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忙完開學的相關工作,走進課堂是最佳選擇。作為校長,抓住課堂,是抓住辦學的關鍵。作為語文教師,當然從語文課堂開始聽起。
不聽不知道,一聽嚇一跳。一位年近五十的老教師上阿累的《一面》,也基本上按照學校要求"五步導學"模式來組織教學。“導、學、議、講、練"五步似乎也沒有少,但“議、講、練"已模糊成"講"且占去課堂的五分之四。教師放著"定型"課件,一路問下去講下去,師生很吃力。因為有校長聽課,所以緊張肯定是有的。就學生而言,答不準課件預設好的"填空"題,老師暗示引導不到位,學生當然急!教師呢,唯恐學生答不對,再問再答不出課件上"提供"的答案,也急,更急!一節課下來,師生真的很累。宛然一群不會打籃球的人,忙活半天,爭來搶去,一個球也沒有投進,不僅尷尬,更是掃興。
我當時在想,假如是我來上這一課,應該怎么上?略作思考,形成"半成品"。我也會按照"導、學、議、講、練"五步走下去。
一、導。我會從魯迅逝世時身覆"民族魂"的旗幟導起,激發同學的欲望。"為什么說身材不高的魯迅是中華民族真正的男子漢?為什么說身體瘦削的魯迅具有民族魂?"讓學生帶著好奇走進魯迅。
二、學。先讓學生拿出《閱讀空間》(與教材配套的課外讀本),閱讀周海鷹的《我的父親》。后精讀阿累的《一面》。
三、議。分小組交流兩篇文章讀后的心得體會,尤其是魯迅在我們心目中的印象。根據剛讀過的兩篇文章,試著回答導入時的兩個問題。
四、講。先讓學生講,抽查小組討論情況,展示小組討論結果,比較組間差距,表揚優秀,提醒一下不足者。最后輪到教師講的時候,可以旁證博引,激發學生課后去讀書。
五、練。布置同學們模仿阿累寫魯迅的手法選取本班一位同學進行素描。(要求:1.字數在400字左右。2.文中不要出現同學姓名,涉及到姓名的,男女生分別用小強小紅來代替。)讀完素描文字,大家以能找出被寫者為優秀,在找出者中以字少者為優加星。
當然,這些內容不是一節課能完成的,最好是兩節課以上。
一天后,我又"異想天開"。我們可以不局限于教材,假如我們用一個月時間來研究魯迅豈不更好,那樣,我們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遠。
第一個周,廣泛閱讀周。全班分成幾個組,每組5-8人,大家圍繞魯迅來搜集與之相關的文章,進行廣泛閱讀,邊讀邊做筆記。
第二周,專題研討周。師生共同議定研究的專題,從魯迅身世到魯迅性格,從魯迅生活觀到魯迅作品風格,從魯迅自畫像到別人眼中的魯迅,……都可以作為專題供學生選擇。選擇專題后,各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進行分工。每個人圍繞分工內容,查閱資料,做摘抄,作交流,最后形成小組研究報告。
第三周,成果展示周。各組按序進行研究成果展示,展示后要接受其他同學的提問和老師的考問。
第四周,評價獎勵周。按照預先設定的評價標準,進行投票,選出不同類型的優秀先進分子,加以表揚。為了鼓勵學生,獎勵類型可以多設置一些,占到班級的三分之一以上。最后,由師生共同總結魯迅研究月的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