨者始終在努力擺脫現實的引力,不斷向上走。就像“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莊子創作了《逍遙游》,兩千多年來,一直影響著世人。極限玩家駱垠材13天獨自穿越千里冰封的貝加爾湖,53天環北極圈單人滑雪越野,在這條踽踽獨行的路上,他所能仰仗的只有孤獨的力量。性格孤僻的梵高創作了《星夜月》,歌德三十八歲開始寫作《浮士德》,八十二歲才完成,這中間經歷的孤獨無人能及。可以這么說,偉大生于孤獨。因為孤獨是挑戰極限的利刃。
不止于此,孤獨者也成為改變社會的力量。比如清末的革命女性秋瑾,生在富貴鄉,長在溫暖中,卻拋卻現世的安穩,東渡日本留學,期待自己能夠像男兒一樣,手握寶刀,劈開民眾的愚昧,改變清末現有的亂局。她曾經做詩說:“一腔熱血勸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當革命失敗,秋瑾被斬于菜市口時,她拋灑下的熱血僅僅被當時的民眾當作治療肺癆的人血,沾著饅頭吃下。她那一腔孤獨和悲愴也只有天地可言了。都說活著的人死了,死人才能活過來。無法理解秋瑾的一代人死去,歷史走到今天,她的孤獨也終于被世人所理解,可惜,斯人已去,白云悠悠。
人世間的悲歡并不相通,世間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你覺得歡樂的,我只覺得吵鬧。孤獨是人的宿命。就算是愛,也只能撫慰孤獨,卻不能也不應消除孤獨。如果愛妄圖消除孤獨,就會失去分寸,成為壓迫和束縛。
柏拉圖認為人的肉體和靈魂來自不同的地方,靈魂曾經在一個理想世界待過,見過完美無缺的美和善,靈魂是人的神性。寄居在肉體之后,靈魂也一直思念那個理想國。
神賜予人孤獨,便是讓人能夠與自己的靈魂對話,離動物性最遠離神性最近。寂寞與他人有關,孤獨與自己有關,它是生命圓滿的開始,人活一世,需要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