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樂之城》在國內上映的時候是2017年的情人節2月14日。吳牙刷邀請我去,那天剛好是我媽媽的生日,自己平時也不大去電影院,因此最后沒有應邀。
今天下午在宿舍看完了,是郭爺發的百度云資源,在線看。資源清晰度不足,加上影片的復古戲劇效果,讓我產生了一種在觀看八十年代愛情片的錯覺。
影片講述了女主米婭和男主塞巴斯蒂安的故事。兩人相遇、相惜、相戀。必不可少地,故事會涉及愛情與理想的抉擇。他們在彼此潦倒的時候相遇相愛,但是卻在男主成名后有了爭執,最后也沒能走到一起。
女主有著演員夢,熱愛寫劇本,男友鼓勵他去創作。但是女主卻在試鏡頻頻失敗后飽受打擊。而此時,男主與樂隊簽訂了合同,開始巡演、出名。而對比之下,女主開始質疑男主放棄自己喜歡的爵士和開爵士俱樂部的夢想。而男主卻反駁說到,是女主希望他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他才簽訂了合同,而這也意味著陪伴女主的時間會減少。看到這里,我以為男主會因為出名而忘記自己喜歡的爵士和要開爵士俱樂部的夢想,而最后卻不是這樣。
男主對女主說,其實你喜歡的只是潦倒時候的我,因為那樣的我讓你有優越感。這句話對女主的殺傷力很大,但是細想,其實男主說的不無道理。后來女主由于自費演出的舞臺劇失敗后,便躲到老家去了。男主由于接到導演找女主試鏡的電話,跑去找她。
男主鼓勵女主去試鏡,但是女主說不要,不像再備受打擊,可能自己就該放棄夢想。看到這里也覺得諷刺,因為一開始是女主一直鼓勵男主去追求夢想。男主說,你就像個孩子,你現在哭得就像。這里其實也可以看出,男主改變了對爵士的守舊觀念而接受了新觀念,新舊結合,得到了成長和成功,而女主仍沒有成長,覺得失敗夠了想放棄,漸漸失去了追夢的勇氣。然而最后女主在男主的支持下還是去試鏡,并且一舉成名。
女主成名后也成家了,但卻不是和男主一起。而男主開了一家用女主設計的名字和logo的爵士俱樂部。總體看下來我是覺得女主是自私的、不夠愛的。
但是和朋友們交流時,他們卻說很感動,也不覺得女主怎么樣。他們覺得如果最后男女主角都在一起,那就落入八點鐘檔的俗套了。
陪伴我們走到最后的往往都不是最喜歡的那個人也是這個影片表達的東西之一吧。片尾男主和女主在一起生活的那部分幻想感動了無數人。
朋友發了一個朋友圈,配圖是女主在電影院找男主時,字母映在她臉上的模樣,配字是“向左是另一番風景,你卻沒辦法重來一次。”
此刻,我寫完了這篇不算影評的觀后感,另一個朋友在群里說:好無聊啊完全看不懂,女主好丑,歌舞好難聽/看。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最緊要的是,自己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