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時候開始英語啟蒙?
結論是沒有最早只有更早,曾經看到《0到6歲,從嬰語到英語》的作者從3個月就開始進行語感啟蒙。目前學界主流的思想是0~6歲是小孩語言學習的敏感期,這個階段小朋友的對語言學習的能力完全是讓人無法理解的強大,就像目前強大的人工智能的學習過程,你也無法了解深度學習模型如何在無比無際的參數空間里面找到最優解的。小孩學英語和成年人學英語是不同的過程,成年人學英語更多的是刻意的學習,背語法,背單詞和句型,學習更多的靠對語言的認知。而小朋友學英語更多的是一個習得的過程,學習語言更多靠的是無意識的感知。而且聽說讀寫,這幾項過程對于低幼兒童是順序執行的,這個也符合我們小時候語言學習的規律,所以大量的英語聽力輸入是前提,同時也是所有英語啟蒙必須的第一步。理論的東西不想多談,如果對理論感興趣可以參考安妮鮮花的《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和《做孩子最好的英語學習規劃師》這兩本書,里面大量關于英語啟蒙理論的介紹。
語感啟蒙輸入是關鍵
在伊伊10個月的時候,我開始接觸英語啟蒙,那時候的基本理念就是不停的輸入,每天都放1個小時的英文原版兒歌,當然里面給孩子放的最多的就是《清華幼兒英語》的兒歌從0a到1b,不停的重復,當然那時我也不確定伊伊能聽懂多少,或者說我也不確定她在聽沒有。這樣持續了一段時間,也就基本在1歲的時候,伊伊開始能夠跟著手機里面的英文兒歌開始哼唱“hello bear,hello bunny,hello bunny hello bear”。那時候她正在學說話,每天滴哩咕嚕的一會兒monkey,一會兒bear的說個不停,也不知道她在說什么。我記得抱著她去龍湖時代天街玩的時候,因為馬上是猴年了,電梯里面貼了很多卡通的小猴,她就指著小猴說了monkey,電梯里面的小哥哥還打趣的對媽媽說,這么小的小孩都知道monkey了。這時候我才發現之前很多時候英語兒歌的輸入在伊伊的頭腦里面已經潛移默化的產生了輸出。
在伊伊1歲半以后,我就不只是給她單純的聽力輸入了,因為那時候她可以和你進行更多的互動,還是在聽清華幼兒英語的時候,你可以根據兒歌設計各種互動的游戲。記得《清華幼兒英語》0b里面有一集“We are little green frog”,我就背著她在地上蹦來蹦去的唱“m ah,we are little green frog”,她很快也進入了角色開始在地上蹦來蹦去的扮演小青蛙。在玩“good morning train”的游戲里面,把家里所有的餐椅都搬了出來拼成了一個小火車,然后把她的動物玩具都要請到了火車上面,在這些游戲中,伊伊在不知不覺的學會了各種動物的單詞,同時對學習英語越來越感興趣,因為在她心中學英語就是玩,所以直到現在她感到無聊了就會過來找我說爸爸我們來學英語吧。所以之前有個朋友問我,小朋友對學英語抵觸怎么辦,我覺得對于5歲以下的孩子,我們更多的是在玩耍,而不是刻意的學習,就像我們小時候學中文的時候也是很多時候在玩耍中不知不覺的學會的,所以在英語啟蒙的很多理論里面都提到了“習得”而不是“學的”的重要性。
在伊伊兩歲左右,我開始給她聽“Supper Simple Song”,里面有大量非常簡單有趣的兒歌,很多歌詞都是不斷的重復,也很押韻,在反復聽的過程中,小朋友很快就能記得歌詞跟著mp3一起唱,在唱兒歌的同時學會了很多單詞的發音。這套歌曲分為很多個系列,覆蓋了多個topic,你可以根據當時的季節或者場景和小朋友一起唱對應場景的兒歌。最近快到Halloween了,我會和伊伊一起玩里面Halloween系列的兒歌。
你真的知道怎么讀繪本嗎?
幼兒英語教育學家最推崇一種方式就是閱讀英語原版繪本,但是繪本一定要根據年齡進行挑選,不同的年齡階段對繪本的興趣大不相同。在伊伊一歲多的時候,我最早選擇了一些美國那邊流行的蘇西博士的繪本,蘇斯博士的書,基本上都是韻文書,非常非常講究押韻和音律,非常適合朗讀,但是對于小小孩來說,蘇斯博士的書有點長,而且他的啟蒙讀物大多前后在情節上是沒有太多關系,可能是文化的差異,我自己讀的也是頭暈腦脹,當然伊伊也不喜歡,所以我果斷的棄了這套書。
后來我選了廖彩信的書單其中第一周的繪本,選擇的原因是這份書單里面包含了太多經典的繪本,雖然伊伊并不是喜歡所有的經典繪本,讓我感到欣慰的是大部分繪本她是感興趣的,比如這本卡爾爺爺的"?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See??"里面描繪了不同的動物和顏色,是學習顏色單詞的非常好的繪本,這個是伊伊讀的第一本繪本,也是最感興趣的繪本。這本繪本基本上就是重復兩個句型,”what do you see?”和“I can see the XXX looking at me”.在拿到這本書,因為這本書有歌唱版,所以我也是先給她放的音頻,只放了大概4到5遍,伊伊唱出來第一句完整的英文句子。我覺得非常的不可思議,因為那時候的伊伊還是在學說話的階段,連中文的老虎都一直發成“老胡”,反而說英文的時候咬字更清楚,后來這本書她很快就記住了所有的內容,這本書教會她很多關于顏色的認知,當她今年開始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都夸獎她對顏色的認知超過了同齡的小朋友。
另外一本伊伊特別喜歡的繪本就是《Five Little Monkeys Jumping On the Bed》,這本書已經成為她洗完澡必讀的一本書,每次洗完澡她就會在床上蹦來蹦去,模仿小猴子撞了頭,我這時候就需要扮演媽媽和醫生打電話。伊伊一邊擺手一邊唱到“No more monkey jumping on the bed”。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就是不斷重復小猴子從床上掉下來,碰到了頭,從這本書上面伊伊學會了數字1到5的概念,也算是一個基本的數學啟蒙了吧。
除了上面兩本繪本外,在剛開始接觸親子繪本閱讀的時候,以下幾本繪本也是很好的推薦 “The Wheels on the bus”是傳唱度很高的繪本,這個基本在所有對繪本推薦的文章里面都會提到,里面有很多押韻的句子而且讓孩子學到很多組詞義相反的單詞,比如“up”and “down” “open” and “shut”,很多時候伊伊在路上看到公交車都會哼這首歌。另外一本是吳敏蘭書單里面的一本繪本叫“Dear Zoo”,這本繪本的名氣沒有之前那幾本大,但是我還是非常推薦,因為一般小孩在兩歲到三歲左右對動物都是比較感興趣的,這本書藏了很多機關可以在讀繪本的時候進行親子互動,對于小朋友學習各種動物的單詞以及了解各種動物的特性非常有幫助,比如“Heavy”的“elephant”,“Grumpy”的“Camel”等等,伊伊小朋友非常喜歡模仿那頭生氣的小駱駝。
繪本的選擇是個技術活,千萬不要貪多嚼不爛,我最早在選擇繪本的時候就吃了這個虧,現在家里都有很多繪本在吃灰。其實繪本的選擇一定要根據年齡和小朋友的興趣,但這個恰恰是比較難的,繪本和分級閱讀是有區別的,它不會給你一個嚴格的分級定義,詞匯量也是有很大的不同,這些繪本都是原版引進,基本上是符合英語母語國家的口味,所以有些繪本的單詞會比價生僻,可能都達到了雅思考試的難度,這個對于家長是不小的挑戰,同時這些詞匯也不是sight word,也就是平時的閱讀和口語里面很難用的到,所以繪本的選擇一定需要家長根據自身水平和小朋友的年齡來確定。我以前遇到一個教訓就是伊伊對" 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 "這本繪本很感興趣,我就把Eric Carl后面的一套書全弄回來了。后來發現大部分她都不喜歡,現在在家里面吃灰。當然隨著年齡的增長她會慢慢喜歡上不同的主題,比如卡爾爺爺的“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在伊伊兩歲半以前她都沒有賴心聽完整本繪本,后來有次偶然機會發現她對食物的單詞很感興趣,我就又給她講了這個繪本,她竟然把這個故事聽完了還拿手指學毛毛蟲吃東西的動作。只能感慨這些經典繪本永遠都不會過時,只是沒有到合適的閱讀時間段而已。
另外一點建議是家長朋友在選擇繪本的時候也不要只認準一個系列,這個和我們讀書的時候以前選擇教材有很大區別,廖彩信,吳敏蘭,汪培廷都推薦了大量的繪本書單,不一定哪家的繪本就一定好,比如廖彩信的書單100多本,可能有很多你家的孩子都不是很喜歡或者當前階段還不感興趣。在伊伊1歲半的時候,她很喜歡動物,我基本上挑選的都是動物類的繪本,繪本里面不會出現大段的句子,比如吳敏蘭書單里面的Dear Zoo就是描寫各類動物的而且是那種洞洞書,小朋友非常感興趣。家長在讀繪本的時候。也可以故意拉長這個句子“They send me a .....”讓小朋友猜下箱子里面是什么動物,很快伊伊就學會了動物園里面各個動物的英文單詞。
隨著年齡的增長,下面兩本經典繪本(適合三歲左右的小朋友)也是很好的推薦。
TPR(Total PhysicalResponse)方法
最早接觸TPR的學習方法,是在YouTube上面看美國幼兒園的老師上課的視頻。一般在上課前都需要TPR進行熱身,最熱門的游戲就是“Simon says ”和“Duck,duck,goose”的游戲,前者很像我們小時候玩的”一二三,木頭人“的游戲,后者更像是我們玩的“丟手絹”的游戲,Play to learn, Fun activities to learn, Having lots of fun, Enjoying....都是老外用來述說快樂學習的。各式各樣的有趣的學習活動,能極大的調動孩子的熱情。由于平時我和伊伊聽的最多的就是“Super simple song”里面很多經典的兒歌,我就想針對這些兒歌設計一些TPR的場景,這樣的互動小朋友才會對這些兒歌更感興趣。TPR方法對于英語動詞的掌握非常有用,在做游戲的過程中,小朋友對兒歌里面的動詞能更好的理解。比如有一首叫“teddy bear”的歌曲,當小朋友完全理解歌詞的意思后,你就可以和小朋友進行TPR的游戲,家長一般可以發送類似下面的指令給小孩,如果小朋友能聽懂你的指令,你就等著小朋友自己在地上上躥下跳的表演吧。
Celine,Celine,turn around, Celine,Celine,touch the ground. Celine, Celine, show your shoes.另外一個我們常玩的TPR游戲就是“Red light,Green light”,當我說到“red light”的時候,小朋友必須停下來等紅燈,當家長說“yellowlight”或者“green light”的時候,小朋友就可以往前跑了,剛開始的時候為了讓伊伊能夠理解這三種信號燈,我還畫了幾個不同顏色的燈在卡片上,一邊發指令,一邊舉起卡片。現在伊伊在座我的車的時候經常都會想起這個游戲,提醒我“daddy,red light,stop”,“daddy,green light,go”國外還有一個經典的TPR游戲適合家長和孩子互動的就是Do something like somebody.游戲可以在戶外空地上或室內進行,游戲訓練孩子聽力能力和想象能力。比如我和伊伊經常在去超市的路上就會I can hop like a kangaroo,I can run like a horse.就這樣一直蹦蹦跳跳到超市門口。
附上爸媽網上面關于TPR的科普貼
關于語言“沉默期”
以前很多在英語啟蒙論壇上活躍的媽媽都會提到自己的小朋友兒歌也聽了英文動畫片也看了,就是不太愛張口說英文。其實這都是正常現象,突破沉默期最有效的辦法還是堅持,因為只有足夠的輸入,小朋友一定會慢慢的愛上說英文。伊伊曾經也有一段語言“沉默期”,大概是在兩歲左右的時候,她變得不是很愛說英文了,這個沉默是加引號的,英文我發現她接觸的環境中中文越來越強勢,所以她發現很多東西用中文更容易表達,就不太愛說英文了,有時候我給她講繪本,她也會給我要求爸爸我要聽中文的。其實這時候就體現了游戲的重要性,一定要把英文學習和玩畫上等號。慢慢的伊伊也不是那么抵觸英文的輸入了,到兩歲半的時候,她可以慢慢的在兩種語言上進行切換了,你對她講英文,她會按照英文來回答,如果講中文,她也會和你說中文。
電子資源還是紙質資源
很多家長都在糾結需不需要給小朋友用電子資料,擔心電子資料對小朋友的視力會有影響,在我最開始做英語啟蒙的時候也很糾結這個問題。主要是因為小朋友太小,當時才一歲多。但是我后來嘗試每天給她大概看20分鐘,發現效果很不錯,因為視頻的東西能夠呈現的東西更豐富大家都知道,信息的傳播里面肢體語言大概占了51%的信息量,而語音只有27%。很多兒歌的學習,最好是方式當然是家長直接通過肢體語言表演出來,不過這個時間成本是很難接受的。視頻資料的確是這塊的一種捷徑,只是家長需要掌握每天播放的一個度,制定好規則嚴格執行,因為視頻對小朋友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很有可能上癮,這個的確對視力有比較大的影響。播放完視頻后可以以游戲的方式重復兒歌里面的內容,加深小朋友對英語單詞和句子的理解。所以不要把電子資源當成洪水猛獸,適當的使用效果非常好。另外一個就是英語動畫片,這個也是非常好的啟蒙手段,但是動畫片的挑選和繪本一樣,需要根據小孩的年齡段和興趣來。不要別人說粉豬好就給小朋友上粉豬,托馬斯好就上托馬斯,我記得兩歲左右的時候給伊伊放粉豬,她開始還能看幾集,后來看過中文版的之后就非常抵觸英文版的粉豬,吵著放中文的。其實主要還是她的英文詞匯量和聽力的能力沒有達到看粉豬的標準,后來我給她換了藍色小考拉和小老鼠梅西后,她就不再抵觸英文動畫片。現在她三歲了,聽力和邏輯聯想能力已經提高了很多,所以放英文版的粉豬她也不再有任何抵觸了。這里給大家一個動畫片的推薦列表,標注上年齡
藍色小考拉(2歲到3歲)
小老鼠梅西(1到2歲)
粉紅豬小妹(3歲左右)
托馬斯(3歲左右)
大紅狗(4歲左右)
朵拉大冒險(5歲左右)
除了動畫片以外,目前手機上面也有一些有趣的app能夠幫助低幼階段的小朋友學習英文,例如伊伊非常喜歡的“嘰里呱啦“,“Star fall”等,這些app趣味性非常強,小朋友一般都會愛不釋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之前討論的所有方法其實都是希望孩子能夠在玩耍中進行英文啟蒙。同時家長也可以參考嘰里呱啦里面朵朵老師讀繪本的方式給小朋友讀繪本,所以并不要排斥電子資源,這些資源可以作為平時紙質資源很好的補充。
分級閱讀
聽說讀寫,閱讀應該是英語啟蒙后期的目標了,閱讀的重要性我就不再這篇文章里面談了,總之閱讀是小朋友能夠進行獨立學習的基礎,這也是很多英語培訓機構強調Phonics的原因。小朋友閱讀這塊也分為自主閱讀和家長陪伴閱讀,剛開始家長陪伴閱讀會占主要部分,主要是繪本和一些分級讀物列如海尼曼,牛津樹,蘭登等教材。這個要根據孩子的情況(年齡,喜好等)確定合適的教材,我最開始嘗試了蘭登,后來發現蘭登并不適合我和伊伊的情況,因為里面有非常多和美國文化相關的東西,雖然都是分級閱讀,而牛津樹和海尼曼并不存在這個問題。后來我選擇了海尼曼的GK作為分級的入門教材,伊伊對讀這套書還是比較感興趣,有時候自己會拿起來讀。當然這些分級閱讀的教材一般都配有點讀版,其實家長也可以買個點讀筆,配合教材使用,充分發揮小朋友自己的能動性,讓他們自己嘗試去點書里面的文字進行學習。
同樣phonics的學習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剛開始會從Alphabet開始,有別于我們以前學習字母背字母表,phonics學習更多的強調letter name和letter sound.大家都知道英語是由26個字母組成的,而同時英語是表音文字,基本發音因素只有39到47個,只要掌握好這些基本音素和字母的對應關系,就能夠做到聽音可寫,看詞可讀。現在伊伊已經開始了這塊的學習,phonics的教材可以說是五花八門,目前我了解到的有20多種,經過比較,我發現有套phonics kids的教材比較適合入門,而國內也有這套教材也有引進版叫蒲公英,這個和原版的區別不是很大,如果有家長朋友也在入門的話,可以參考這套教材
phonics的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孩子學會26個字母。到知道每個字母所代表的發音。之后學習 phonics 語音體系,熟悉58個字母和字母組合的基本發音。然后在此基礎上,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刻意的練習)讓孩子們熟練運用 phonics 。目前我和伊伊也是剛起步,這條路還需要慢慢的探索。
結束語
小朋友的英語啟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記得在萬維剛老師的精英課里面提到技能增長曲線的概念,技能學習的規律,總結為對數型增長曲線和指數型增長曲線。對數型增長曲線指的是,剛開始學習的時候,進步非常快,效果明顯,但是到后期,進步就非常慢,甚至沒有多少增長的空間,比如鋼琴,體育運動技能,而對于小朋友英語啟蒙而言更多的是指數型增長的方式,剛開始你可能感覺不出來小朋友的英語有任何輸出,因為剛開始是很多被動的輸入。如果你把時間軸放到1年到2年,你就會發現英語啟蒙對于后面英語的學習的幫助是巨大的。在英語的啟蒙過程中,父母要全程參與,持之以恒非常重要。整個啟蒙的過程基本是按入門->輔助學習(樂趣)->獨立學習(興趣)來展開,而最終的目的是讓孩子建立獨立學習的能力。目前伊伊還很小,所以我們還停留在輔助學習階段。對于獨立學習,尤其是獨立閱讀,這塊我的以前一個同事做了大量工作,可以參考為了節約幾萬學費,我自己教孩子英語,結果讓我喜出望外。最后一點就是不要過度依賴教育機構,教育機構不能取代父母的作用,而且孩子越小,父母教育的影響力越大,教育機構的性價比越低。在語言的學習上,家庭永遠是最重要的使用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