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長團的背景
我們都知道大學是“高等教育”的代名詞,曾經的“大學”是一個神圣的名詞,相比較而言,小學、初中和高中算是初等教育了,大學擁有更寬松的教學環境,更活躍的學生組織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大學里豐富的社團文化。而隨著教育改革與發展,許多高中也開始給學生營造更加自由的教育環境,不僅豐富學生的學識,而且充盈他們的生命和靈魂,許多活躍的學生社團正在高中迅速地拓展開來。
我曾經就讀于深圳市深圳中學,其中影響力最大的學生組織,除了模擬聯合國、學生會和先鋒中學生國際圓桌會議,就是“學長團”,它由學校心理輔導中心的王新紅老師創立,“學長”概念由國外由來,每年我們學校都會派教育代表團到國外進行教育考察,發現伊頓公學等英制學校都推行這一教育傳統,并取經于萊佛士學院的“學長團”,一句話概括“學長團”是一個舶來品。
北大附中也有學長團的組織形式,教學理念和模式也是較先進的,無論是創新力、活躍力和思想力,都是相當不錯的。從搜集到的資料來看,許多高中也陸續成立了“學長團”的組織形式,雖然不如北大附中有名,但也意識到學長團在校園中的作用。我還查閱了2015高中排行榜,長沙市雅禮中學、北京四中、廣東華師附、西安高新一中、北京一零一中學均為前百強,雖然沒有查閱到他們詳細的“學長團”資料,但我與這幾個中學都有所接觸,可以說他們的校園氛圍有點類似大學,活躍的學生組織,思辨的火花和卓越的學術水準,當然也少不了的年級之間的聯系與文化傳承,只是可能沒有“學長團”這種形式罷了,但其功能還是要由其他形式去施行。
學長團的活動形式與組織形式
學長團是由高二優秀學長自愿加入的,加入的前提條件是平均學分績點達到4.0以上,而滿績點為5.0,在高一下學期由上一屆的學長面試篩選出約60人左右的規模,入選者必須具備的素質主要是“愛的力量”,他們將引領下一屆新生踏入高中、適應高中生活,將校園文化薪火相傳,增加年級之間的縱向聯系,提升校園的凝聚力,塑造具有豐富生命力的每一個個體,多了份情感羈絆也升華了自己的生命質感。另外為了增加吸引力,學長團提供了豐厚的學時和資質證明,對學生的畢業和評優有關鍵作用。在管理方面,雖然由大二學長全權把握,但技術支持和指導還是由學校的心理咨詢室提供,而校方提供場地等物質資源方面的支持。
準學長將在新生入學前一周左右進行“團隊訓練”,比如說大家圍成一圈坐在自己后一個人的腿上,再比如四人一組在不斷縮小的報紙上保持平衡,晚上可能還有圍成圈暢談各種話題,就這樣進行五天左右的破冰,磨合為一個團隊。剩下兩天,新生軍訓則由學長團全程負責準備,軍裝、床被全由學長從一樓提到各層宿舍,此時新生還沒入校。新生入校的那一天,學長團在校園中夾道歡迎,給新生解答疑惑,待新生辦理完住宿手續后,學長團第一階段的工作算是完成了。
接下來,新生軍訓開始,白天屬于軍訓時間,每餐飯前學長團都會在飯堂門口跳撐腰舞,直到新生用餐完畢才用餐,晚餐時間后,洗完澡,新生可換上自己衣服,在教室里進行以班級為單位的“團隊訓練”,每個班由三到四個學長負責,男女比例均勻,活動主要以游戲的形式進行,內容類似學長團的訓練,下面列出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活動:
①四人站立報紙。每組四人必須既有男生也有女生,每回合挑戰五秒的平衡,成功后撕一半,直到最后不能再堅持為止。此活動旨在半強制性地增加人的肢體接觸,迅速縮短人的物理距離,破除心理“羞澀”;
②拼圖大賽。全班以五人一組分成若干小組,進行拼圖比賽,但事先并未告知必須所有的小組的碎片加起來才可以拼成一個完整的圖畫,一段時間后,開始有小組發現不對勁,進而班級都會合作起來,最終完成拼圖。此活動旨在激發團隊協作的意識,小團隊仍可以尋求更大的團隊協作,“團隊”的概念是相對的;
③名牌游戲。每個人身上都會掛有用“書法字體”寫的自己名牌,五人為一組圍成圈,相互自我介紹后,進行名字的“擊鼓傳花”游戲,逐漸加快速度,犯錯者必須選擇真心話或大冒險,游戲后期便會發現大家都聊起天來,而學長團在后方進行觀察,甄別出有“自閉”傾向的新生,將名字記錄下來,幫助其融入團體之中。此活動旨在幫助破除新生之間陌生的心理障礙,尤其是記名字方面,名牌將名字可視化,免除了詢問的尷尬,而且游戲的方式增加聽覺和觸覺的刺激,對名字的記憶具有增強效果。
活動期間會以競選形式選出班長及副班長,再由班長和副班長負責選出其余班干部,班主任作為幕后觀察者會嘗試記憶每一位同學的名字,并對班級及同學的個性形成大體的印象。當然,學長還會以幻燈片的形式展示校園的歷史及她的每一個角落、曾經的故事,無論悲傷還是美好,調侃學校的規章制度和作息時間,最重要的將學校的精神夾帶著些許個人的印記傳承給新生。其中,會穿插一些以校為單位的大型活動,諸如全校一起跳兔子舞,或是全校的“感恩分享之夜”,旨在增加新生之間的聯系,打破班級的局限性。
談一談我對學長團的一些個人經歷和看法
當我入學時,我個人覺得我是代表性的“理科男”,理性加上卓越的思維和判斷力,橫掃千軍,但面對情感表達卻相當遲鈍。所以,當我入學第一天,加上對陌生環境的“恐懼”,我都不怎么愿意和同學交流,但是,學長團那夾道歡迎的陣勢真是深深打動了我,熱情洋溢的笑容和自信的手勢,渾身散發著陽光的氣息,充盈了整個校園。之后的活動也使我很快融入了團體中,找到所謂的集體歸屬感吧。進入豐富多彩的高中生活后,我們一直在學術和活動的平衡木上來回尋求最佳的平衡點,學業日益繁重,而我們也同樣熱愛生活,學長團的學長學姐也一直在背后默默地支持我們,傳授經驗,鼓舞打氣,引導我們去規劃自己的人生。一學年下來,我們受益匪淺,而學長們也升入高三去為他們的人生理想而奮斗,“學長團”的交接棒于是交到了我們的手里,于是我們把他們給予我們的一切再傳遞給下一屆,靜靜等待它在學弟學妹心中發芽生根,然后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帶著我們的期望、學校的精神和愛的力量。
大學中進行“學長團”活動的可行性分析
既然高中能有“學長團”,為什么大學就不能有呢?所以,我先以大學的環境來分析一下“學長團”施行可能會遇到的一些問題:
①“自主”與“多樣化”。大學有兩個重要的特征,一是“自主”,而是“多樣化”,學習強調自主性,同樣主流的教育觀點也認為大學是一個“半社會”,大學生的生活也應有相當的自主權,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理想與計劃,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已出現分化,這也就是“多樣性”的含義。而高中畢竟還是和大學不同,“自主”在高考的重壓下,也只是相對的,學生的“多樣化”層次面臨的壓力不如大學那樣,要經受社會化的過渡以及未來的抉擇。所以,在高中較容易的組織起這么一個自愿奉獻的“學長團”。而在大學,參照大學的兩個重要特征,許多學生可能更多地注重自身的發展,社交也是控制在一定的比例范圍之內,所以較難組織起這種奉獻自己時間和精力,去影響他人的組織。相比可知,愛心社的現狀也類似,“逢年過節死一批,考前考后死一批,最后沒有多少人”我還記得社長在歡迎晚會上講的話,調侃的語調道出了多少無奈,深層次的原因我覺得是這樣。
②校園文化氛圍的缺失,理科思維盛行。大學可簡單分為綜合性大學、理工科類大學和文科類大學,又有言之,“自然科學賦予人們嚴謹與理性,人文科學賦予人們共鳴與感性”,在綜合性的環境中,若有人文社科的“滋潤”,會營造出深厚的文化氛圍,更容易讓學生認同奉獻、關懷與愛的價值所在;但理工科盛行的環境下,理性與嚴謹占據大部分地盤,學生習慣了分析利弊,演算出最佳的方案,然而過于理性是有“盲區”的,過于理性地分析利弊會越過人類情感中很多有價值的東西,奉獻、關懷與愛是再多的推理驗算也無法計算清楚的。所以,在理工科類大學,常有“理科男”一說,說的就是那些智力超常,但情感卻過于貧瘠的男生。而且,常有言論稱“西電”缺乏文化氛圍,人文學科作用缺失,文化的傳承僅靠軍訓來進行顯得力不從心,不過校園板報倒是不錯的形式,不過相較而言,形式還是缺乏多樣性,整體文化氛圍并不濃厚。
③不同的辦學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校園文化。眾所周知,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京師大學館,其創立是戊戌變法的“新政”措施之一,后來京師同文館并入,其課程安排初具體系,不再僅限于狹窄的孔孟之道、四書五經,而是有自然科學和語言類課程。往后數年直至今日,蔡元培先生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仍然回蕩在每位北大學子的心中。清華大學則是依托“庚子賠款”建立,初稱“清華學堂”,是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將好強不屈的學術作風傳承至今日。自然,每個大學都有屬于自己的歷史,強大的歷史慣性沖刷出截然不同的校園文化,自然也并不是每塊土壤都適合“學長團”的發展。反觀西電歷史,西電的前身是1931年誕生于江西瑞金的中央軍委無線電學校,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和軍人作風,所以常聽到“西軍電”,所以這樣的文化土壤較不容易想讓“學長團”文化扎根。
④校園以院、班形式組織,無固定班級,采用走課制,學長團的管理模式已不適用。之前提到,學長團的規模大約60人左右,但那時高中,若到了大學,這種組織形式已行不通,而且有的班級120人或者男女比例極度不均,也不利于游戲的進行。
西電愛心社與“學長團”相結合的想法
在上面我列舉了四個在大學中施行“學長團”活動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但是有問題并不意味著就不行,至少在我看來,“學長團”所體現出來的,是現在大學甚至是我們社會缺乏的一些品質。就西電而言,在上面的四點里,我也具體而微地分析一遍。如果有危機感的話,往下進行推演,缺乏文化氛圍“滋養”的環境,會在另一方面削弱西電的實力,情感力的不足尤其會在群體社會中引發冷漠效應,進而不利于大學“社會”的發展,缺乏了“人文關懷”的學校是走不遠的。所以,有問題也就意味著機會。
“自主”與“多樣化”不可否認,所以“學長團”也必須改變形式,退一步,減少學長團的組織形式對個人“情感羈絆”的束縛,考慮到其內涵與愛心社相符,所以以愛心社的形式來發揮“學長團”的功能,增加自由度,將學生組織的模式轉變被社團的金牌活動形式。這樣更有利于“學長團”模式的初步嵌入。
愛心社平時的活動主要由各部門分別舉辦,其實部門之間的聯系并非那么緊密,更不用說讓每個人社內成員都相識,所以“學長團”活動正好提供一個團隊協作的契機,將社內成員緊密結合在一起,擴大了社交圈子,增加信息交換頻率,更多的以面對面的形式交流和游戲,而不是天天水群,實際上心與心之間是生疏的。其次,一旦把社內成員都召集起來,就可以有足夠的人手來安排任務了,商榷一下以多少人一組,帶多少新生參加活動,人數不夠可以用海報,甚至宣講會來招集人手。在人手足夠后,便可以組織社內的“團隊訓練”,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形成一個團隊。
活動初期是很艱難的,知名度是重要的因素,活動必須要經過時間的積累形成“品牌”才能在學生心目中占得一席之地,所以相應的,微信平臺和QQ平臺的宣傳也要跟進,其次,適當的加分和學時證明也要做到位,滿足學生自我發展與自我證明的需求。一旦學生們認識到“學長團”活動的價值所在,便會有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學長團”活動必須獲得心理輔導室的專業技術支持,因為大學生的心理更復雜,并且此活動對心理層面的要求較高,而心理輔導師會給我們的活動提供更專業的指導和建議。
其次,我認為此活動還需要有校方的支持,因為活動的最佳切入點是在軍訓,唯有此時學生的聚合程度最高,同時也急需大學入學方面的指導,更重要的是,大二在新生軍訓期間相對自由,活動結束后也不會形成像“學長團”那樣嚴格為下一屆負責,只需當成一次活動就行,保證了大學生的“自主”和“多樣性”。據我觀察,學校在新生入學引導方面做得并不好,校園文化的傳承也就是個“軍訓歌詠比賽”、操場拉歌、辦板報,和聽導員和國防生講述經驗這些而已。所以,借鑒經驗,我們可以跟校方訴說“學長團”的價值,爭取校方同意,取出軍訓兩到三天的晚上,晚餐熱水澡過后,可以換上自己的衣服,展現自己的個性,由愛心社成員組織,統一在操場或分別在教室舉行“團隊訓練”。具體的內容可以參照“學長團的活動和組織形式”調整或創新進行,活動的組織形式可以在會議上進一步探討。
要形成這樣的局面需要時間,但是我可以看到,首先將“學長團”和愛心社結合是一個很勇敢的舉動,其次,若愛心社真能承擔起這個職責,將會對校園的文化氛圍產生深遠的影響,西電和愛心社都會迎來一次革新。
其他
①若想進一步了解我的高中——深圳中學的校園文化,可以參看應笑生的文章《我的深中觀》,應笑生2014級深中畢業生,原名鐘大呂,深中校園十大歌手大賽入選前十,現就讀于陜西師范大學。我希望未來的西電在文化氛圍方面也能達到這樣,甚是更好。
②若想進一步了解不同人對學長團的看法,請參看百度貼吧——深圳中學吧。
①②都以網頁鏈接形式附在后面,請參看
2016年3月13日
楊榮鋒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