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度的水是涼的還是熱的?如果你的手剛從冰水里拿出來放進20度的水里,或者你剛才桑拿房里出來跳進20度的水里。據說有些凍死的人最后被人發現時是赤身裸體的,因為他會產生幻覺(也是感覺)覺得太熱了,于是把衣服都脫掉然后最后被凍死,而那時的溫度可能零下好幾度。一個饅頭是好吃還是不好吃,如果干吃,我可能連一個都吃不了。如果餓了3天,這個饅頭會是我有生以來吃過最好吃的東西了。如果你植物人十年了,然后醒過來。那么這十年對于你有意義嗎?可能會給你的親人帶來無盡的痛苦和折磨,你雖然還活著,不過你感覺不到,所以這10年對你來說一點意義都沒有(不要糾纏這10年證明了你父母對你的愛這樣的話題)
我是張三不是因為我父母給我起名叫張三,而是我認為(感覺)我是張三。如果我在還沒懂事之前被拐賣,那么父母給我起了張三名字,但是買我那家人叫我李四,你說我會認為我是張三還是李四。這種感覺怎么來的,因為我的大腦在不停掃描我的記憶給我提供了我是張三這種感覺(這個不用證明了吧,可以參考失憶癥)。我們這個肉體上可以是任何人,湖北張三,河南李四,美國TOM。你現在是誰只是因為你到現在所積累的記憶告訴你你是誰。其實就算我一直叫張三,這個張三也是一個不確定的。比如我本來是湖南張三,結果父母因為工作調動去了新疆,我就又變成了新疆張三。雖然同樣還是我,還是這個張三。可是湖南張三和新疆張三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這兩個張三是同一個人假設出的不同生活軌跡)。從性格,飲食,甚至長相都不相同(飲食環境等等都會影響人的外貌)。所以我是誰只是我認為我是誰,也就是一種感覺,而不是一種客觀事物。當你想起你自己的靈魂問題時你會想到什么?還不就是你這個叫張三的人的靈魂,不可能你叫張三,你在想你的靈魂叫李四。張三怎么來的我也說了,就是在你大腦里你所感覺到的記憶。
記憶是隨機獲取的,在你成長過程中你所處的環境是隨機的(你可能在湖南長大,也可能在新疆長大),你從環境中獲取到的信息也是隨機的(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變成記憶,也不是所有的記憶都能變成你的重要記憶,也不是所有的重要記憶都能伴你終生)。不過這些隨機獲取到的信息變成記憶后就開始組建出”你“來了。但是這個”你“必須要經過大腦的感覺才能出來。就好比影視劇里的失憶,被人一板磚拍暈后醒過來,他大腦感覺不到(找不到)他的記憶了,他就不知道他是誰了。直到下一板磚再把他拍暈(友情提示,勿試)他的大腦又能感覺到以前的記憶,于是他又知道他是誰了。
所以你是誰是一種感覺,你感覺你活著你才活著(參考前面植物人的例子),儀器證明你活著對你來說沒意義,水是涼是熱,饅頭好吃不好吃都是感覺。我們生命所有的一切都是感覺,不是科學。那科學對我們的生命又有什么意義呢?
科學可以幫助我們去更好的了解感覺以及獲得感覺。比如你去醫院看醫生,你會關心醫生最終治療后給你帶來的良好感覺(去痛,除病)。如果沒有科學,我們只能被動的等待自己病情惡化,死亡或者自動好轉。有了科學我們可以主動的去獲取被治愈的良好感覺。當你的好奇心被滿足后,你感覺良好嗎?嗯,如果沒有科學,我們怎么去滿足我們的好奇心。
感覺從何而來呢?我也說不清,不過我知道任何一個生物都會有它相應的感覺,包括植物和細菌(好歹生命的4大特征里應激性就是一種感覺吧)。記憶是從意識中來的,如果不糾結詞義的話,我們可以把意識等同于感覺。所以當我們把記憶寫入另一個健康的身體里后,依靠那個身體產生的感覺而覺得自己(記憶確定自己是誰)活著(身體產生活著的感覺)。和我們現在的記憶依靠我們這個身體產生的感覺而覺得自己活著沒有任何區別(不要跟我糾纏什么狗腦子和人的記憶不兼容的問題,身體是你選擇的,你不會選個好點的嗎?人腦子總兼容人的記憶吧,你總會啪啪啪造人吧)。
生命就是一種感覺,我覺得我活著,我就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