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開始,直至現在,碰到朋友第一句話便是:“兄弟,混得怎么樣?”“還能怎么樣,就這樣混唄!”其實玩笑中也道出了大實話。混這個詞似乎很流行,人們也習以為常,混是個玩笑話,這雖然是個玩笑話,但我一點也不喜歡混這個詞。
前兩天,看到一篇哈佛大學的研究文,說的是忙碌會使人變傻。看了這篇文章之后,我不禁反觀了自己,然后問自己,我是不是已經傻掉了啊。工作、生活及學習占據了我整個個人空間。有時候想要休息,卻不得已事情還沒干完,不能停下來休息。覺得我對周遭的世界的感受有些麻木。
不,其實我很敏感。很多時候其實是自己在欺騙自己,是自己卷入了忙碌的生活里。我沒有好好考慮過如何去適應自己。一味地給自己上刑加壓,其實是件很殘忍的事情。可是生活中有些無奈又是你無法避免的。就比如飯桌上,你不想喝酒也得喝,比如工作上,你不想做也得做,又比如相處上,你不想笑卻也得笑。想問做自己真的那么難么?
說難很難,說容易也很容易。難的是無法入世,入世之后無法淤泥不染。容易的是出世之后就能瀟灑做自己。只是話語說起來十分簡單,真正做到出世入世轉換自如卻非常困難。
有些不會混世界的朋友大多都是不會入世的朋友。人的群體性是不可否認的,一個人如果孤立了自己是不會有快樂,但是矛盾的是,假裝自己也是一件不快樂的事。這是不是一個兩難呢?假如別人都不理你了,你還能高興到哪里去?那就適應唄,混唄。混在一定程度上能滿足一個人社交上的存在感需求。但是這種所謂的存在感遠遠不是一個人快樂真正的源泉。因為那種快樂其實是掩飾帶來的。而掩飾與強迫是目前這個社會的常態。
生存的本能讓我們在職場生活里戴上了面具,很多時候的累就是自己無法真正放開自己。與偽裝同等累的是自我施壓。有時候別人的強迫可以推卸,自己的壓力來源其實是自我思維與行動的矛盾。這種矛盾會消耗自己的意志力,導致感受上的疲勞。
于是適當的調整與休息成了必需品。在那份哈佛的報告中說到:上時間的忙碌讓人沒有時間去思考忙碌的意義,反觀自己的生活,從而導致機械式的重復工作使得思維退化。我是那種工作狂型的人,不虐自己個半死是不罷休的。可是這樣對自己也是個巨大的打擊。有時候陷入慣性忙碌中后倒無法自拔。
對于我來說休息就是我的大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