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朽」觀照,十年讀《資治通鑒》。
我自 2019 年 01 月 14 日開始讀《資治通鑒》,如今已近半年,總結相關閱讀心得及方法,供大家參考。
01
細啃《資治通鑒》,有兩個緣由:
一是源自中國古典文體的向往,期待能在長時間經典閱讀中訓練出一兩成簡練寫作的功力。
自創辦《笨方法學寫作》一來,閱讀大量中西寫作教程,試圖歸納發現普通人寫作的訓練路線。
西文寫作有古典風格,《風格要素》總結成四個字:樸實、簡潔、清晰、真摯。《風格感覺》解釋成為呈現、是告知、是圖景,建議寫作者用引導者的身份來面對讀者,想象讀者就在你面前,用最容易懂的話來讓讀者清楚明白。
中文寫作有古文運動,韓愈謂之「陳言務去,文以載道」,拋棄排比、對偶、用典以及格律,缺乏實用價值的問題,主張模仿三代兩漢的古文,學習它的質樸載道、干凈脆落、簡練精悍、清爽痛快。
韓愈的陳言務去與古典寫作風格的樸實簡潔,意義可能不盡相同,但價值等同,都提倡文章言之有物,清晰簡明。最終,且無論務去陳言或簡潔,寫作,都只是為呈現文字最原始真實的樣貌而已。
《資治通鑒》,書成于北宋,為文學家司馬光編撰,十九年濃縮千年歷史為為帝王之書,遣詞造句,務必小心翼翼,嚴求惟精惟準,實在是學習古典風格與古文寫作的典范。
二是源自對中國千年大歷史的興趣,期待能在歷史周期興衰中窺豹一斑。
曾國藩評價此書說:「竊以先哲經世之書,莫善于司馬文正公《資治通鑒》,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又好敘兵事所以得失之由,脈絡分明;又好詳名公巨卿所以興家敗家之故,使士大夫怵然知戒。實六經以外不刊之典也。閣下若能讀此書,而參稽三通、兩衍義請書,將來出而任事,自有所持循而不至失墜。」
馮唐在《如果只讀一本書,我就選<資治通鑒>》中說:「我想,我最大的興趣還是了解人性,了解人性的最佳辦法似乎還是以大尺度的時間觀照人性的變與不變、輪回與演進……如果只讀一本古書,就讀您這本《資治通鑒》,如果只讀一本史書,就讀您這本《資治通鑒》,甚至如果只讀一本書,就讀您這本《資治通鑒》。」
梁文道在《噪音》中說:「我們歷史解讀的重點是某些關鍵人物在某些關鍵時刻的抉擇,我們看重的是個人多于社會。說到以史為鑒,有一個很重要的假設,就是:一、人性不變,兩千年前的始皇帝完全可以在今天復活,兩千年后的掌權者同樣能在秦代呼風喚雨;二、社會背景的變化只是最表層的差異,除去禮儀、衣飾和建筑,從前的某個局面很有可能重現當前。只有在這樣的假設下,我們才能把歷史上成王敗寇的原理搬到今天運用。」
02
《資治通鑒》皇皇巨著,300 萬字,不期速成,只愿日拱一卒,十年讀完是毅力,五年讀完是幸運。
十年讀一本書,重點不是決心,而是恒心。
三個階段
大多數人高中之后已不讀古文,我也不例外,一開始讀自然各種讀不順,自然要找一版白話文來輔助讀——曾試過直接讀胡三省的注釋版,無奈注釋太多卡斷句子,無法流暢閱讀,如果不是專業研讀或重復閱讀,建議不要選擇該版本。
我閱讀《通鑒》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階段一:讀電子版
1)觀其大略:先下載一本純文言文無注釋純凈版的《通鑒》,例如中華書局的就有一版無注釋,放在 Kindle 與手機多看 App 中,自己先大略讀一段,默默記下讀不懂的句子。
2)參照理解:再下載一本純白話本的《通鑒》(我用的是柏楊版),放在 iPad,對照白話文,刻意讀那些剛剛讀不懂的句子,來回反復對照。
3)重復閱讀:回頭再讀一遍文言文,讀懂了再繼續讀下一段。
4)交叉閱讀:重點難點再交叉閱讀一遍。
為什么要分來兩個設備讀?
兩個設備是非必須的,如果你有一臺 iPad Pro,就可以分屏閱讀,一邊是文言文,一邊是純白話文,對照閱讀,但是如果你沒有,就知道將手頭的設備靈活運用起來,你可以用 Kindle + iPad,也可以用手機+ Kindle……
因為這樣對照讀,兩本紙質書拿起很累且很不方便,更重要的是,這樣讀紙質書需要很強的儀式感,容易給自己設定障礙,預想不會長久,中途而廢,換成電子設備讀,隨時可以讀。
階段二:讀紙質書
如何選定版本?
新手最適合閱讀的是中華書局的文白對照版,翻譯權威靠譜,排版精美簡潔,左邊是文言文,右邊是翻譯白話文,左邊的內容完全對齊右邊的內容,一句不差,讀起來十分舒爽。
如何購買?
如今經典的大部頭文本,肯定要買紙質版的。
在京東、當當、亞馬遜、中國圖書網、孔夫子逛了一圈,發現價格比較厚道,后來覺得這種大部頭,肯定有人三分鐘熱度,買了就沒有讀,沒有必要買全新的,收一套二手的閱讀即可,就在咸魚、轉轉也看了一圈,發現沒有合適的,幸好最終在多抓魚發現有,發現品質靠譜,被定義為品相良好的一般都不會很差,價格也合適,只需要 260 元。
多抓魚一時沒貨也沒關系,等這套書我有的是耐心,用了一張預訂卷,等了差不多兩個禮拜就到貨,剛好五一到貨,拆封一看,幾乎全新。
讀紙質版與讀電子版的方法基本一致:一大段一大段地讀,第一遍只讀文言,第二遍只讀白話,第三遍再讀文言,第四遍交叉閱讀。
階段三:電子版與紙質版交叉閱讀
電子版可以放在 kindle 與手機中,可隨身攜帶,隨時閱讀,只看文言文,注重觀其大略。
《通鑒》體量巨大,但放在 kindle 與手機之中,龐大體量不再構成閱讀恐懼;書中所記之事,更是獨立歷史段落,剛好可用碎片時間閱讀,絲毫不擔心分心;大量文言故事短小精悍,5寸手機卡片大小一屏即可容納,幾乎不用翻頁,省事耐讀。
紙質版置于固定場所,例如桌面、沙發、案頭,時時提醒閱讀。
兩版不分前后,交叉翻閱,彼此追趕進度,加快閱讀速度。
Q&A
讀《通鑒》涉及知識極多,有必要全部讀懂嗎?
書中的官職、地名、人名、制度等專業術語極多,讀起來定然不知甚解,但若屢屢拋開書本去查個一二就本末倒置了,個人覺得第一遍讀《通鑒》沒有必要刨根問底,只需博收約取,觀其大略,把握大歷史走向,養成上帝視角即可,不要求讀懂細枝末節,而是要在閱讀中摸索出適合自己的方法。
為什么不直接讀白話文?
我讀《通鑒》最大動因是學習古典中文寫作簡潔優雅之美,不讀古文我怎么能學習到?
這樣讀起來是不是很慢?
是的,前期會很慢,但我覺得一旦習慣且熟悉古文的寫作風格及語義,后期可以完全脫離白話文來讀。而且,既然已經知道自己會花 5到 10 年的時間來讀這本書的話,讀慢一點也沒什么問題。
03
有人說《通鑒》一年可讀完,我是鐵定不信,300 萬字平均每天 8000 字文言,肯定囫圇吞棗,不知甚味;也有人說可三五年讀完,也只將信將疑,若沒有寫過幾篇讀后感,恐也不算讀過。
給自己定下十年讀《通鑒》的任務,目的當然不是要將此書讀得通透,只是要給自己暗示讀此書不要貪快,既然留足了時間,就可以慢慢地讀,用笨方法讀,與時光為伴,與長夜并肩,用「不朽」觀照自己的行動方式與做事內容。
十年讀《通鑒》,十年研己心。
Changelog
- 2019-05-04 成文
- 2019-01-14 初稿
推薦閱讀
2018 年讀書總結:賜我理由,再披甲上陣
2017 年讀書總結:笨拙的人往往有奇跡
什么是笨方法?
致股東信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