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閑暇時間較多,就有了精力胡思亂想。想以前,想現在,想未來。于是發現我對自己的現狀并不是很滿意。雖工作足以解決溫飽,日程還算悠閑,總覺得缺少點什么。是生活的儀式感和目標感吧。溫飽不愁了,生而為人,應該生活在更高的層次上,例如精神和心靈的滿足。于是我覺得該做點什么,突破一下自己。
自從大學畢業,沒有正經學過什么。刷刷微博,聊聊微信,看看視頻,草草接受信息,轉身便遺忘。哦,我想再學學英語,果斷報了滬江網校的班。開始了重拾英語之路。好久沒有這樣投入的做事情了,學習是一件鍛煉全身的事,它能調動已經懶散的肉身,去投入精力,轉動大腦,開口朗誦,加強記憶。有時候也會犯懶,真想葛優躺無限循環!最后想要奮進的心臟戰勝懶惰,終于沒有掉隊。努力起來,會是良性循環,最近又想要寫些東西。開始沒有思路,提筆詞窮,我想不擅長的事情,堅持做下去,總會有起色,熟還能生巧呢(傲嬌臉)~
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為層層嵌套的三個圓形區域,最內一層是“舒適區”,是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最外一層是“恐慌區”,是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二者中間則是“學習區”。
在舒適區做事,叫生活,在學習區做事,才叫練習。持續進步的關鍵就是持續地在“學習區”做事。練習的精髓就是持續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
Facebook 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的做法是每年給自己設定一個新目標來測試自己的自制力。這些目標跟公司的運營沒有什么關系,簡直純粹就是為了挑戰而挑戰。2009年是每個工作日戴領帶(表達重視公司的態度),2010年是學習中文,2011年是只吃自己殺死的動物(于是成了素食主義者),2012年是重新開始寫代碼,2013年是每天認識一個facebook以外的新朋友,2014年是每天寫一封經過謹慎思考后的感謝信,2015年是每兩周讀一本書,2016年是跑365英里,制造家庭智能助手。這些事情他都出色的完成了,而最恐怖的是,他今年才32歲。
向牛人學習,樹立目標,并貫徹落實下去,不斷學習新的技能,進行持續的訓練,就有可能成對自己滿意的人。我需要做的就是,放下你那做什么都三分鐘熱度的心,閉上那張什么都想聊的嘴,放下手機停止刷微博刷朋友圈,重新拾起你的那些“愿望、夢想”,把它們寫下來,帶著目標感,一點一點去實現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