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漫
人人都有一張嘴,嘴有兩大主要功能:一是吃飯,一是說話。說話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俗語說“一句話把人說得笑,一句話把人說得跳。”
當今社會是個信息社會,人際交往更加頻繁,當面交流尤顯重要。哪怕你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如果拙嘴笨腮,如同茶壺里倒餃子一一有貨倒不出。就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從而削弱了自立于社會的能力。應該學孔雀開屏,幾秒鐘就展現出了自己的美麗。下面請看幾個小故事:
之一:
有個人請客,看看時間過了,還有一大半客人沒來,心里十分著急。便說“怎么搞的,該來的還不來?”
一些敏感的客人聽到了,心想:該來的沒來,那我們是不該來的喲!于是悄悄地走了。主人一看走掉了好幾位客人,越發著急,便說:“怎么這些不該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
剩下的客人一聽,心想:走了不該走的,那我們這些沒走的倒是該走了!于是又都走了。
最后只剩下一個跟主人較親近的朋友,看到如此尷尬的場面,就勸他說:“你說話前應考慮一下,否則說錯了就收不回來了。"
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解說:“我并不是叫他們走哇!”朋友聽了大為惱火,說:“不是叫他們走,那就是叫我走啰!"說完,頭也不回地離開了。
之二:
曹操很欣賞曹植的才華,因此想廢了曹丕轉立曹植為太子。當曹操將這件事征求賈翊的意見時,賈翊一聲不吭。
曹操很奇怪地問:“你為什么不說話?"賈翊回答:“我正在想一件事。”曹操急忙問:“你在想什么呢?"賈翊說:“我正在想袁紹、劉表廢長立幼招致災禍之事。"
曹操聽了,哈哈大笑,立刻明白了賈翊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于是不再提廢曹丕之事了。
之三
在南朝時,齊高帝曾與當時的書法家王僧虔,一起研習書法。有一次,高帝突然問王僧虔:“你和我,誰的字更好?"
這問題比較難回答,說高帝的字比自己好,是違心之言;說高帝字不如自己,又使高帝面子上擱不住,弄不好還會將君臣關系搞得很糟糕。
王僧虔的回答很巧妙:“我的字臣中最好,您的字君中最好。"
皇帝就這么幾個,而臣子卻不計其數,王僧虔的言外之意是很清楚的。
高帝也領悟到了其中的言外之意,哈哈一笑,也就作罷,不再提及此事。
從以上幾個小故事,我們是不是感受到了語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