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教學的策略——引導學生進行
? ? ? ? ? ? ? ? 多角度體驗閱讀
? ? ? ?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在閱讀中陶冶孩子們的情感,激發想象。”為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為孩子們的情感發展創設情境,尊重并鼓勵他們獨特的閱讀感受,挖掘情感因素,升華情感體驗,引導他們積極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去。
? ? ? 在一次語文教研活動中,一位老師在設計《月光曲》一課時,充分利用體驗朗讀,幫助學生領悟文章情感,了解人物性格,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在學生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體內容以后,老師啟發說:“同學們,《月光曲》的譜寫過程是多么感人啊!快讀一讀,把文中的‘貝多芬’換成‘我’,邊讀邊把自己的所思所感盡情的表達出來!”學生們好奇地捧起課本朗讀起來,不知不覺進入文本,真正把自己和文中的人物融為一體,細膩的情感汩汩涌出。當讀到“盲姑娘渴望親耳聽到貝多芬的演奏,卻又怕哥哥難過,安慰哥哥:‘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一段時,有的學生動情地說:“多么善良的姑娘啊,她是那么通情達理,善解人意。”有的學生說:“沒想到在這個偏僻的小鎮上,依然有人那么喜歡我的音樂,她雖然窮,但我一定要滿足他的愿望,親自為她彈奏一曲。”當學生讀到“貝多芬……推開門……前面坐了一個十六七歲的姑娘,也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震驚地說:“是她嗎?這就是那位善良的姑娘嗎?那斷斷續續的琴聲是出自他的手嗎?她真是身殘志堅啊!”——這不正反映了貝多芬對盲姑娘的同情、關愛,反映了盲姑娘堅強、善良的品格嗎?
? ? ? 朗讀是一種極具個性,融理解和表達于一體的綜合性活動。不同的人對于同一篇文章的體會即使一樣,表達出來,也肯定有差別。因此,在朗讀指導中,應充分尊重學生,應該允許學生并鼓勵學生通過各自獨特的視覺去體會、去解讀課文。學生口誦文字,心入其境,以朗讀來傾吐自己的心聲,就會讀得有聲有色,惟妙惟肖地再現其情其境,把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感活脫脫地表達出來。這時,學生才是一個真正的閱讀主體,他們在閱讀中才能真正體驗到自己的精神勞動所帶來的快樂,他們才可能擁有真正屬于自己的思想。多角度、有創意地進行體驗式朗讀,不僅有助于語感的形成,而且能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陶冶學生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