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我的一次謊言和冤枉并不會改變那個人的一生;也許,我的錯誤不過是一個孩子無知和怯懦;也許,這么多年過去,所有人都記不得那件事了,可我慶幸自己還能夠記得..….
(1)
打開“嗡嗡”震動的手機,“四小二班”這個微信群又活躍起來了:300多條新消息,大家聊的起勁兒,同在家鄉小城的幾個男同學正張羅著一起喝酒敘舊。
我慢慢往前翻看著,一個名字突然閃現到我眼前——馮微——這么多年不曾想起過,卻永遠也不會忘記的一個名字。
那天的下午很熱,縣城的小學里還沒有安裝空調,每個人的臉都紅撲撲的。
幾個老師和同學在教室走廊里不知在議論著什么,聲音時大時小,同學們都在東張西望,或者竊竊私語地猜測著。
過了沒多大一會兒,班主任老師走進教室,環顧一圈之后大聲地問著:“還有誰的東西丟了?”
我怯生生地舉起了手:“老師,我的鋼筆不見了……”我一直是個害羞的孩子,沒有人留意我低下的頭,而夏天的炎熱也正好遮蓋了我發紅的臉蛋。
“一個...…兩個……三個,咱們班有三個同學的文具不見了,馮微,叫你的父母明天來學校一趟?!?/p>
后來,我得到了一支嶄新的鋼筆,是馮微的母親賠償的。
(2)
那時候老師剛開始教寫鋼筆字,媽媽特意去商店給我買了支好鋼筆,可是,沒過幾天我就弄丟了。
我覺得這不能怪我,我只是中午放學的時候把它收進文具盒,然后放進桌膛里,大家都是這么做的。
可是下午上課時一打開文具盒,鋼筆卻不翼而飛了,媽媽只得再去給我買一支。就這樣,我連續丟了三支鋼筆,媽媽很生氣,狠狠的教訓了我一頓。
沒有什么證據能證明是同學拿的,父母自然也不好意思為了幾支鋼筆去找老師理論,這樣就只能還是從我入手:媽媽在我的衣服里面縫了個口袋,叫我每天午休離開教室的時候就把鋼筆裝進去。
這個主意真不錯,接下來的兩周我的鋼筆都好好的跟著我。
那天下午,我和往常一樣,準備拿出鋼筆寫作業,摸摸口袋,鋼筆又不見了!
我很害怕,怕回家挨媽媽的罵。我不知道鋼筆怎么會丟,又丟在了哪里。
這時,同學們都在說,是馮微中午值日后沒有把教室的門鎖上,有兩個同學丟了東西,已經去告訴老師了。
所以當老師問還有誰丟了東西的時候,我舉起了手。
(3)
我逃過了媽媽的責罵,只是不知道,馮微又是否逃過?
我沒有問過她,畢竟這件事之后她也沒什么變化。我安慰自己,也許她媽媽很和藹沒有批評她呢,況且小孩子的文具也不值多少錢。
只是不管有多少的理由和借口,發生的一切都不會水過無痕,它沒有消失,只是被歲月壓在了心底,無人可訴。
我看著不斷閃動的微信屏幕,看著馮微這個名字,看著她歡快地和同學們聊天,我不知道一句對不起對她而言還有沒有意義。
我在教室里丟過東西,紙、筆、橡皮......我不知道是誰拿的;我為了逃避責任“順勢而動”舉起了自己的手;我們給那個矮個子的南方同學起外號叫“小不點”;一堆人圍在一起閑聊,笑話那些父母離婚的同學......
都說童言無忌,那些從小孩子嘴里說出來的話,那么的直白和沒有掩飾,卻最是傷人傷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