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覺得作為一個成熟的大人是非常值得向往的。具有獨立的人格,自由的經濟,能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在校外實習的時候不留余力的去向“成熟”的人學習,請教。結果學到一身的猜疑,不信任,對人性的不信任。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也變得遲鈍起來。沒有什么事情能讓自己那么高興,沒有什么事情能讓自己那么痛苦。其實,內心還是很懷念能放聲大笑放聲大哭的日子。希望自己是一個內心敏感細膩的人,這樣才能發現感受到世界的美好與痛苦。
之前看到過一篇文章,討論的是什么品質是人從學校里學不來的但是確實必須具備的。有一個答題主提到了“絕情”的能力,不是指沒有感情,而是讓人學會能夠保持內心平靜的品質。我也認為保持內心平靜的能力很強大,這樣無論做什么都不會自亂陣腳,但是保持內心平靜需要減少欲望,需要切斷一些不必要的感情波動,多么兩難啊。我想要成為一個內心細膩,并且感情純粹但是又內心平靜的人,能夠體查別人的痛,能夠溫暖他人,能夠保護別人的人(事實上寫下這句話的時候我自己都覺得可笑和虛偽,現在的自己不再是以溫暖幫助別人為好事,這樣想也很正常,但是我還是想要去成為那樣的人,即使自己都還否定,但是我想要一試)。
我無時無刻不在觀察自己內心的變化,有一些變化是自己無能為力的。比如我真的越來越理智,考慮問題越來越現實,又比如越來越不能體會動漫里人物的感情(小時候看到鳴人被村子里的人排擠覺得非常難過,感同身受。也許是長大了知道這樣的感觸不是必須的于是就放棄了,也許是同理心的能力變弱了,也許是受夠了岸本的情懷攻擊,也許是自己已經經歷過了那樣的時期反而覺得不是什么大問題了,既然不認為是問題了,那么就不是那么看重了吧。)我在以前就知道自己終于有一天會長大,現在才知道什么叫做會長大,但是長大的定義是不同的,至少我不認同自己現在就是長大了,從各種方面來說都是人格缺失的,我還需要花很多時間去長大啊。
我希望能讓自己變得感情豐富起來,至少精神世界是的。于是建立了這個專題,能夠好好享受學習感受那些讓自己感動的東西。不要讓自己的心變得麻木,我做很多事情都是為了去做因為需要去做,我希望自己能夠在完成事情的同時學會好好的享受生活。
不是所有人都會享受生活,正如不是所有父母都是真正具備父母的資格。很多事情很多人徒有其名毫無之實,有那么多虛假的友情,虛假的愛情,虛假的親情,都被人認為那是真的。一切沒有行動支持的感情都是虛假的。我不想活在自以為正確的世界里,我要去行動,正如寫下這樣的文字,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因為麻木了就放棄去感受,不要因為痛苦就不去思考,不要被表面的和平蒙蔽了雙眼。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要過什么樣的生活,需要做什么樣的努力,需要做什么樣的思考,需要付出什么樣的行動,需要學習什么樣的技能,需要變成什么樣子,需要有什么樣的生活,不要因為大多數人說這樣的問題沒有意義就不去思考,在采納別人的建議時多多思考。
思考是生活的基礎,行動是生活的前提。
我希望自己能先溫暖自己,越長大越麻木冰冷的自己能先溫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