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火箭少女孟美岐抽煙” 的話題登上了熱搜。
起因是有人在網上爆料了疑似孟美岐 16 歲抽煙的照片。
很多網友瞬間炸開了鍋,認為未成年人抽煙不可原諒,表示好感度暴跌。
然后有粉絲澄清照片中根本不是孟美岐本人,還羅列了一堆證據。
也有網友表示抽煙屬于個人行為,可能不對,但沒有傷害到別人,大家沒必要口誅筆伐。
一時間,評論區陷入了網友和粉絲之間的口水戰。
1
在網上,類似的新聞,類似的爭論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耗費精力在網上就這樣的事爭來爭去?
有專家指出:現實生活中心理空虛的人,總是希望到網絡上尋求心理滿足感。
而捍衛自己的觀點就是建立存在感的重要方式。
其實,網絡上的很多新聞,尤其是娛樂新聞,其真相往往是淹沒在資本的操控之下的。
而作為一個平凡的網民,很難看清事情的真相。
我們不應該像盲人摸象一樣,抓著大象的耳朵就說它是一把蒲扇。
奇葩大會中有一期,營銷大號 @娛八婆到了現場。
據他爆料,他們和明星及明星公司私底下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現在我們看到的爆款娛樂新聞中,相當比例是雙方共謀的結果。其中包括各種正能量、負能量、戀情、緋聞什么的,大部分都是聯合炒作的東西。
一些明星經常會利用自己的隱私甚至性生活,聯合他們炒作。
也許,你們討論的緋聞八卦,對人家來說不過是一次商業合作;你們爭論的黑料白料,不過是運營公司一次策劃的結果。
互聯網給了我們非常多的便利,也讓中國網民初次嘗到了言論自由的美妙。
然而在泛娛樂化時代,任何公眾形象、新聞熱點都開始為資本服務。
各類社交媒體為了流量無所不用其極。
在這種時候,我們應該時刻保持理智,更加謹言慎行。
2
在互聯網興起之后,我們每天接收特別多的信息。
但這么多信息并沒有讓我們變得更加理智,反而可能會加重我們的偏見。
今年五月份的時候,網絡上發生了一件事情:
女孩 @菲妥妥_穆修修,因為家中欠了巨債,無力償還,在微博留下遺書后,開始倒計時直播自殺。
網友及時報警,阻止了悲劇。
然而事情后續出現了反轉:
女孩被扒出自家欠巨款卻用著各種奢侈品。
同時她自殺被救之后在網上故意調侃,這讓網友覺得自己的善良遭到了愚弄。
網友的態度從 “憐憫” 變成了 “憤怒”,行為從 “搶救” 變成了 “圍攻”。
當他們一家離開了海口,并放棄了輕生的打算時,卻始終沒有擺脫網上的謾罵和人肉的困擾。
一家人終于承受不住網友的壓力,心力交瘁之下集體自殺。
最終,除母親被搶救回來,另外兩人被確認死亡。
這兩年,類似的悲劇一再發生。
去年的時候,“小鳳雅事件” 也是鬧得沸沸揚揚。
網友發現大家集資救助的小鳳雅離世之后,紛紛將矛頭指向了她的母親,認為是媽媽騙取、挪用了善款。
新聞媒體將一件事情扒開了一角之后,群眾的情緒極易被煽動起來。
網友在暴怒之后,總是會拿出自己最擅長的手段:
扒光黑料、人肉信息、謾罵、指責、詛咒……
最恐怖的是,很多人始終覺得自己是在主持正義,卻沒有看到自己手上滴著血的屠刀。
甚至,根本沒人關心事情的真相。
奧巴馬說過這樣一段話:
信息的洪流并沒有讓大家撥云見日,更多的是讓我們對自己的無知更加自信。
我們上網認真閱讀的信息,都會加強我們的偏見,因為選擇閱讀什么是我們決定的。
很多人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更希望的是找到一個情緒輸出的地方。
最終的結果就是,觀點一定會掩蓋了事實。
3
互聯網的一個明顯特點就在于它的匿名性,只要不犯法,你可以毫無顧慮地發表一切評論。
然而,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的是,你在毫無意識下的評論和站隊極其容易綁架個人。
《黑鏡》第一季第一集講述了一個略顯荒誕的故事:
綁匪綁架了在公眾心中地位極高的英國皇室公主。
而要救公主的命,需要首相直播與母豬性交的過程。
一開始,輿論偏向首相,認為綁匪的要求實在太過分。
但是當政府不遵守規則惹怒了綁匪之后,其割下了公主的一根手指寄到了電視臺。
此事被曝光之后,民眾的情緒開始變化:
“確實屈辱,但無法與公主所受的折磨相比。”
“我們可以換個首相,但我們不能沒有公主。”
“如果公主沒救出來,他也沒戲了不是嗎?”
……
最后,網絡民調顯示,86% 的參與者認為應該滿足綁匪的要求。
首相在面對公眾和皇室的壓力中猶豫不決,直到身邊的人跟他講了一段話,成為了壓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你不照做)對于民眾來說,你會成為一個為了沽名釣譽,將個人榮辱置于一個女孩的生命之上的人。
如果她活著,他會殺了她。然后上傳視頻,所有人都會看到,全世界都會看到。屆時群情激憤,而你將會被毀掉,萬劫不復。
你將不僅僅只是個蒙羞的政客,你個人也將會遺臭萬年。民眾、皇室、黨內都會支持妥協。
如果你拒絕,你的人身安全將無法得到保障。甚至會危及你的家人。
我不想就此事討論人性如何。我只想說,公眾意識從來都無法感同身受。
公眾的言論和站隊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
這件事情本來就沒有牽扯到公眾,可他們卻成了決定事件走向的關鍵。
我特別害怕個人被輿論綁架,因為面對公眾輿論你無可奈何,即便你是首相也沒用。
你在網上毫無意識下說的每一句話,都很有可能成為綁架別人的砝碼。
4
為什么我們在網絡上特別容易沖動?
心理學上將這種現象稱為:去抑制化。
由于網絡的匿名性,大多數人會在兩種極端的情緒下不斷變換:
要么過于善良和寬容,要么過于具有攻擊性。
由于與現實分離,反而會加重人們的自我投入感。
于是,看到明星黑料,很多人擁上去指責;看到小三出軌,無數人在下面瘋狂辱罵;看到偶像離婚,粉絲說,心疼哭了……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呢?
隔壁噪聲太大影響了你休息,你忍了;樓下賣水果的小販缺斤少兩,你忍了;路邊上的餐館衛生標準不合格,你又忍了……
你父母在烈日下奔波忙碌的時候你沒有哭,高數掛科的時候你甚至一笑而過。最后在網上,你因為一個與你毫不相關的人哭了。
我認為,在互聯網,我們更應該做一個看客,而不是把自己代入角色。
潘粵明在一次節目中被問到關于女生凍卵的看法,這個問題讓在座的女嘉賓有些尷尬。
然后潘粵明回答說:我的態度就是我是一個旁觀者。
我特別欣賞他的這個態度。
這也和馮唐提到的一個看法不謀而合:世間萬事,歸根到底是兩件事。一件是關我屁事,另外一件是關你屁事。
包容他人的基礎是管理好自己。
別人的事情,不判斷,不評價。
我們自己尚在茍且,有什么資格對別人的人生指手畫腳呢?
泛娛樂化時代,我們都應該做一名合格的看客。
最后,無論何時何地,針對何人,都不要讓自己成為網絡暴力的參與者。
你說的每一句充滿戾氣的話,都會讓這個世界變糟一點點。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