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是否經常遇到下面的場景:
早上剛到公司,屁股還沒坐熱呢,領導突然丟過來一句:xx你準備一下,待會兒給大家做個分享;
混群正開心的時候,群主拋來一句:xx你在群里輸出了很多價值,要不晚上給大家分享一下你近期的學習心得?
飯桌上大家相談甚歡,多日不見的老友突然說了一句:xx你最近職場上做得風生水起啊,給大家分享一下經驗呀?
what?這么短的時間里要想好分享的課題,要組織好語言,要符合邏輯,要給大家帶來價值...這也太難了吧!
我們該怎么做?如何去搭建講話的框架,讓我們哪怕沒有底稿也能順利講出一段精彩的演講?
這里給大家介紹一個模型--SCQA模型,熟練掌握這個模型可以讓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內組織好框架和語言,做一場自信滿滿邏輯滿分的演講。
S是場景,C是沖突,Q是問題,A是解答。簡單的說,就是呈現出清晰的場景,場景中出現了什么沖突,引發了哪些問題,最后問題是如何解答的。有了這四個點,就是一個邏輯清晰又比較能吸引人的演講了。
不妨看一下我前面的這段文字,其實就是SCQA這個模型的簡單應用。先給出場景(你是否遇到這樣的場景?),然后羅列沖突(這么短的時間準備如此多的東西?),然后列出問題,最后給出一個或多個解決方案。
其實這個模型非常實用,不光是準備演講的時候能用上,包括了寫文章,讀書寫筆記,文案等等,都能隨手就用。
舉個例子,我們電視上看到的廣告常常就有:
孩子放學了回到家里,書包往桌子上一扔就出門跟同學玩去了,作業也不寫(S:場景)。長此以往,成績鐵定不行,家長非常擔憂(C:沖突)。這可如何是好?怎么樣能讓孩子好好學習?怎么樣能快速提高考試成績?(Q:問題)。歡迎你使用我們的xxx點讀機!哪里不會點哪里,好玩又實用,讓孩子愛上學習?。ˋ:解決方案)
生活中很多事件的陳述,都使用了SCQA的方法。你也不妨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