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告訴你“你應該找準一件事情去做,不要做這么多,少做一點行不行”,請問有多少人不懂這個道理?坦白講,沒有人妄想自己在好多個領域成為專家,頂著很多的標簽,大家都知道這不現實。
但是,為什么我們還是給自己定了那么多目標,像一只勤勞的蜜蜂或者像一只無頭的蒼蠅一樣到處忙活,時常焦慮呢。不是不懂這個道理,是因為你沒有堅定的目標。我們不是不懂的“要有目標”的這個道理,只是因為根本不自信!
你不知道時間管理是不是你的潛能,你也害怕你寫作沒有未來,你不敢說自己真的具備演講天賦,你也沒把握PPT做的比別人好。就連撩大神,你也知道自己沒有跟他們交換的價值。
這些不知道,不確定,沒把握,不自信讓我們不敢給自己定明確的目標。有人說目標管理好,趕緊去學,說不定能我就從此找到了終生奉獻的事業呢;好多人在學性格分析,趕緊去學,提升人際敏感度,在哪里都用得著。寫作,學!知識管理,學!手繪的表達好經驗,學!他們都在早讀,我也去!
人生所有的路都是必經之路,這一段路總歸要走。很多人給自己找了太多的事情,清單排的滿滿當當,為什么很多人總是給自己定太多的目標,但是卻沒有一個核心的目標呢?因為他不相信這些目標,沒有一件事是他最想一直做下去的,沒有一件事情時他希望作為事業做下去的,或者沒有一件事是他認為他能夠做下去做的成功的。“找準一件事情去做”,這個道理大多數人都懂,但是真正實行起來又陷入了無精準目標的折騰中。
所以,那些勤勞的人可能在試水,可能在探索,可能探索著探索者就找到了答案。
但是這條路走了太久,初心已經不見了。明白的道理越多,隊伍里的人逐漸離開。留下的,不是狂妄,也不是缺心眼,只是仍愿意堅守著,死磕著;在希望和失望中徘徊,即使擔心太陽落下去了就不會再升起,可是第二天還是鬼使神差般的繼續向前。
我們開始談“成長”,成長啥?我們開始談“目標”,目標是什么?
那些更大的詞逐漸給焦躁不安的心靈打上麻醉,讓一切行為看起來更合理了。于是我們開始相信大神,開始相信我們愿意相信的。
究其實,這還是一個定位問題。找定位,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一段時間的這樣是好的。當一個人目標不明確,擅長不突出的時候,保持著好奇和虔誠的心態,去發現自己的可能。你就當這個領域是一個偶遇的妹子,你有點動心,你現在要做的是問自己要留電話嗎?還是果斷掏出手機走過去?換我,我已經去做了,并證明這個妹子是否適合我。
這條路走久了,會越來越焦慮,會越來越迷失。
這樣的日子還要多久?你給自己定過一個最后期限嗎?
當能力配不上夢想的時候,就會出現累的情況。所以需要先判斷你是能力不足,還是欲望太多。如果能力不足先補能力,把能力和效率提高了,才能空出更多的時間來。如果是欲望太多了,先做減法,找出核心目標,然后再做時間規劃。
回到初心,去尋找那件最重要的事情這一次,我們將關注點聚焦一下,養成這樣的一個習慣:去分析對事物進行更深層次的規律。從原因上去分析。這次,我們帶上幾個錦囊,幫助我們點亮目標的地圖。
價值原則
你的方向選擇,不是自嗨,要對他人有價值。事件本身有價值還不夠,你搭上這件事以后能夠給人帶來價值,才有人愿意跟你玩嘛。
持續性原則
我選擇的方向,是否有利于我提升認知,能否持續地帶來價值。假如用一次就沒了,假如外界條件稍微一變,這件事就不復存在了,那么這件事情是不值得做的。選擇去做能帶來持續競爭力的事情。
能力范圍原則
我選擇要做的事情,是否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中?
邊際效應原則
是否能夠產生復利,下次做會不會效率更高,下次做的價值會不會更大。
你知道怎么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