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例)摘要1:
史某,女,50歲,已婚,工人。2015年5月12日初診。患者近半年月經(jīng)不調(diào),時有五心煩熱,口干咽燥,盜汗。3天前因勞作受風,出現(xiàn)發(fā)熱、微惡風寒,鼻塞,流濁涕。在家自服感冒清熱沖劑,效果不明顯。現(xiàn)癥:發(fā)熱,微惡風寒,少汗,咽痛,鼻塞,干咳,少痰,頭昏,心煩,口干,舌紅少苔,脈數(shù)。
請與時行感冒相鑒別。
疾病診斷:虛體感冒
病證診斷:陰虛感冒
病癥分析:
①患者以“發(fā)熱,微惡風寒,少汗,咽痛,鼻塞”為主癥,四診合參故診斷為感冒;
②且伴“干咳,少痰,頭昏,心煩,口干,舌紅少苔,脈數(shù)”故辨證為陰虛;
③患者素體虛弱,因感受風寒而出現(xiàn)感冒之癥狀是為病因;
④素體虛弱,感受風寒,引發(fā)感冒,陰虛咽燥,衛(wèi)表失和,肺氣失宣是為病機。
病癥鑒別:
①相同點:感冒與時行感冒的病位都可有在肺,兩者的癥狀都有發(fā)熱惡寒,鼻塞、流涕,咽癢、咽痛等外感之癥;
②不同點:但是時行感冒與感冒相比,時行感冒的持續(xù)時間更長,癥狀更為嚴重,且具有流行性。兩者以此鑒別。
治法:滋陰解表
方劑:加減葳蕤湯化裁
組成、劑量:
玉竹15g、桔梗10g、白薇10g、薄荷5g(后下)
大棗10g、淡豆豉10g、蔥白5g、南沙參5g
北沙參5g、百合5g、甘草5g
煎服法:上藥3劑,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1:
區(qū)某,女,45歲,已婚,工人。2015年11月25日初診。患者1天前外出受涼出現(xiàn)惡寒發(fā)熱,頭痛,鼻塞,流清涕,未診治。現(xiàn)癥: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頭痛,肢節(jié)酸疼,鼻塞聲重,咽癢咳嗽,吐痰稀薄色白,渴喜熱飲,舌苔薄白而潤,脈浮緊。
疾病診斷:常人感冒
病證診斷:風寒束表證
病癥分析:
①患者以“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頭痛,肢節(jié)酸疼,鼻塞聲重,咽癢咳嗽”為主癥,四診合參故診斷為感冒;
②且伴“吐痰稀薄色白,渴喜熱飲,舌苔薄白而潤,脈浮緊”故辨證為風寒束表;
③患者因感受風寒而發(fā)是為病因;
④風寒束表,寒凝衛(wèi)表,衛(wèi)表失和,肺氣失宣是為病機。
病癥鑒別:
①相同點:感冒與時行感冒的病位都可有在肺,兩者的癥狀都有發(fā)熱惡寒,鼻塞、流涕,咽癢、咽痛等外感之癥;
②不同點:但是時行感冒與感冒相比,時行感冒的持續(xù)時間更長,癥狀更為嚴重,且具有流行性。兩者以此鑒別。
治法:辛溫解表
方劑:荊防敗毒散加減
組成、劑量:
荊芥15g、防風10g、紫蘇10g、生姜5g
淡豆豉10g、蔥白5g、枳實5g、陳皮10g
前胡5g、人參10g、桔梗5g、甘草5g
煎服法:上藥3劑,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1:
商某,男,72歲,已婚,工人。2015年12月8日初診。患者20年來每逢冬春季,則發(fā)咳嗽,咯痰,每年咳嗽持續(xù)時間3個多月。3個月前,又見咳嗽,咯痰,在當?shù)蒯t(yī)院治療,癥狀至今緩解不明顯。現(xiàn)癥:干咳,咳聲短促,痰少黏白,聲音嘶啞,口干咽燥,顴紅盜汗,日漸消瘦,神疲,舌質(zhì)紅少苔,脈細數(shù)。
請與喘證相鑒別。
疾病診斷:咳嗽
病證診斷:肺陰虧耗證
病癥分析:
①患者以“干咳,咳聲短促”為主癥,四診合參故診斷為咳嗽;
②且伴“痰少黏白,聲音嘶啞,口干咽燥,顴紅盜汗,日漸消瘦,神疲,舌質(zhì)紅少苔,脈細數(shù)”故辨證為肺陰虧損;
③患者素體虛弱,久咳反復是為病因;
④素體虛弱,久咳反復,氣陰耗傷,肺陰虧損,肺氣失宣是為病機。
病癥鑒別:
①相同點:咳嗽與喘證兩者的病位都有在肺,且兩者的病癥上都有咳嗽、氣喘等表現(xiàn);
②不同點:咳嗽是以咳嗽、咳痰為主癥,無呼吸困難,氣喘氣促;而喘證則是以呼吸困難、氣喘氣促為主癥,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且喘證時常也能兼見咳嗽。兩者以此鑒別。
治法:滋陰潤肺,降逆止咳
方劑:沙參麥冬湯加減
組成、劑量:
沙參15g、麥門冬15g、玉竹10g、天花粉10g
白扁豆5g、桑葉5g、石斛10g、南沙參15g
北沙參10g、甘草5g
煎服法:上藥3劑,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1:
宋某,男,48歲,已婚,教師。2016年3月13日初診。患者咳嗽反復發(fā)作20年。近3個月咳嗽復發(fā),惱怒時加重。現(xiàn)癥:上氣咳逆陣作,咳時面赤,痰少質(zhì)黏,咽干口苦,胸脅脹滿,咳時引痛,舌質(zhì)紅,舌苔薄黃少津,脈弦數(shù)。
疾病診斷:咳嗽
病證診斷:肝火犯肺
病癥分析:
①患者以“上氣咳逆陣作,咳嗽”為主癥,四診合參故診斷為咳嗽;
②且伴有“咳時面赤,痰少質(zhì)黏,咽干口苦,胸脅脹滿,舌質(zhì)紅,舌苔薄黃少津,脈弦數(shù)”故辨證為肝火犯肺;
③患者常年咳嗽,病情反復,因情志觸發(fā)是為病因;
④常年咳嗽,病情反復,肝郁化火,上逆侮肺是為病機。
病癥鑒別:
①相同點:咳嗽與喘證兩者的病位都有在肺,且兩者的病癥上都有咳嗽、氣喘等表現(xiàn);
②不同點:咳嗽是以咳嗽、咳痰為主癥,無呼吸困難,氣喘氣促;而喘證則是以呼吸困難、氣喘氣促為主癥,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且喘證時常也能兼見咳嗽。兩者以此鑒別。
治法:清肺瀉肝,順氣降火。
方劑:黛蛤散合黃芩瀉白散加減。
組成、劑量:
青黛15g、蛤蚧10g、黃芩10g、桑白皮10g
地骨皮5g、柴胡5g、川芎10g,陳皮10g
枳實5g、木香5g、白芍10g、甘草5g
煎服法:上藥3劑,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1:
錢某,男,44歲,已婚,農(nóng)民。2015年11月19日初診。患者幼年起反復出現(xiàn)發(fā)作性喉中痰鳴氣喘,平素常易感冒,自汗,怕風。1個月前受涼后喉中哮鳴又作,伴咳嗽、呼吸困難,經(jīng)治已有好轉(zhuǎn)。現(xiàn)癥:氣短聲低,喉中時有輕度哮鳴,痰多質(zhì)稀,色白,倦怠無力,自汗,怕風,食少便溏,舌質(zhì)淡,苔白,脈細弱。
請與喘證相鑒別。
疾病診斷:哮病,緩解期
病證診斷:肺脾氣虛證
病癥分析:
①患者以“氣短聲低,喉中時有輕度哮鳴,痰多質(zhì)稀,色白”為主癥,四診合參故診斷為哮病;
②且伴有“倦怠無力,自汗,怕風,食少便溏,舌質(zhì)淡,苔白,脈細弱”故辨證為肺脾氣虛證;
③患者素體虛弱,肺脾氣虛,受涼而發(fā)是為病因;
④患者自幼發(fā)病,反復發(fā)作,肺虛不能主氣,脾虛健運無權(quán),氣不化津,痰飲蘊肺,肺氣上逆是為病機。
病癥鑒別:
①相同點:兩者的病位都在肺,且兩者都有咳嗽氣喘的病癥;
②不同點:喘證多以呼吸困難,咳嗽氣喘,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為主癥;哮病多以喉嚨中哮鳴有音為主癥,且哮病可以兼有喘證,而喘證則不會兼有哮病的主癥。兩者以此鑒別。
治法:健脾益氣,補土生金。
方劑:玉屏風散合六君子湯加減。
組成、劑量:
防風10g、黃芪20g、白術(shù)10g、人參10g
茯苓10g、陳皮10g、半夏5g、瓜蔞5g
薤白5g、甘草5g
煎服法:上藥3劑,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1:
王某,男,58歲,已婚,干部。2015年11月10日初診。患者有哮喘病史20年。3天前因受寒痰鳴氣喘又作。現(xiàn)癥:喉中哮鳴有聲,胸膈煩悶,呼吸急促,喘咳氣逆,咯痰不爽,痰黏色黃,煩躁,口干欲飲,大便偏干,發(fā)熱,惡寒,無汗,身痛。舌邊尖紅,苔白膩罩黃,脈弦緊。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哮病,發(fā)作期
病證診斷:寒包熱哮證
病癥分析:
①患者以“喉中哮鳴有聲,胸膈煩悶,呼吸急促,喘咳氣逆”為主癥,四診合參故診斷為哮病;
②且伴“痰黏色黃,煩躁,口干欲飲,大便偏干,發(fā)熱,惡寒,無汗,身痛。舌邊尖紅,苔白膩罩黃,脈弦緊”故辨證為寒包熱哮證;
③患者常年哮喘,久病體虛,感寒而發(fā)是為病因
④痰熱壅肺,復感風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是為病機。
病癥鑒別:
①相同點:兩者的病位都在肺,且兩者都有咳嗽氣喘的病癥;
②不同點:喘證多以呼吸困難,咳嗽氣喘,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為主癥;哮病多以喉嚨中哮鳴有音為主癥,且哮病可以兼有喘證,而喘證則不會兼有哮病的主癥。兩者以此鑒別。
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熱。
方劑:小青龍加石膏湯
組成、劑量:
麻黃10g、桂枝10g、紫蘇5g、干姜5g
芍藥10g、細心3g、半夏15g、石斛10g
南沙參10g、北沙參5g、甘草5g、石膏20g
煎服法:上藥3劑,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1:
趙某,女,70歲,已婚,退休。2015年12月9日初診。患者反復咳嗽多年,冬季為重,平時體質(zhì)較差,1周前受涼后,咳喘又作,自服咳嗽藥未控制,遂來就診。現(xiàn)癥:喘而胸滿悶窒,咳嗽,痰多黏膩色白,咯吐不利。惡心欲嘔,納呆,口黏不渴,舌苔白膩,脈滑。
請與哮病相鑒別。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喘證,實喘
病證診斷:痰濁阻肺證
病癥分析:
①患者以“喘而胸滿悶窒,咳嗽”為主癥,四診合參故診斷為喘證;
②且伴“痰多黏膩色白,咯吐不利。惡心欲嘔,納呆,口黏不渴,舌苔白膩,脈滑”故辨證為痰濁阻肺證;
③患者久病體虛,受涼而發(fā)是為病因;
④中陽不運,積濕生痰,痰濁壅肺,肺失肅降是為病機。
病癥鑒別:
①相同點:兩者的病位都在肺,且兩者都有咳嗽氣喘的病癥;
②不同點:喘證多以呼吸困難,咳嗽氣喘,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為主癥;哮病多以喉嚨中哮鳴有音為主癥,且哮病可以兼有喘證,而喘證則不會兼有哮病的主癥。兩者以此鑒別。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方劑:二陳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加減。
組成、劑量:
陳皮15g、半夏10g、茯苓10g、烏梅5g
生姜5g、萊菔子10g、白芥子5g、紫蘇子5g
南沙參10g、北沙參10g、玉竹5g、甘草5g
煎服法:上藥3劑,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1:
李某,女,65歲,已婚,農(nóng)民。2016年2月9日初診。患者近20年來,每因受涼出現(xiàn)氣喘咳嗽,且癥狀逐年加重,多次住院治療。近2個月天氣轉(zhuǎn)涼后,喘促咳嗽又作。現(xiàn)癥:氣喘胸悶,呼多吸少,動則喘息尤甚,氣不得續(xù),形瘦神憊,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脈微細。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喘證,虛喘
病證診斷:腎虛不納證
病癥分析:
①患者以“氣喘胸悶,呼多吸少”為主癥,四診合參故診斷為喘證;
②且伴“動則喘息尤甚,氣不得續(xù),形瘦神憊,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脈微細”故辨證為腎虛不納;
③患者患者久病體虛,復感外邪,故而發(fā)病是為病因;
④肺病及腎,肺腎俱虛,氣失攝納是為病機。
病癥鑒別:
①相同點:兩者的病位都在肺,且兩者都有咳嗽氣喘的病癥;
②不同點:喘證多以呼吸困難,咳嗽氣喘,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為主癥;哮病多以喉嚨中哮鳴有音為主癥,且哮病可以兼有喘證,而喘證則不會兼有哮病的主癥。兩者以此鑒別。
治法:補腎納氣。
方劑:金貴腎氣丸合參蛤散加減
組成、劑量:
熟地黃15g、山藥10g、山茱萸10g、丹皮10g
澤瀉5g、茯苓5g、附子5g、肉桂10g
人參15g、蛤蚧10g、甘草5g
煎服法:上藥3劑,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1:
馬某,男,31歲,已婚,干部。2015年12月1日初診。患者經(jīng)某醫(yī)院診斷為“肺結(jié)核”后,抗癆治療中,近1個月來時有咯血或痰中夾血,色淡紅,咳嗽無力,氣短聲低,午后潮熱,畏風怕冷自汗,夜寐盜汗,納呆,便溏,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弱而數(shù)。
請與肺痿相鑒別。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肺癆
病證診斷:氣陰耗傷證
病癥分析:
①患者有“肺結(jié)核”病史,以“有咯血或痰中夾血,色淡紅”為主癥,四診合參故診斷為肺癆;
②且伴有“咳嗽無力,氣短聲低,午后潮熱,畏風怕冷自汗,夜寐盜汗,納呆,便溏,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弱而數(shù)”故辨證為氣陰耗傷證;
③患者多因感染癆蟲是為病因;
④感染癆蟲,損傷肺絡(luò),咳血咯血,耗氣傷陰,虛火灼肺是為病機。
病癥鑒別:
①相同點:兩者都有病位在肺,都有咳嗽咳痰的癥狀;
②不同點:肺癆有癆蟲接觸史,肺癆以咳嗽咳血、痰中帶血為主癥,且肺癆具有傳染性;肺萎則是各種因素所致的慢性虛損的病癥,沒有癆蟲接觸史,肺萎以咯吐濁唾涎痰為主癥,但肺癆病久,機體虛損,也可以轉(zhuǎn)化為肺萎。兩者以此區(qū)分。
治法:益氣養(yǎng)陰
方劑:保真湯加減
組成、劑量:
當歸10g、生地15g、熟地15g、人參10g
茯苓5g、白術(shù)10g、黃芪15g、知母10g
麥門冬5g、天門冬5g、陳皮10g、地骨皮10g
厚樸10g、芍藥10g、五味子5g、黃柏5g
柴胡5g、甘草5g
煎服法:上藥3劑,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1:
朱某,男,37歲,已婚,干部。2015年7月21日初診。患者咳嗽1月,在某院診斷為肺結(jié)核。現(xiàn)癥:患者嗆咳氣急,痰少質(zhì)黏,時時咯血,血色鮮紅,午后骨蒸潮熱,五心煩熱,急躁易怒,夜寐盜汗,口渴,心煩失眠,舌干而紅,苔薄黃而剝,脈細數(shù)。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肺癆
病證診斷:虛火灼肺證
病癥分析:
①患者有“肺結(jié)核”病史,以“嗆咳氣急,痰少質(zhì)黏,時時咯血,血色鮮紅”為主癥,四診合參故診斷為肺癆;
②且伴“午后骨蒸潮熱,五心煩熱,急躁易怒,夜寐盜汗,口渴,心煩失眠,舌干而紅,苔薄黃而剝,脈細數(shù)”故辨證為虛火灼肺證;
③患者多因感染癆蟲而致病是為病因;
④肺腎陰傷,水虧火旺,燥熱內(nèi)灼,絡(luò)損血溢是為病機。
病癥鑒別:
①相同點:兩者都有病位在肺,都有咳嗽咳痰的癥狀;
②不同點:肺癆有癆蟲接觸史,肺癆以咳嗽咳血、痰中帶血為主癥,且肺癆具有傳染性;肺萎則是各種因素所致的慢性虛損的病癥,沒有癆蟲接觸史,肺萎以咯吐濁唾涎痰為主癥,但肺癆病久,機體虛損,也可以轉(zhuǎn)化為肺萎。兩者以此區(qū)分。
治法:滋陰降火。
方劑:百合固金湯合秦艽鱉甲湯加減
組成、劑量:
生地15g、熟地10g、麥門冬15g、芍藥10g
百合10g、玄參10g、桔梗5g、當歸10g
知母10g、秦艽15g、前胡5g、鱉甲15g
甘草5g
煎服法:上藥3劑,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病案(例)摘要1:
龔某,男,43歲,已婚,商人。2015年6月7日初診。
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味,常飲烈酒,2周前與朋友飲酒后出現(xiàn)心悸陣作。現(xiàn)癥:心悸時發(fā)時止,受驚易作,胸悶煩躁,失眠多夢,口干苦,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請與奔豚相鑒別。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
病證診斷:
病癥分析:
病癥鑒別:
治法:
方劑:
組成、劑量:
煎服法:
痰火擾心證
主癥:心悸時發(fā)時止,受驚易作,胸悶煩躁,失眠多夢,口干苦,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證機概要:痰濁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擾心,心神不安。
治法:清熱化痰,寧心安神。
代表方:黃連溫膽湯加減。
鑒別:
心悸與奔豚
奔豚發(fā)作之時,亦覺心胸躁動不安。
本病與心悸的鑒別要點為:
心悸為心中劇烈跳動,發(fā)自于心;奔豚乃上下沖逆,發(fā)自少腹。
病案(例)摘要1:
李某,男,55歲,已婚,干部。2015年10月21日初診。患者近1年來工作緊張,睡眠較少,反復出現(xiàn)心中悸動,不能自主。近日因工作而焦慮,心慌加重,有時持續(xù)半小時方能緩解,伴失眠多夢,手足心熱,口干,腰酸耳鳴,舌紅少津,苔少,脈細數(shù)。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
病證診斷:
病癥分析:
病癥鑒別:
治法:
方劑:
組成、劑量:
煎服法:
陰虛火旺證
主癥:心悸易驚,心煩失眠,五心煩熱,口干,盜汗,思慮勞心則癥狀加重,伴耳鳴腰酸,頭暈?zāi)垦#痹暌着嗉t少津,苔少或無,脈細數(shù)。
證機概要:肝腎陰虛,水不濟火,心火內(nèi)動,擾動心神。
治法:滋陰清火,養(yǎng)心安神。
代表方:天王補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減。
病案(例)摘要1:
張某,女,62歲,已婚,退休工人。2015年11月10日初診。
患者反復心胸憋悶疼痛3年。4天前因勞累、生氣而心胸悶痛發(fā)作,同時伴有心悸,盜汗,心煩,不寐,腰酸膝軟,頭暈耳鳴,口干便秘。舌紅少津,苔薄,脈細數(shù)。
請與胃脘痛相鑒別。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
病證診斷:
病癥分析:
病癥鑒別:
治法:
方劑:
組成、劑量:
煎服法:
心腎陰虛證
主癥:心痛憋悶,心悸盜汗,虛煩不寐,腰酸膝軟,頭暈耳鳴,口干便秘,舌紅少津,苔薄或剝,脈細數(shù)或促代。
證機概要:水不濟火,虛熱內(nèi)灼,心失所養(yǎng),血脈不暢。
治法:滋陰清火,養(yǎng)心和絡(luò)。
代表方:天王補心丹合炙甘草湯加減。
鑒別:
胃脘痛:近似點——心在胃上,胃在心下,故有胃脘當心而痛之稱,以其部位相近。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易于混淆。
病案(例)摘要1:
鄭某,男,58歲,已婚,干部。2016年5月5日初診。患者吸煙史20年,血脂偏高史3年。半年來經(jīng)常在快步行走或持重登樓等活動時出現(xiàn)胸骨后憋悶疼痛,嚴重時向頸部或左肩放射,休息可緩解,一般持續(xù)5分鐘左右。間斷服用復方丹參片、麝香保心丸等,癥狀時輕時重。現(xiàn)癥:心胸隱痛,時作時休,心悸氣短,動則益甚,倦怠乏力,易汗出,舌體胖,質(zhì)淡紅,邊有齒痕,苔薄白,脈虛細。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
病證診斷:
病癥分析:
病癥鑒別:
治法:
方劑:
組成、劑量:
煎服法:
氣陰兩虛證
主癥:心胸隱痛,時作時休,心悸氣短,動則益甚,伴倦怠乏力,聲息低微,面色
白,易汗出,舌質(zhì)淡紅,舌體胖且邊有齒痕,苔薄白,脈虛細緩或結(jié)代。
證機概要:心氣不足,陰血虧耗,血行瘀滯。
治法: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脈。
代表方:生脈散合人參養(yǎng)榮湯加減。
病案(例)摘要1:
劉某,女,42歲,已婚,公務(wù)員。2015年6月25日初診。患者平素嗜食肥甘滋膩之品,近半年來經(jīng)常入睡困難,寐后易醒。現(xiàn)癥:心煩不寐,入睡困難,寐后易醒,夢多,胸悶脘痞,泛惡噯氣,口苦,頭重,目眩,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請與一時性失眠相鑒別。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
病證診斷:
病癥分析:
病癥鑒別:
治法:
方劑:
組成、劑量:
煎服法:
痰熱擾心證
主癥:心煩不寐,胸悶脘痞,泛惡噯氣,伴口苦,頭重,目眩,舌偏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證機概要:濕食生痰,郁痰生熱,擾動心神。
治法:清化痰熱,和中安神。
代表方:黃連溫膽湯加減。
病案(例)摘要1:
蔡某,女,57歲,已婚,退休干部。2015年12月30日初診。患者近3年常易潮熱汗出,口干耳鳴。近半年出現(xiàn)入寐困難,醒后不寐,頭暈腰酸。2月前因家事勞神而失眠加重。現(xiàn)癥:心煩不寐,入睡困難,心悸多夢,伴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干少津,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
病證診斷:
病癥分析:
病癥鑒別:
治法:
方劑:
組成、劑量:
煎服法:
心腎不交
主癥:心煩不寐,入睡困難,心悸多夢,伴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干少津,男子遺精,女子月經(jīng)不調(diào),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證機概要:腎水虧虛,不能上濟于心,心火熾盛,不能下交于腎。
治法:滋陰降火,交通心腎。
代表方:六味地黃丸合交泰丸加減
病案(例)摘要1:
黃某,男,23歲,未婚,農(nóng)民。2015年3月30日初診。患者幼時左側(cè)頭部曾受外傷,平素頭昏頭痛,發(fā)作性右側(cè)肢體抽搐2年,一直未規(guī)范治療。現(xiàn)癥:發(fā)作性右側(cè)肢體抽搐,持續(xù)5分鐘左右,發(fā)作間期肢體無明顯不適,伴左側(cè)頭痛,顏面口唇色暗,舌暗紅,苔薄白,脈弦。
請與痙證相鑒別。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
病證診斷:
病癥分析:
病癥鑒別:
治法:
方劑:
組成、劑量:
煎服法:
瘀阻腦絡(luò)證
主癥:平素頭暈頭痛,痛有定處,常伴單側(cè)肢體抽搐,或一側(cè)面部抽動,顏面口唇青紫,舌質(zhì)暗紅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脈澀或弦。多繼發(fā)于顱腦外傷、產(chǎn)傷、顱內(nèi)感染性疾患后,或先天腦發(fā)育不全。
證機概要:瘀血阻竅,腦絡(luò)閉塞,腦神失養(yǎng)而風動。
治法:活血化瘀,息風通絡(luò)。
代表方:通竅活血湯加減
鑒別:
痙證——多見持續(xù)發(fā)作,伴有角弓反張,身體強直,經(jīng)治療恢復后,或仍有原發(fā)病的存在。
病案(例)摘要1:
劉某,男,42歲,農(nóng)民。2016年2月25日初診。
患者因發(fā)作性昏仆抽搐就診。發(fā)作時突然昏仆抽搐,吐涎,發(fā)出怪叫聲。患者平時急躁易怒,心煩失眠,口苦咽干,咳痰不爽,便秘尿赤,目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而數(shù)。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
病證診斷:
病癥分析:
病癥鑒別:
治法:
方劑:
組成、劑量:
煎服法:
痰火擾神證
主癥:發(fā)作時昏仆抽搐,吐涎,或有吼叫,平時急躁易怒,心煩失眠,咳痰不爽,口苦咽干,便秘溲黃,病發(fā)后,癥情加重,徹夜難眠,目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而數(shù)。
證機概要:痰濁蘊結(jié),氣郁化火,痰火內(nèi)盛,上擾腦神。
治法:清熱瀉火,化痰開竅。
代表方:龍膽瀉肝湯合滌痰湯加減
病案(例)摘要1:
喬某,男,25歲,未婚,工人。2015年12月25日初診。患者3小時前因飲酒過量,出現(xiàn)胃脘部疼痛,痛勢急迫,脘悶灼熱,口干口苦,納呆惡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請與脅痛相鑒別。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
病證診斷:
病癥分析:
病癥鑒別:
治法:
方劑:
組成、劑量:
煎服法:
濕熱中阻證
主癥:胃脘疼痛,痛勢急迫,脘悶灼熱,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飲,納呆惡心,小便色黃,大便不暢,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證機概要:濕熱蘊結(jié),胃氣痞阻。
治法:清化濕熱,理氣和胃。
代表方:清中湯加減。
鑒別:
脅痛——以脅肋部疼痛為主癥,可伴發(fā)熱惡寒,或面目肌膚發(fā)黃,或胸悶善太息,少有嘈雜泛酸、噯氣吐腐。
胃痛(肝氣犯胃)——也可攻痛連脅,但以胃脘部疼痛為主癥。
病案(例)摘要1:
劉某,男,35歲,已婚,職員。2016年2月10日初診。患者因昨日聚餐進食較多,致胃脘脹痛,嘔吐不消化食物1次,量少,吐后痛減。現(xiàn)癥:胃脘疼痛,脹滿拒按,噯腐吞酸,不思飲食,大便不爽,得矢氣后稍舒,舌苔厚膩,脈滑。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
病證診斷:
病癥分析:
病癥鑒別:
治法:
方劑:
組成、劑量:
煎服法:
飲食傷胃證主癥:胃脘疼痛,脹滿拒按,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減,不思飲食,大便不爽,得矢氣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膩,脈滑。
證機概要:飲食積滯,阻塞胃氣。
治法:消食導滯,和胃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加減。
病案(例)摘要1:
趙某,女,44歲,已婚,教師。2015年10月23日初診。患者平素情緒不暢,常感胃脘不適,咽喉部有梗阻感,但進食順暢。3天前與人爭執(zhí)后,癥狀復作,并出現(xiàn)嘔吐。現(xiàn)癥:嘔吐吞酸,噯氣頻繁,胸脅脹痛,納欲欠佳,舌質(zhì)紅,苔薄膩,脈弦。
請與噎膈相鑒別。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
病證診斷:
病癥分析:
病癥鑒別:
治法:
方劑:
組成、劑量:
煎服法:
肝氣犯胃證
主癥:嘔吐吞酸,噯氣頻繁,胸脅脹痛,納欲欠佳,舌質(zhì)紅,苔薄膩,脈弦。
證機概要:肝氣不疏,橫逆犯胃,胃失和降。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降逆。
代表方:四七湯加減。
病證鑒別
喘證: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
病案(例)摘要1:
劉某,女,46歲,干部。2016年5月20日初診。患者嘔吐間斷發(fā)作1年,7天前進食辛辣食物后,嘔吐發(fā)作,現(xiàn)癥:嘔吐反復,時作干嘔,口燥咽干,似饑而不欲食,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
病證診斷:
病癥分析:
病癥鑒別:
治法:
方劑:
組成、劑量:
煎服法:
胃陰不足證
主癥:嘔吐反復,時作干嘔,口燥咽干,似饑而不欲食,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證機概要:胃陰不足,胃失濡潤,和降失司。
治法:滋養(yǎng)胃陰,降逆止嘔。
代表方:麥門冬湯加減。
病案(例)摘要1:
劉某,女,30歲,已婚,職員。2016年4月12日初診。
患者昨日中午外出就餐,當晚即出現(xiàn)腹部疼痛,脹滿不適,大便2次,今日上午來診。現(xiàn)癥:脘腹脹滿,疼痛拒按,噯腐吞酸,厭食泛嘔,腹痛欲瀉,瀉后痛稍減,舌苔厚膩,脈滑。
請與胃痛相鑒別。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
病證診斷:
病癥分析:
病癥鑒別:
治法:
方劑:
組成、劑量:
煎服法:
飲食積滯證
主癥:脘腹脹滿疼痛,拒按,噯腐吞酸,厭食嘔惡,腹痛欲瀉,瀉后痛減,舌苔厚膩,脈滑。
證機概要:食滯內(nèi)停,運化失司,胃腸不和。
治法:消食導滯,理氣止痛。
代表方:枳實導滯丸加減。
病證鑒別
胃痛:胃痛以胃脘部近心窩處疼痛為主,多伴有脘腹脹悶,納差,或得食痛減,或食后痛增,或嘔苦泛酸,或伴嘔逆、噯氣等證。
病案(例)摘要1:
李某,女,65歲,已婚,農(nóng)民。2016年4月1日初診。患者15年前曾行腹部手術(shù),術(shù)后5年開始反復出現(xiàn)下腹部疼痛,近半年加重。現(xiàn)癥:下腹部疼痛較劇,痛如針刺,痛處固定,經(jīng)久不愈,舌質(zhì)紫黯。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
病證診斷:
病癥分析:
病癥鑒別:
治法:
方劑:
組成、劑量:
煎服法:
瘀血內(nèi)停證
主癥:下腹部疼痛較劇,痛如針刺,痛處固定,經(jīng)久不愈,舌質(zhì)紫黯。
證機概要:瘀血內(nèi)停,氣機阻滯,脈絡(luò)不通。
治法:活血化瘀,和絡(luò)止痛。
代表方:少腹逐瘀湯加減。
病案(例)摘要1:
陳某,女,58歲,已婚,工人。2015年11月4日初診。患者2年前因飲食不當而腹瀉,嘔吐,發(fā)熱,經(jīng)治癥緩。但此后大便失調(diào),時溏時瀉,食后脘悶不舒,神疲倦怠,稍進油膩食物或飲食不慎,則大便次數(shù)明顯增加,飲食減少,色萎黃,舌質(zhì)淡,苔白,脈細弱。
請與痢疾相鑒別。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
病證診斷:
病癥分析:
病癥鑒別:
治法:
方劑:
組成、劑量:
煎服法:
脾胃虛弱證
主癥:大便時溏時瀉,食后脘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或飲食不慎,則大便次數(shù)明顯增加,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質(zhì)淡,苔白,脈細弱。
證機概要:脾虛失運,清濁不分。
治法:健脾益氣,化濕止瀉。
代表方: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
病證鑒別
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膿血為特征。
病案(例)摘要1:
莊某,男,29歲,已婚,公務(wù)員。2016年6月12日初診。患者2天前飲酒、進食燒烤后感腹部不適,昨日出現(xiàn)腹瀉3次。現(xiàn)癥:腹瀉腹痛,瀉下急迫,糞色黃褐,氣味臭穢,肛門灼熱,煩熱口渴,小便短黃,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
病證診斷:
病癥分析:
病癥鑒別:
治法:
方劑:
組成、劑量:
煎服法:
濕熱傷中證
主癥:腹瀉腹痛,瀉下急迫,糞色黃褐,氣味臭穢,肛門灼熱,煩熱口渴,小便短黃,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
證機概要:濕熱壅滯,損傷脾胃,傳化失常。
治法:清熱利濕。
代表方:葛根芩連湯加減。
病案(例)摘要1:
周某,女,54歲,已婚,工人。2016年3月15日初診。患者1年前因飲食不慎而出現(xiàn)發(fā)熱腹痛,瀉下膿血便,當時未及時診治,后雖經(jīng)治療癥狀有所緩解,但仍時有反復。現(xiàn)癥:痢下赤白,日久不愈,膿血黏稠,伴有臍下灼痛,食少,心煩口干,至夜轉(zhuǎn)劇,舌紅絳少津,苔花剝,脈細數(shù)。
請與泄瀉相鑒別。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
病證診斷:
病癥分析:
病癥鑒別:
治法:
方劑:
組成、劑量:
煎服法:
陰虛痢
主癥:痢下赤白,日久不愈,膿血黏稠,伴有臍下灼痛,食少,心煩口干,至夜轉(zhuǎn)劇,舌紅絳少津,苔花剝,脈細數(shù)。
證機概要:陰虛濕熱,腸絡(luò)受損。
治法:養(yǎng)陰和營,清腸化濕。
代表方:駐車丸加減
病證鑒別
泄瀉:以糞質(zhì)稀溏,或完谷不化,或如水樣,大便次數(shù)增多為主證,伴腹痛、腹脹、腸鳴、納呆等證。
病案(例)摘要1:
胡某,女,32歲,已婚,工人。2015年8月6日初診。患者5天前因飲食不潔,而出現(xiàn)腹痛陣作,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凍,經(jīng)服用氟哌酸等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現(xiàn)癥:腹痛拘急,痢下赤白黏凍,白多赤少,里急后重,脘脹腹?jié)M,頭身困重,舌質(zhì)淡紅,舌苔白膩,脈濡緩。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
病證診斷:
病癥分析:
病癥鑒別:
治法:
方劑:
組成、劑量:
煎服法:
寒濕痢
主證:痢下赤白黏凍,白多赤少,里急后重,腹痛拘急,脘腹脹滿,頭身困重,舌質(zhì)淡紅,苔白膩,脈濡緩。
證機概要:寒濕客腸,氣血凝滯,傳導失司。
治法:溫中燥濕,調(diào)氣和血。
代表方:不換金正氣散加減。
病案(例)摘要1:
李某,男,40歲,工人。2015年8月20日初診。患者喜食辛辣之品。平素大便干結(jié)難解,常3日一行。近1周未解大便,腹脹滿,口干口臭,矢氣臭穢,渴而多飲,面紅心煩,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燥,脈滑數(shù)。
請與腸結(jié)相鑒別。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
病證診斷:
病癥分析:
病癥鑒別:
治法:
方劑:
組成、劑量:
煎服法:
熱秘
主癥:大便干結(jié)難解,腹脹滿,口干口臭,矢氣臭穢,渴而多飲,面紅心煩,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燥,脈滑數(shù)。
證機概要:腸腑燥熱,津傷便結(jié)。
治法:瀉熱導滯,潤腸通便。
代表方:麻子仁丸加減。
病證鑒別
腸結(jié):多為急病,因大腸通降受阻所致,表現(xiàn)為腹部疼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無矢氣和腸鳴音,嚴重者可吐出糞便。
病案(例)摘要1:
蘇某,女,45歲,已婚,工人。2015年4月6日初診。患者近3年來反復發(fā)作右脅肋部疼痛,多與進食油膩有關(guān),兩天前吃火鍋后右脅肋部脹痛又作。現(xiàn)癥:右脅肋灼熱疼痛,痛引右側(cè)肩背,甚則惡心嘔吐,胸悶納呆,口苦口黏,小便黃赤,大便不爽,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
請與胃痛相鑒別。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
病證診斷:
病癥分析:
病癥鑒別:
治法:
方劑:
組成、劑量:
煎服法:
肝膽濕熱證
主癥:右脅肋灼熱疼痛,痛引右側(cè)肩背,甚則惡心嘔吐,胸悶納呆,口苦口黏,小便黃赤,大便不爽,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
證機概要:濕熱蘊結(jié),肝膽失疏,絡(luò)脈失和。
治法:清熱利濕。
代表方:龍膽瀉肝湯加減。
病證鑒別
胃痛:以上腹近心窩處胃脘部發(fā)生疼痛為特征,其疼痛有脹痛、刺痛、隱痛、劇痛等不同的性質(zhì),常伴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嘈雜泛酸,噯氣吞腐等上消化道癥狀。
病案(例)摘要1:
壽某,男,29歲,已婚,職員。2015年5月15日初診。患者1年來時有右脅脹痛,走竄不定,時輕時重,與情志相關(guān),胸悶腹脹,噯氣頻作,舌苔薄白,脈弦。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
病證診斷:
病癥分析:
病癥鑒別:
治法:
方劑:
組成、劑量:
煎服法:
肝郁氣滯證
主癥:右脅脹痛,走竄不定,時輕時重,與情志相關(guān),胸悶腹脹,噯氣頻作,舌苔薄白,脈弦。
證機概要:肝失條達,氣機郁滯,絡(luò)脈失和。
冶法:疏肝理氣。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減。
病案(例)摘要1:
姜某,男,46歲,已婚,工人。2015年6月11日初診。
患者1周前曾出差外地,3天前突發(fā)高熱,次日出現(xiàn)皮膚、目睛發(fā)黃。現(xiàn)癥:身目俱黃,其色如金,皮膚瘙癢,高熱口渴,脅痛腹?jié)M,煩躁抽搐,齒衄,肌膚瘀斑,舌質(zhì)紅絳,苔黃而燥,脈弦滑數(shù)。
請與萎黃相鑒別。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
病證診斷:
病癥分析:
病癥鑒別:
治法:
方劑:
組成、劑量:
煎服法:
疫毒熾盛證(急黃)
主癥:發(fā)病急驟,身目俱黃,其色如金,皮膚瘙癢,高熱口渴,脅痛腹?jié)M,煩躁抽搐,齒衄,肌膚瘀斑,舌質(zhì)紅絳,苔黃而燥,脈弦滑數(shù)。
證機概要:疫毒熾盛,深入營血,內(nèi)陷心肝。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開竅。
代表方:千金犀角散加味。
病證鑒別
病因與饑飽勞倦、食滯蟲積或病后失血有關(guān);其病機為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肌膚失養(yǎng);其主癥為肌膚萎黃不澤,目睛及小便不黃,常伴頭昏倦怠,心悸少寐,納少便溏等癥狀。
病案(例)摘要1:
劉某,男,36歲,已婚,職員。2015年9月25日初診。患者發(fā)熱3天,昨日起出現(xiàn)目黃身黃,黃色鮮明,伴腹部脹悶,口干而苦,惡心嘔吐,口渴,便秘,尿少黃赤,舌苔黃膩,脈弦數(shù)。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
病證診斷:
病癥分析:
病癥鑒別:
治法:
方劑:
組成、劑量:
煎服法:
熱重于濕證
主癥:目黃身黃,黃色鮮明,伴腹部脹悶,口干而苦,惡心嘔吐,口渴,便秘,尿少黃赤,舌苔黃膩,脈弦數(shù)。
證機概要:濕熱熏蒸,困遏脾胃,壅滯肝膽,膽汁泛溢。
治法:清熱通腑,利濕退黃。
代表方:茵陳蒿湯加減。
病案(例)摘要1:
傅某,男,48歲,已婚,工人。2016年3月19日初診。患者平索性情急躁易怒。3天前與家人吵架后,出現(xiàn)頭部脹痛,無嘔吐,無意識障礙,遂來就診。現(xiàn)癥:頭昏脹痛,兩側(cè)為重,面紅口苦,心煩易怒,夜寐不寧,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請與眩暈相鑒別。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
病證診斷:
病癥分析:
病癥鑒別:
治法:
方劑:
組成、劑量:
煎服法:
肝陽頭痛
主癥:頭昏脹痛,兩側(cè)為重,面紅口苦,心煩易怒,夜寐不寧,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證機概要:肝失條達,氣郁化火,陽亢風動。
冶法:平肝潛陽息風。
代表方:天麻鉤藤飲加減。
病證鑒別
眩暈:病因以內(nèi)傷為主,臨床表現(xiàn)以昏眩為主,虛證較多。
病案(例)摘要1:
殷某,女,43歲,已婚,教師。2016年5月12日初診。
患者前天外出淋雨涉水,昨日出現(xiàn)頭痛不適,無發(fā)熱,無嘔吐。現(xiàn)癥:頭痛如裹,肢體困重,胸悶納呆,大便溏,舌苔白膩,脈濡。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
病證診斷:
病癥分析:
病癥鑒別:
治法:
方劑:
組成、劑量:
煎服法:
風濕頭痛
主癥:頭痛如裹,肢體困重,胸悶納呆,大便溏,舌苔白膩,脈濡。
證機概要:風濕之邪,上蒙頭竅,困遏清陽。
治法:祛風勝濕通竅。
選方:羌活勝濕湯加減。
病案(例)摘要1:
李某,男,48歲,已婚,工人。2015年5月l2日初診。
患者長期素食,且飲食量少。近1月來出現(xiàn)頭暈眼花,動則加劇,勞累即發(fā),心悸少寐,神疲乏力,倦怠懶言,納少腹脹,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弱。
請與中風相鑒別。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
病證診斷:
病癥分析:
病癥鑒別:
治法:
方劑:
組成、劑量:
煎服法:
眩暈——氣血虧虛證
主癥:眩暈動則加劇,勞累即發(fā),面色
白,神疲乏力,倦怠懶言,唇甲不華,發(fā)色不澤,心悸少寐,納少腹脹,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證機概要:氣血虧虛,清陽不展,腦失所養(yǎng)。
治法:補益氣血,調(diào)養(yǎng)心脾。
代表方:歸脾湯加減。
眩暈與中風鑒別:
中風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語;或不經(jīng)昏仆,以口舌歪斜和半身不遂為特征。中風昏仆與眩暈之仆倒相似,且眩暈多為中風先兆,但眩暈患者無半身不遂、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及舌強語蹇等表現(xiàn)。
病案(例)摘要1:
馬某,女,78歲,農(nóng)民。2016年2月4日初診。患者頭暈眼花間歇發(fā)作15年,日漸加重,伴有精神萎靡,腰酸膝軟,耳鳴齒搖,健忘,兩目干澀,視力減退。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
病證診斷:
病癥分析:
病癥鑒別:
治法:
方劑:
組成、劑量:
煎服法:
眩暈——腎精不足證
主癥:眩暈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軟,少寐多夢,健忘,兩目干澀,視力減退,或遺精滑泄,耳鳴齒搖。或顴紅咽干,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或面色
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脈弱尺甚。
證機概要:腎精不足,髓海空虛,腦失所養(yǎng)。
治法:滋養(yǎng)肝腎,益精填髓。
代表方:左歸丸加減。
病案(例)摘要1:
劉某,男,74歲,已婚,農(nóng)民。2015年12月10日初診。患者6個月前晨起后發(fā)現(xiàn)左側(cè)肢體活動不利,伴飲水咳嗆,于當?shù)蒯t(yī)院治療。現(xiàn)癥:左側(cè)半身不遂,肢軟無力,面色蔞黃,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舌質(zhì)淡紫,有瘀斑,苔薄白,脈細澀。
請與口僻相鑒別。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
病證診斷:
病癥分析:
病癥鑒別:
治法:
方劑:
組成、劑量:
煎服法:
中風恢復期——氣虛絡(luò)瘀證
主癥:肢體偏枯不用,肢軟無力,面色萎黃,舌質(zhì)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脈細澀或細弱。
證機概要:氣虛血瘀,脈阻絡(luò)痹。
治法:益氣養(yǎng)血,化瘀通絡(luò)。
代表方:補陽還五湯加減。
中風與口僻相鑒別
口僻俗稱吊線風,主要癥狀是口眼歪斜,但常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語不清,而無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礙等表現(xiàn),多因正氣不足,風邪人脈絡(luò),氣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齡均可罹患。
病案(例)摘要1:
汪某,男,65歲,已婚,退休。2015年8月7日初診。患者2天前因勞累而出現(xiàn)口角歪斜,言語不利,無發(fā)熱,無意識喪失。現(xiàn)癥:口眼斜,語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強語謇,伴有肌膚不仁,手足麻木,關(guān)節(jié)酸痛,舌苔薄白,脈浮數(shù)。既往有高血壓病史12年。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
病證診斷:
病癥分析:
病癥鑒別:
治法:
方劑:
組成、劑量:
煎服法:
中風中經(jīng)絡(luò)——風痰入絡(luò)證
主癥:肌膚不仁,手足麻木,突然發(fā)生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強語謇,甚則半身不遂,或兼見手足拘攣,關(guān)節(jié)酸痛等癥,舌苔薄白,脈浮數(shù)。
證機概要:脈絡(luò)空虛,風痰乘虛入中,氣血閉阻。
治法:祛風化痰通絡(luò)。
代表方:真方白丸子加減。
病案(例)摘要1:
王某,女,48歲,已婚,公務(wù)員。2016年3月14日初診。患者身腫3年,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脘腹脹悶,納減便溏,面色不華,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質(zhì)淡,苔白膩,脈沉緩。
請與鼓脹相鑒別。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
病證診斷:
病癥分析:
病癥鑒別:
治法:
方劑:
組成、劑量:
煎服法:
水腫——脾陽虛衰證
主癥:身腫日久,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脘腹脹悶,納減便溏,面色不華,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質(zhì)淡,苔白膩或白滑,脈沉緩或沉弱。
證機概要:脾陽不振,運化無權(quán),土不制水。
治法:健脾溫陽利水。
代表方:實脾飲加減。
水腫與鼓脹相鑒別
二病均可見肢體水腫,腹部膨隆。
鼓脹的主癥是單腹脹大,面色蒼黃,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腫,反見瘦削,后期或可伴見輕度肢體浮腫。而水腫則頭面或下肢先腫,繼及全身,面色
白,腹壁亦無青筋暴露。鼓脹是由于肝、脾、腎功能失調(diào),導致氣滯、血瘀、水濕聚于腹中。水腫乃肺,脾,腎三臟氣化失調(diào),而導致水液泛濫肌膚。
病案(例)摘要1:
李某,女,44歲。2008年9月12日初診。患者因皮膚瘡瘍破潰而引發(fā)水腫,腫勢從顏面漸及全身,皮膚光亮,尿少色赤,惡風發(fā)熱,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滑數(shù)。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
病證診斷:
病癥分析:
病癥鑒別:
治法:
方劑:
組成、劑量:
煎服法:
水腫——濕毒侵淫證
主癥:眼瞼浮腫,延及全身,皮膚光亮,尿少色赤,身發(fā)瘡痍,甚則潰爛,惡風發(fā)熱,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或滑數(shù)。
證機概要:瘡毒內(nèi)歸脾肺,三焦氣化不利,水濕內(nèi)停。
治法:宣肺解毒,利濕消腫。
代表方: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五味消毒飲。
病案(例)摘要1:
曹某,女,61歲,已婚,農(nóng)民。2015年12月1日初診。患者尿痛、尿頻、反復發(fā)作12年。現(xiàn)自覺小便澀痛、淋瀝不盡,遇勞即發(fā),神疲乏力,腰膝酸軟,舌質(zhì)淡,脈細弱。
請與癃閉相鑒別。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
病證診斷:
病癥分析:
病癥鑒別:
治法:
方劑:
組成、劑量:
煎服法:
勞淋
主癥:小便不甚赤澀,溺痛不甚,但淋瀝不已,時作時止,遇勞即發(fā),腰膝酸軟,神疲乏力,病程纏綿,舌質(zhì)淡,脈細弱。
證機概要:濕熱留戀,脾腎兩虛,膀胱氣化無權(quán)。
治法:補脾益腎。
代表方:無比山藥丸加減
鑒別 : 淋證與癃閉
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難之癥狀,但淋證尿頻而尿痛,且每日排尿總量多為正常。癮閉則無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嚴重時甚至無尿。但癃閉復感濕熱,常可并發(fā)淋證,而淋證口久不愈,亦可發(fā)展成癃閉。
病案(例)摘要1:
張某,男,39歲,已婚,干部。2016年2月10日初診。患者平素嗜食肥甘之品。今天排尿時多次突然中斷,尿道窘迫疼痛,尿中夾砂石,尿中帶血,少腹拘急,左側(cè)腰腹絞痛難忍,舌紅,苔薄黃,脈弦。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
病證診斷:
病癥分析:
病癥鑒別:
治法:
方劑:
組成、劑量:
煎服法:
石淋
主癥:尿中夾砂石,排尿澀痛,或排尿時突然中斷,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往往突發(fā),一側(cè)腰腹絞痛難忍,甚則牽及外陰,尿中帶血,舌紅,苔薄黃,脈弦或帶數(shù)。
證機概要:濕熱蘊結(jié)下焦,尿液煎熬成石,膀胱氣化失司。
治法:清熱利濕,排石通淋。
代表方:石韋散加減。
病案(例)摘要1:
張某,男,42歲,已婚,公務(wù)員。2015年9月10初診。
患者長年嗜好飲酒,1個月前開始出現(xiàn)陰莖痿而不舉,伴陰部不適。現(xiàn)癥:陰莖痿軟,陰囊潮濕,瘙癢腥臭,睪丸墜脹作痛,小便赤澀灼痛,脅脹腹悶,肢體困倦,泛惡口苦,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請與早泄相鑒別。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
病證診斷:
病癥分析:
病癥鑒別:
治法:
方劑:
組成、劑量:
煎服法:
濕熱下注證
主癥:陰莖痿軟,陰囊潮濕,瘙癢腥臭,睪丸墜脹作痛,小便赤澀灼痛,脅脹腹悶,肢體困倦,泛惡口苦,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證機概要:濕熱下注肝經(jīng),宗筋經(jīng)絡(luò)失暢。
治法:清利濕熱。
代表方劑:龍膽瀉肝湯加減。
鑒別 :陽痿與早泄
陽痿是指欲性交時陰莖不能勃起,或舉而不堅,或堅而不久,不能進行正常性生活的病證,而早泄是同房時,陰莖能勃起,但因過早射精,射精后陰莖痿軟的病證。
二者在臨床表現(xiàn)上有明顯差別,但在病因病機上有相同之處。若早泄日久不愈,可進一步導致陽痿,故陽痿病情重于早泄。
病案(例)摘要1:
尤某,男,38歲,已婚,工人。2016年6月10日初診。患者3年前受驚嚇刺激后出現(xiàn)陽痿不振,心悸易驚,膽怯多疑,夜多噩夢,有時夢中驚醒,舌淡苔白,脈弦細。
『答案解析』
疾病診斷:
病證診斷:
病癥分析:
病癥鑒別:
治法:
方劑:
組成、劑量:
煎服法:
驚恐傷腎證
主癥:陽痿不振,心悸易驚,膽怯多疑,夜多噩夢,常有被驚嚇史,苔薄白,脈弦細。
病機概要:驚恐傷腎,腎精破散,心氣逆亂,氣血不達宗筋。
治法:益腎寧神。
代表方劑:啟陽娛心丹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