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輔導所投的150家初創公司,谷歌公司旗下的Google Ventures開發出了一套五天的設計流程,‘設計沖刺’
文/Jake Knapp 翻譯/ONES Piece 任寧
譯者按:為了更好地輔導所投的150家初創公司,谷歌公司旗下的Google Ventures開發出了一套五天的設計流程,‘設計沖刺’。本文是Google Ventures關于設計沖刺的七篇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在這里,這套方法論的大師Jake Knapp詳細展示了如何進行沖刺,解決公司面臨的問題。除了這七篇,網上還有許多相關的延伸閱讀,ONES Piece將盡量把所有內容都搜集并且翻譯過來。
在Google Ventures,我們總是與創業公司一起進行產品設計方面的工作。我們想要快速推進,他們也想快速推進。既然如此,我們一起優化了一個流程,使得我們能夠在五天或更短時間內得到優質的結果。我們把它叫做“設計沖刺”。它可以效果顯著地讓那些已經啟動的項目保持順暢,加速前進。
我已經策劃并且運作了40次這種設計沖刺。起初是和谷歌的內部團隊,現在則是與Google Ventures所投資的創業團隊們。
我將會用接下來的幾篇文章來分享如何自己舉行設計沖刺。
沖刺前:準備周全
準備好你需要的人和東西。
第1日:強化理解
通過市場調研、競爭評估和策略剖析來深入挖掘這個設計問題的本質。
第2日:分頭行動
快速開發出盡可能多的解決方案。
第3日:作出決定
選擇一個最好的想法,描繪用戶故事。
第4日:開發打樣
快速地做一個能展示給用戶看的樣品。
第5日:實踐驗證
把樣品展示給非公司內部人員,研究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則有待改善。
如果你感覺好像以前在哪里聽過這個模型,沒錯,你是對的。這個思維模型是基于被Ideo(著名創新咨詢機構)和斯坦福大學設計學院用得爐火純青的“設計思維結構”。但是,在過去幾年里我對它進行了不少修改和試驗。我現在要分享的這個版本對于創業公司特別有用。
普通的頭腦風暴有啥缺點?
我一直是各種“思維流程”的鐵桿粉絲。幾年前,我開始用谷歌的產品設計流程做試驗。一開始,我用受 IDEO 啟發的方法運作頭腦風暴工作坊。一組人集體頭腦風暴,每個人都把想法喊出來的過程的確挺好玩兒的。結束以后,每個人都筋疲力盡,但是精神高昂,手里是厚厚一摞寫著想法的便利貼??晌覀兊南敕ㄗ罱K并沒有得到進一步實施。并不是想法本身不夠好(大多數想法其實還挺不錯的)。不過更好的想法總是來自別處
哪里的別處呢?
根據我的經驗,最成功的想法往往來自個人獨立的低頭沉思,而非一個小組的集體創作。搞了幾次頭腦風暴工作坊以后我意識到了這點。所以如果你覺得這本來就明顯不過……呃,就當我沒說過吧……
更糟的是,我以前的工作坊是通過集體投票來決定那個想法勝出的。但是投票不一定能選出最棒、最獨特或者最有設計感的想法。投票總是傾向于折衷和妥協。
但是工作坊的形式也有優點:整個團隊都聚焦在一個項目上、考慮各種可能的想法、在紙上寫寫畫畫,等等。但是我最終還是感覺這個方式有著根本性的缺陷。我從小組集體頭腦風暴中獲得的總是一堆“70分以上90分以下”的想法,然后我們投票從里面選最好的。我知道這法子行不通,但是一開始,我不知道該如何改進。
“限制條件”的魔力
有一天,我注意到在我自己的設計項目里,質量最好的往往是那些有明確截止日期、逼著我去短期沖刺的項目。比如說在做Gmail的“優先收件箱”時,我們花了四周時間試驗和嘗試各種不同的設計打樣。每周結束都會有數百個公司內部人員申請試用,所以我必須持續快速推進。四個星期過去后,我發現這條路子靠譜,而且節省了好幾個月的時間。
另一個例子是后來變成Google+ Hangouts(谷歌旗下一款社交通訊產品)的一個項目。它本來是谷歌的斯德哥爾摩分公司里兩個員工的興趣項目。那次我只能在那里呆兩天,所以要盡快完成設計。兩天以后,我們做出了一個可以用的樣品,我們甚至可以用它來開小組會議。
在上面兩例中,我的效率都比我在普通的日常工作或者頭腦風暴工作坊中要高得多。為什么?因為我有時間集中精神獨立深化想法,而不是像在小組頭腦風暴總是把想法喊出來,再花時間向大家解釋。
但是我其實又沒太多時間。我無暇去再三思考,也不能被那些緊急但是不怎么重要的事情絆?。ň拖裎以谄匠9ぷ魅諘r那樣)。另外,那些我需要的幫手——比如工程師和產品經理——也都全職地聚焦在我們的項目上。
總的來說,緊迫的截至時間、獨立工作、快速打樣和用戶調研這四種元素加起來,產生了奇妙的化學作用。
打造適合谷歌的「IDEO 式工作坊」
所以,我決定把Ideo式的“我們要怎么樣才能……”工作坊與幾天的不受打擾的全職設計相結合,嘗試激蕩出最棒的想法來。第一次“沖刺”的時候,設計師Jason Cornwell描繪出了Gmail的people widget功能的草稿。我知道我找對了方向。
后來,我全職與谷歌內的不同團隊進行設計沖刺。從以小組形式出想法,我轉換成了要求每個人獨立出想法,并且給每個人更多時間深化想法,然后獲取他人的反饋和評價。我摒棄了單純的投票表決,試了很多種別的評論和決策方式,然后選擇了效果最好的那幾種。
我獲得了很多實踐機會:我在各種谷歌團隊間跳來跳去,一次幾天或者一周,帶領諸如Chrome(谷歌瀏覽器)、Ads(廣告業務)、Commerce、Apps、搜索和Google X(神秘項目實驗室)等項目進行了設計沖刺。結果令人振奮——產品還正在發布呢,許多團隊就迫不及待地要進行自己的設計沖刺了。
快上十倍:在創業公司進行設計沖刺
我剛到Google Ventures的那時候,我覺得我已經把設計沖刺的道理都搞明白了,但是很快我就知道我還有很多要研究的。我們投的那些創業公司不是谷歌這樣的大企業,要進行設計沖刺,必須在流程進行有針對性的改變。比如說,在谷歌,要召集三四個設計師一起騰幾天功夫出來并不難。但是在創業公司,他們內部能有一個設計師就阿彌陀佛了。所以我們需要改變設計和評論的流程,讓工程師和CEO也能像設計師一樣做出設計來。
創業公司都想盡快發布產品,研究市場要什么,但是發布產品的成本很高。比起打個樣來說,發布產品需要寫更多代碼、糾正更多錯誤以及解決其它更多問題。所以我們進一步壓縮了沖刺周期,使得創業公司可以得到更快的反饋。我摒棄了精美的Photoshop模版而選擇了粗糙卻快捷的Keynote模版。Michael Margolis貢獻了他的“超快速調研術”,讓我們隔一天就能得到反饋。
我們依然在研究和學習中,但是我們已經通過足夠多的設計沖刺積累了足夠的自信來說,這個流程挺靠譜的。
本文原載于 fastcodesign,由ONES Piece 任寧編譯。ONES Piece是一個由ONES Ventures發起的非營利翻譯計劃,聚焦科技、創投和商業。
設計沖刺社區 DSC(Design Sprint China) 已經成立,DSC 會不定期組織線下工作坊幫助小團隊克服瓶頸、快速迭代,從而設計出能感動用戶的產品。想要了解更多設計沖刺社區的內容,請訪問官網 designsprin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