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放假在家了,早上七點,早飯已做好,兒子看了一眼的飯菜,沒好氣的說:怎么沒有肉?吃啥呀?沒有愛吃的!
吃完早飯,兒子回到自己的房間,不放心去看了一眼,果然又在玩游戲;
要他出去鍛煉,他說:不愛去;
要他去找同學玩兒,他說:找那有啥意思?
晚上很晚了,兒子屋里的燈還亮著,要他少玩手機,可是他根本不聽。
朋友們,你們遇到過這種現象嗎?青春期的孩子,真是讓人頭疼。
眼看著他挑食,不愛交朋友,不愛運動,沉迷游戲,說又不敢說,管又不敢管,關鍵是管了也沒用,根本不聽,管深了,還會和你頂嘴,自討沒趣。
另一個朋友說:你家孩子算是省心的了,再怎么不和你們打架干仗。我家這個,三天兩頭,和我們干仗。
就拿今天早上來說吧,叫好幾遍他也不起床,孩爸急眼了,直接去掀被子,結果,爺倆直接打起來了。
上網搜一下,青春期孩子和父母發生沖突的更是屢見不鮮,有的甚至因為幾句話、一個手機直接跳樓。
這不禁引發思考,當父母與青春期孩子意見分歧甚至發生沖突時,到底應該聽誰的?
答案你一定猜到了——
沒錯,聽孩子的!
孩子進入青春期,身體機能迅速發展,逐漸擁有成人的身體,但是心理水平往往呈現半成熟、半幼稚性,他們依然是孩子的心理。大腦的發育、荷爾蒙的分泌使他們敏感、脆弱,他們的情緒腦迅速發展,但是,負責控制情緒的前額葉卻還沒有成熟。這個時候,如果家長和孩子硬來,孩子就很有可能產生叛逆心理,甚至發生過激的行為。
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青春期的核心發展任務就是建立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探尋自己和他人的差別、認識自身、明確自己更適合哪種社會角色的過程。他們會對“我是誰”“我會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如何適應社會”等問題具有連貫統一的認識。
如果孩子的自我同一性發展的好,得到贊許和獎賞,就會體驗到勤奮感、主動感、信任感、自主感,最終形成實現自我和理想自我的統一。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孩子的未來就會迷茫、焦慮、自我懷疑、冷漠、自私,逃避責任甚至婚姻不穩定。
可以說,家長讓步,讓孩子贏得父母,才能贏得人生。
但父母讓步,絕不是退出,父母應該怎樣與孩子溝通呢?
一、尊重孩子,少說多聽
和青春期的孩子在一起,父母應該少說多聽。
這個時候的孩子,他們既想得到媽媽的親情,又想離開媽媽去獨立,他們的情緒極其不穩定,充滿了可變性和固執性,他們是很矛盾的。
他們的煩惱突然增多,有的突然不知道怎樣和同伴交往,怎樣得到同伴的接納、肯定和喜愛,有的和父母的感情疏遠,覺得父母不能理解他們的想法。
我們要尊重孩子,多聽孩子說什么,傾聽他們的煩惱、開心、糾結,了解他們,理解他們,做孩子最忠誠的朋友。
二、相信孩子,多讓孩子拿主意
朋友說:有一天,我和兒子鬧了矛盾。正好趕上我要去超市買大米,孩子爸爸不在家,本以為他不能陪我去了,沒想到他默默地跟在我后面,等到大米買完了,他扛起大米就走。回到家里他說:看,也就我知道心疼你!
我們要相信孩子,他們是愛我們的。
孩子大了,不管是家里的事還是孩子自己的事,多問問孩子的意見,學會讓孩子自己拿主意。
谷愛凌的成功教育經驗,其中有一條,就是媽媽相信谷愛凌,讓谷愛琳自己拿主意。
奪冠后的谷愛凌曾在賽后發布會上透露:“我在第二跳后和媽媽通過電話,我媽讓我上1440,發揮得好的話能拿到一塊銀牌,但我說我不要,我要上難度,媽媽說好吧,選擇是你自己的,希望你能享受比賽。”
正是因為平時媽媽的尊重,讓谷愛凌充滿自信,自己拿主意,才奪得了最后的冠軍。
三、學會示弱,多用“我狀況”表達。
少用“你……”多用“我……”。
比如,我們經常會說:“你少吃點兒肉”“你不要老玩手機。”“你多出去運動運動”。
現在我們要這樣說:“兒子,你吃飯那么挑食,媽媽很擔心你的身體。”“你老玩兒手機,媽媽擔心你會把眼睛玩壞了。”“媽媽想出去跑步,你能陪陪媽媽嗎?”
父母學會示弱,孩子才會成長。
淺淺結語:
父母要學會做“橄欖型父母”。在重要的事情上,比如道德底線、重大危險、法律底線上強勢,而在一些孩子自己的事情上,學會讓步。我們要用80%的時間去實現家庭的民主、尊重、平等,給孩子自主的人生,相信孩子,他們定會給你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