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帶了一年的大一新生,總是聽到類似的問題:“學姐我要不要去競選班長?學姐我要不要去競選社團干事?學姐你覺得我去哪個部門比較好?學姐這里有一個XX的兼職你說我要不要去?”
面對這樣的疑問,一般情況下我都會鼓勵萌新們去試一試,一般能夠問出這樣的問題說明自己心里還是有一些想法的,既然如此,為什么不試一下呢?
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的矛盾顯現出來了,競選班長的同學可能會說:“學姐,我覺得班長的工作任務太重了,我都沒有時間學習了,擔心會掛科”;進入社團當干部的同學可能會抱怨:“學姐,我覺得社團里的事好多啊,每次看見室友們在宿舍追劇、打游戲,我卻只能在旁邊做表格、寫策劃覺得好苦逼啊?!?br>
路,都是自己選的,咬著牙也要走下去。但是在選擇的時候或許可以考慮的更加全面一些,避免后續出現后悔情緒。
01遵從本心
做出選擇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可能真正是自己的需求,但也有可能是迫于父母的壓力,或許是自己的虛榮心。
這個時候不妨想一下自己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如果是她又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一來二去就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了,無論如何選擇是自己做的是出自自己的本心,就算過程中遇到過一些挫折困難,只不過是成功成功路上的絆腳石罷了。
這樣一來就會一步步向理想的自己靠近。
02考慮沉沒成本
當你做決定時勢必會放棄一個方面,那你之前在此方面上投入的時間、精力、金錢就是做出這個選擇的沉沒成本。
如果遵從本心不能幫助你做出抉擇,或許沉沒成本可以。
通過對比衡量自己在哪方面付出的更多,從而延伸到做出選擇后可以得到什么,這樣對比不失為一個可行的方法。
03不要慫就是干
張愛玲在《紅玫瑰與白玫瑰》中寫道“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朱砂痣?!?br>
做出了選擇以后再瞻前顧后,對自己的選擇表現得畏畏縮縮總想著如果選擇另一個就好了那你永遠不可能成功,至少在這個決定上。
做出選擇以后我們要做的就是想著如何在選擇的這個方向上尋求發展。比如成為一名學生干部以后,覺得時間不夠用,那是不是可以縮減你玩游戲追劇的時間?是不是可以給自己做計劃,分清楚事情的輕重緩急按順序一一完成?
今天看到韓大爺的文章講:對任何事物或者人都不要抱有成見(原句不太記得了,大概意思是這樣的)。你之所以做不好這件事是不是因為你自己內心在抵觸這件事?
退一萬步講,就算實在不想干了,那就堅持過一段時間,等待下一個選擇的機會吧。
大學可以是一個人成長的最快的時候。知識技能、社交本領、兼職賺錢,只要你想、只要你愿意堅持,你可以把大學過成你想要的樣子。
見過拿國獎、一等獎學金…各種獎學金拿到手軟,工作能力也很強,為人謙虛活潑,給人感覺很優秀但沒有距離感的漂亮學姐。也見過整天在宿舍打游戲期末掛科胡子拉碴整天穿拖鞋出門一星期不洗頭的男生。
你想過成什么樣取決于你的選擇、你的堅持。相信所有的努力都不會白費,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愛過的人鑄就了今天的你。
愿你可以把大學過成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