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這是村上春樹第一本寫自己的書,雖然是談跑步經歷,也是談他的寫作經歷和生活感悟。
看完這本書讓我更加喜歡村上春樹這位作家,文字間瀟瀟灑灑、平實而有趣,沒有太多的辭藻,只是在表達自己的內心。我喜歡這樣對待生活隨意態度認真的他,想做什么就全力以赴去做什么,想要什么樣的生活就努力去實現這樣的生活。
村上春樹小時候在學校里并不是一個學習很好的孩子,可以說是一個問題少年。內心叛逆、逃課、抽煙……不想學的、沒興趣的東西,再怎么樣都不學,就像他所認為的:在學校里,我們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最重要的東西在學校里學不到"這一真理。
他很明白自己喜歡什么,不喜歡被強加,對于他認為值得一做的事情,他會拼命去做好。就像在沒有決定當小說家前他以開酒吧為生,雖然他生性內向,喜歡獨處,家里也沒有做生意的經驗,但是他的妻子有,妻子的經商頭腦加上他的不斷觀看與思考,兩人共同經營的小店做得也挺紅火。
然而當他決定全職寫作時,他便把當時收入遠遠超過寫作的門店關閉,潛心寫作。周遭的人很不解,提議說你可以轉手給別人幫忙打理,你寫你的小說不就行了。這種兩全其美的辦法或許對于別人來說可行但對于自己不行,他不喜歡這種投機取巧的辦法,要做就做的專一,讓別人打理門店自己不可能不分心,不喜歡就舍棄,全心全意做當下喜歡的事。
跑步也是一樣,即使已經過了青年的歲數,但他卻用生命的四分之一在堅持著這項愛好。跑步的動機是他屬于不動都長肉的類型,為了保持體格和健康的身體他決定跑步。他去世界各地跑馬拉松,不斷著塑造自己肌肉的承受能力,磨練自己的毅力,這些品格也幫助自己渡過寫作孤獨、迷茫的時刻,讓自己能夠寫出高品質作品。
30歲以前他是一種開放式的生活方式,穿梭在浮躁的交際中,而30歲以后,他回歸本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生活,不想見的人不見,不想去的聚會不去,把以前的偽裝卸下,專注自己內心的聲音。開與合的界限,就在于自己喜歡怎么樣。
或許我不該仰望天空,應當將視線投去我的內部。我試著看向自己的內部,就如同窺視深深的井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村上春樹
村上春樹活著很有目標感,他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想達到什么程度,雖然也會有懈怠的時候,但是他會找機會再補回來。違背的理由千奇百怪,而遵循的理由就那么一點兒,他要把那些千奇百怪的理由一一打消,違背自己定下的原則,哪怕只有一次,以后就將違背更多的原則。
如果今天就跑了六七公里,那么明天可能就要跑二十多公里甚至更長,目標在那,他不能違背。
在《羅輯思維》中有一期就談到目標這個東西。如果你有目標,全世界都是你的資源,你在走向目標時每一步都是在獲得滋養,即使你走錯了;而沒有目標感,全世界都對你造成傷害,因為你在做應激反應的過程中永遠是在積累毒素,哪怕你做對了。
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其實就是一個目標感,你喜歡的不喜歡的都表于心,追求喜歡的過程就是實現目標的決心。
你可以大膽想象,但你也要讓你的行為配著上你的大膽,這樣你就不會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