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與回應之間存在一段距離,成長和幸福的關鍵就在于我們如何利用這段距離。
——摘自《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幾個月之前聽了一節微課,關于情緒管理方面的,其中有一句用于轉念的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這句話是:“這也挺好的”。這句話的作用就是當我們身上發生了不好的事情、倒霉的事情的時候,使用它幫助我們轉念,趕走壞心情,找回好心情。我使用了幾次,感覺是很不錯,一直想拿出來和大家分享。但是這句話是應用層面的,我很想找到理念層面的依據來支撐它。先有理念,再有應用,我想,這樣分享起來,可能更容易讓人理解和易于接受一些。恰好前段時間看《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復習了刺激和回應之間的關系,我想,這就是它的依據。
刺激和回應
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會受條件左右,以某一特定方式回應某一特定刺激,這是一種本能反應。舉例來說明一下,比如前段時間我家里的掃地機器人由于進水而罷工,拿去修,人家說是沒有配件而修不了,意味著我要重新買一臺全新的,這臺掃地機器人買來才用了一個月,就壞了,當時我的反應就是很心疼、郁悶,然后責備老公怎么忘了關衛生間的門、為什么不擰緊水龍頭。“心疼、郁悶、責備、后悔”就是我對掃地機器人壞了(刺激)的一種回應方式。這就是刺激和回應。我的這種回應方式是消極被動的方式,即外界給了我某一刺激,我直接根據本能給出了回應,并沒有通過自我意識來進行選擇。
但是,在刺激和回應之間,人有選擇的自由。即對于特定的刺激,我們可以選擇甚至改變回應的方式,還可以選擇成為或者至少影響這種刺激。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我們會發現,我們的內在會有強烈的自由感。
“這也挺好的”
記得參加那節情緒管理微課的那段時間,恰好是我走離職流程的時候,其中一個流程的環節就是經濟賠償,當時很心塞,因為要離職了,意味著沒有了經濟收入,又要養孩子,還要賠償,覺得自己真是倒霉透了,心情低落。我在想,那我就用“這也挺好的”這句話來轉念試試吧。 “我要賠一筆錢給公司,這也挺好的,有什么好的呢?”我拼命地想,終于想出了好的地方:因為這件事情,我認識了周律師,之前我的朋友里面沒有律師,現在多了一位律師朋友,多大的財富呀!因為這件事情,我咨詢了幾位朋友,聯絡了朋友間的感情,使得大家關系更近了,這也是財富呀!因為這件事情,我看了勞動法,身為法盲的我,至少意識到了法律的重要性,我的知識領域又拓寬了一點,這是無價的!……想著想著,我居然忍不住笑出了聲,感覺自己反而因為這件事賺到了似的,壞心情被趕走,取而代之的是好心情。
“這也挺好的”,乍一聽,是非常普通的一句話,但是當我們遇到倒霉事情很沮喪的時候,主動讓這句話出現在我們大腦中時,意味著我們開始這樣思考了:
1. 我們在嘗試接受當下發生的事情。
事情從發生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是過去時了,陷在負面情緒中除了浪費時間以外,對于解決實際問題并沒有任何幫助。就像上文中提到的掃地機器人壞了的事情,我“心疼、郁悶、責備、后悔”,對于恢復機器的功能并沒有幫助。
2. 我們開始從當下已經發生的“壞”事中尋找具有積極意義的一面。
這就是積極主動的思考方式,積極主動的思考方式更有助于我們解決實際問題。
用消極被動的方式回應還是用積極主動的方式回應,完全由我們的選擇而定。而人類都具有這種選擇的能力,完全可以擺脫本能的約束。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有意識地進行開發和鍛煉這種能力。
就這樣,當我遇到不開心或者倒霉的事情時,就讓自己用“這也挺好的”來轉念,讓自己從負面情緒中解脫出來。負面情緒猶如水龍頭里面的水,如果我們不去管理它,任由這個水龍頭開著的話,那么負面情緒就會源源不斷地涌出來,到處泛濫。但是,如果我們主動一點,有意識地進行轉念,那么,負面情緒的泛濫時間可能就會縮短。我覺得“這也挺好的”,這句話,就特別好用。
我們是否開心,能否覺得幸福,取決于我們是否常常擁有良好的情緒體驗。而且我們都有讓自己擁有良好情緒的責任,且具備相關能力。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好好利用刺激和回應之間的距離,“這也挺好的”,這句被我奉為轉念法寶的話,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在擁有好心情方面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