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帶來的這部電影是描述facebook創立之初各種紛亂的《社交網絡》,雖然主人公是當今世界最年輕的億萬富翁,但電影卻不是傳統的謳歌式的風格,整部影片沒有著眼在扎克伯格如何橫空出世的創立了網絡時代最受歡迎社交媒體的過程,而是把重點放在了facebook創立前后的幾對矛盾的刻畫上面,更寫實,也更殘酷。
阿輝照例整理了三點觀影感受,如下:
1成為商業巨子前要先變得冷酷無情:
正所謂“在商言商”,既然是創立公司,也就意味著要投身商海,在商業這個領域,一切規則都是成型的,這里沒有兄弟姐妹,只有老板員工。電影中,我們看到愛德華多被董事會“設計”稀釋了股份,這其中肯定有扎克伯格的參與,這時的小扎不再是哈佛校園中視愛德華多為唯一朋友的那個IT呆子了,他已經被硅谷的商業風氣完全同化成了一個冷血的商人,我們不能說他做的不對,作為商人,逐利永遠是第一位的,這是商業社會的規則,也是成為商業巨子的前提,只有這樣,才能適應這個戰場,才不會在后面的戰斗中被殺的片甲不留。當然,也許扎克伯格的猶太人血統天生就適應這個“步步驚心”的商業戰場,但我要說的是,如果當年沒有愛德華多的那19000美元,就不會有facebook的建立,對于愛德華多的股份退出,完全可以先禮后兵,像類似蘋果董事會當年對待喬布斯一樣,讓對方體面的退出,不必像影片中那樣冷血和狡詐,最終雙方訴諸法律以后,還不是照樣給了愛德華多大筆的分手費,同時還是給錢,為什么不做的漂亮些呢?
2開創事業要有主動性:
片中和扎克伯格一直有創意版權糾紛的兄弟倆是活在傳統美國精英體制內的代表,他們的生活和成長,以及做事都按照美國上游精英的規則來進行,而扎克伯格不是,他不管世俗的規則,他要做的是開創自己的規則,影片中,他在facebook會員數量超過100萬時收到了他自己定做的新名片,上面寫著肖恩當年告訴他的話,“I’m CEO, Bitch”,這是一個要向傳統規則挑戰的年輕人,他所做的這一切都是他主動營造出來的,而不是按照別人劃定的規則走出來的,這是對我們這一代人最有啟發的地方。
當我們說出“這不行”“那不行”時,我們的思維還停留在別人劃定的規則中,只有把思維放在“怎么才行”上時,我們才活出了自己,這是一個可以造就新規則的時代,就像影片中肖恩對扎克伯格說的那樣,“我們的時代來了”。
3要敢于做夢:
整部影片中我最喜歡的橋段是在影片的1小時20分左右時,肖恩和扎克伯格在酒吧中的那一段對話,肖恩給馬克講述了維多利亞秘密創始人的故事,他用創始人最終自殺的故事告訴馬克,要Think Big,要把眼光放的長遠,不要糾結眼前的利益,要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待facebook,從全球的視角來看。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當我們的視角打開時,我們能做的事業也必然會更大。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早年的自傳《永不放棄Never Give Up》中就提出要敢于想象,只有想到才有可能做到。我想,他晚年成功問鼎白宮的經歷就是他這段話最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