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我和大姐家特別熱鬧,也難得有小朋友來回樓上樓下穿梭,自由選擇留宿哪家。
自從母親過世后,我們?nèi)忝眠€是一樣的走的勤。我和大姐同住一個小區(qū)的并排兩棟房子,她住一樓,我住六樓。
二姐辦理了家庭病房,最近不需要連續(xù)打針了。于是大姐不顧剛下飛機的勞累,直接去市里接二姐來我們這里住幾天。
接二姐來的時候還帶了兩個“小尾巴”——二姐夫表姐的孫子孫女。這下好不熱鬧啊!猜猜看,我們一共多少人?
大姐一家三口外帶大姐夫弟弟的孩子,二姐這邊三個人,我和兒子一共九個人。
更好玩的是輩分不一,叫法上常常叫錯。三個小朋友,兩個大的輩分小,得管小不點叫“小叔叔”。小不點管我兒子叫“哥哥”,慣性的把兩個比他大的小朋友叫成“哥哥、姐姐”。我們也會時不時慣性弄錯身份。
我們在同一個空間里,三個小朋友分別喊我“小姨”和“姨奶奶”。我家小哥既是“哥哥”又當“叔叔”。
第一天分兩家吃住,還不覺得怎樣。今天湊到一起吃飯,大姐在廚房整整忙乎幾個小時。餐桌小,我們大人干脆端著碗,夾上菜來一個蓋澆飯坐沙發(fā)上,餐桌留給孩子們。
雖然老祖宗教導我們,吃飯不準說話,可哪里能制約住現(xiàn)在孤獨的“小皇帝”們。難得有“親戚朋友”聚在一起,可不得逮著機會使勁的說笑鬧騰,他們也知道這時候是“法不責眾”。
不過讓我們沒想到的是,“滾刀肉”的小不點竟然被他“外甥”收服了。乖乖張嘴吃外甥給喂的飯,而且大口嚼,大口咽,三下五除二就吃完飯了。還是孩子有辦法!
我們分享暖男外甥給小叔叔喂飯視頻到姊妹群,暖男媽媽也欣慰的發(fā)出感嘆“家有兒女初長成”。
晚上,三個小朋友來樓上沖澡睡覺。按說我這當“奶奶”和“小姨”要忙乎吧,但是我又一次被“邊緣化”了。
孫子孫女,很快從自己帶的小旅行箱找到各自要換洗的衣服,協(xié)商好,“男女有別”,“女士優(yōu)先”,姐姐先洗,弟弟和小不點再一起洗,井然有序。
因為我家小哥今早已經(jīng)返校了,好像沒有小哥的家不好玩了,說好睡我家的小朋友們,換好衣服一溜煙地,麻溜的,手拉手下樓了。留下我一人享受孤獨。
此時此刻我腦海里想到的《四世同堂》和那年去山西游覽的王家大院。
那是怎樣的一番天倫之樂呢?
記得我家曾經(jīng)有一張老黑白照片,應該是我還沒出生時在外婆家拍的全家福。當時就有三十多人。
自打我懂事起,每年大年初二我們都會聚到外婆家,玩到半夜,哼著“月亮走,我也走”的童謠,數(shù)著星星回家。
那樣日子隨意外婆去世,再也沒有過了。后來我們長大成家了,也有了以母親為圓心的聚居地。也有了有娘在就樂不思蜀的情形。
在天堂的爸媽,看著我們其樂融融的相處,想必心里也會很高興吧。
最好的紀念就是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