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6個月瘦了20公斤,方法很簡單。
1、跑步+游泳(每天不低于2個小時)。
2、不吃晚餐(白天隨時吃水果,大量的吃)。
3、不喝酒。
4、應酬和吃飯前喝大量的水。
這是我成功瘦身之后總結的一些經驗,瘦下來之后有人問起,我會積極的給出這些建議。
本文分成兩大部分:1)怎么做可以喜歡上跑步;2)如何制訂跑步目標,并達成目標。注:文末有彩蛋。
怎么做可以喜歡上跑步。
今年春節剛過,我有個特別想瘦身的朋友,找我詢問了關于如何跑步瘦身的建議之后,決定開始通過跑步瘦身。
過了幾天,我問他每次跑幾公里?感覺怎么樣?他告訴我:每次能跑個4公里左右,就是小腿酸痛,氣喘吁吁呼吸特別難受,但還可以堅持下去。我告訴他,適當減慢點速度,一開始不要太累,慢慢增加速度和長度,找到跑步的樂趣就好了。
大約又過了四周后,我又問他現在跑步的情況。他卻回答到:我不想跑步了,跑步瘦身并不適合所有人,跑步對我來講太痛苦了,我覺得自己不太適合跑步。我決定不通過跑步瘦身了。
在任何境遇下,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力。人家說不想跑了,我也想不出什么好的辦法來去勸他,這是他自己的選擇。
但是,這件事情前前后后,他從激情飽滿豪情萬丈,仿佛第二天就能完成個馬拉松。到現在沮喪的放棄,認為自己不適合跑步。
他對同一件事思想上的變化讓我想不明白,是什么原因讓他放棄的呢?他是真的想放棄嗎?是我的建議不夠合理嗎?
因為我相信,人天生就會跑。
就跑步這件事我又找到他單獨聊了一次。
和他聊天的過程中,我意識到,他從開始跑步到放終放棄。“想通過跑步瘦身”和“跑步很難,很累”這兩個想法一直共存于他的潛意識里。
他的潛意識里其中的一個小天使特別想通過跑步瘦身,另一個小天使又告訴他跑步很難很累(剛開始跑步的時候,小腿酸痛呼吸困難剛好印證了這一潛意識)。所以,他在跑步這段時間里,他潛意識中想跑步和跑步難這兩種想法,一直在反反復復折磨著他,應了那句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反反復復的煎熬,他很不爽,很難受。
為這擺脫這痛苦的煎熬,他有兩個選擇。
1、改變“跑步很難,很累”的想法,可是改變這一點有難度,需要他從潛意識里認為跑步是一件快樂的事才行。
2、改變“通過跑步瘦身”的想法,這一點很簡單。只需要告訴自己,“跑步不適合自己”可以通過其它方式瘦身,就可以了。
于是,為了不再痛苦的煎熬,他就選擇了“跑步不適合自己”(我們的大腦喜歡選擇簡單的事情-思考,快與慢)。
一旦,接受了這個理由,他發現自己就不再那么煎熬了,因為“不適合”可以幫助他找到更多自己不適合跑步的借口。“不跑步我可以去健身房;可以在家做HIIT;有很多人并不是通過跑步把體重減下來的;跑步不是瘦身的唯一選擇”。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當發現自己想要的東西卻得不到的時候,為了心安理得不讓自己難受而做出的妥協。這時大腦會產生這樣的念頭,“不是自己不努力,不勤奮,是因為客觀條件不允許”。
心理學上把這一心理過程,叫做自利歸因。
簡單的講就是,我們會把好的結果,歸結于自身的努力、勤奮、堅持等,把不好的結果歸結于運氣,環境等客觀因素。
自利歸因存在于我們每個人潛意識中,讓我們很難察覺到他的作用。
積極的自利歸因讓我們更自信。消極的自利歸因讓人沮喪。
怎么做才能喜歡上跑步呢?
當我們自身的感覺(如痛苦)和需求無法改變時,我們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來改變對于感覺的態度。
1、多維思考
做不到的時候不要一味的強調外部原因。
這樣做會讓自己覺得反正不是自己的錯,做不到也只是客觀原因造成的。當我們這樣想的時候,就很難發現問題出在什么地方,失去了可以解決問題的機會。
凡事均是外因和內因共同的結果,這就需要我們換個角度去思考,除外因,內因是什么?
我自己可以解決嗎?同樣的問題別人是怎么解決的?真的完全是客觀原因嗎?我主觀上應該做出怎樣的改變?通過什么樣的方法可以讓自己喜歡上跑步?
跑步影響我們的外因真的很少,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的地步。
2、了解過程。
這世界上最折磨人的事情是什么?
最折磨人的事你非常想要她,卻又不確定她能否答應,每次你燃起了希望卻又被雨水澆滅。他不象是在醫院排隊檢查,我們知道早晚會排到自己,這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為什么會中途放棄?是你不了解如何做才能愛上跑步,準確的講不知道愛上跑步的步驟是怎樣的。
比較靠譜的辦法是,跑上一段時間。
跑步這個東西特別操蛋的一點就是,你不跑上一段時間,你就不知道跑步有多么好。
跑步之后你會發現,因為跑步獲得的精力和愉悅,帶來的工作效率的提高,心情的舒暢,是以前從沒有的愉悅體驗。
相信我,慢慢跑,經常跑,你一定會愛上她的。答案是確定的,慢慢來,你會喜歡上跑步的。
3、賦予她重大的意義
我不太喜歡用“堅持”和“努力”兩個詞來形容跑步,當我們用這兩個詞時候,潛意識中就會永遠糾結如何擺脫堅持和努力帶來的痛苦,而不會去換個角度,想如何才能把跑步這件事變成為快樂的事。
如果潛意識中認為跑步需要堅持和努力。這說明內心深處不愿意做啊!內心深入不愿意做的事情,是不可能做成的。
所以說,跑步這件事在開始之前,要想盡一切辦法為跑步這件事賦予她多重重大意義。定個除了瘦身以外更大的意義,比如瘦下來后自己就可以成為富翁(我想要的是財務自由),因為馬云,馬化騰等所謂成功的人都很瘦。瘦下來可以找個白馬王子等等……,反正自己最渴望得到什么就把她定義成什么。
你會發現喜歡跑步的人,多半不是在堅持,因為他們非常享受多巴胺分泌帶來的愉悅和興奮。喜歡讀書的人,多半也不是在堅持,對于他們來講讀書就是最大的享受。
從潛意識里刪除堅持這兩個字吧,因為是它帶來痛苦的煎熬。想像一下跑步是多么的快樂吧,因為跑步人生會如此愉悅。
如何制訂跑步目標,并達成目標。
決定跑步瘦身,很多人可能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偷偷寫上一句話:「我要在6個月內瘦下來」。然而,一旦寫了這個目標,絕大多數人最終的結果其實是瘦不下來的,完成不了這個目標,為什么呢?
這是認知科學研究中很有意思的現象。因為人類大腦特別喜歡腦補,一旦把「我要在6個月內瘦下來」這個目標寫下來,你的大腦會怎么去處理?
它會認為這事情已經完成了。就像「新年我要成為更牛的人,要去周游世界,我要XXX」,因為沒有提出一些具體的指令,你的大腦會把這些目標扔到「完成區域」。在未來的六個月內,你的大腦不會有任何行動。這是很不好的制訂目標的習慣。
認知科學家格爾維茨(Peter Gollwitzer) 把「我要在6個月內瘦下來」這樣制訂目標的習慣稱為「目標意圖」。與目標意圖相反的是「執行意圖」。它是這樣一種方式,采取的是如果…那么…的句式。就是說它把你更具體的指令下達給你的大腦。「如果每天下班6點回到家后,我立即穿上運動鞋,去植物園跑步」,這是一種新的制定目標的方式:執行意圖。這種方式有何不同?
· 第一它包括時間因素:「晚上6點」;
· 第二它包括地點因素:「回到家」;
· 第三它包括具體可操作的事情:「去植物園跑步」。
這樣一來,你在上周給自己大腦布置了這樣任務,然后很忙,把這個事拋在腦后,但是大家都很明白了,人類大腦喜歡腦補,到了下周晚上6點的時候,你的潛意識就會自動進行腦補,現在晚上6點了,我已經在家了,這個時候我要干什么—— 去植物園跑步。
認知科學家研究發現通過改變一種目標制訂的方式,學習效率提高了三倍以上。格爾維茨的妻子,另一位心理學家 Gabriele Oettingen 則在執行意圖基礎上,結合心理對照,提出了 WOOP。
凡事都有科學的方法,我們只所以未能實現自己的目標,一個根本原因是方法用錯了,做正確 的事,并把正確的事想辦法持續做下去,一定能實現既定的目標。
祝:跑步開心。
另注:跑步真的可以延長做那事的時間(親身體驗不服試試),這是有科學根據的,自己搜索找證據。
參考資料:陽志平:如何學習編程——來自認知科學的四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