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零年四月廿七日。辦完事,從鎮江去茅山。當天參觀了印宮,第二天走了華陽洞、萬福宮和乾元觀。待了一天半,走馬觀花,但也頗有些感觸。
(一)華陽洞天
來之前稍許做了些功課,大概知道些這山的前世今生。當然最感興趣的還是它是道家十大洞天之一。依據《天地宮府圖》里所述,大洞天由群仙所治,意思是這里會有許多神仙。他們在一起匯聚成一個團體,做著各種決策惠及天下百姓,就象國家的部級單位。
所謂洞天,諧音即“通天”,意思是與天界相通。人們發現這種地方大多有洞。茅山在唐代還叫句曲山,曰金壇華陽洞天。那么茅山的華陽洞在哪里呢?
據清代的《茅山志》所載,華陽洞在距地面13至14公里處,東西長45里,南北長35里,呈矩形,四周以石頭相圍,最高處可達170丈。洞中地基上有原始的土山和田埂。洞頂較平坦,中央在印宮左巧石亭下有天窗,太陽與月亮的光輝可以透過天窗入洞,洞中洞外一般光亮。從這段敘述中可以發現,洞天根本是獨立于我們地面上花花世界的另一個世界。人們想抵達那里,要么是神入,要么是借助于水遁或者土遁這種奇門之術。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華陽洞天的位置就在茅山以下,而不會跑到青城山或者昆侖山去,雖然它們有可能相通。那么在地面與地下的陰陽相通中,很多典籍都記載有個入口。那么華陽洞的洞口在哪里呢?
《茅山志》里記載,華陽洞有五個洞口,也稱五便門,有顯有隱。所謂顯是有小洞或小孔顯現,隱則完全不可見。五個洞分布在東西南北四個方位。
南洞有兩個,一個是大茅峰下柏枝壟中(今金牛嶺附近),另一個在元陽觀的石壇下(稱之為南洞之西便門)。東洞在二茅峰的東面山坡上,有個小洞,稱為東便門。西洞在積金峰東嶺下。北洞在良常山北。
其它幾洞都沒動,唯獨西洞于1986年由茅山道院首次進行開發。歷經4個月的開鑿,深入了120米,清淤200多方。2003年二次開發,但越深入越艱險,最終拐了個彎,從另一處開了口出了地面。現在的游客所走的華陽洞就是如此來歷。
乘免費的觀光車至老虎崗下,再步行不遠就到了。
這洞在免費觀光車的途徑站點老虎崗附近的一個小土包處,洞口上方是林木覆蓋下的石壁,壁上寫著幾個榜書體“華陽洞”。洞口不大且很隱蔽,進去先往地下走。洞身狹窄,沿途裝有各色燈泡,將里面妝扮得流光溢彩。雖然是石灰巖,但略微潮濕。為易于游客行走,洞底多鋪青石,遇到低洼處的暗潭,就搭設鐵網平臺。在出洞口的側壁上有些石雕,看色澤有些年頭,但想想華陽洞的開發,又不能相信是古跡。
我走到五十米深處時,曾在一鐵凳上小坐。本來是想靜心冥坐,但洞身只有大約一米寬,時不時會有游客經過。為了不嚇著眾人,聽到有人語聲我都會睜開眼睛,讓身形適當放松,等他們經過后再正襟危坐。如此斷斷續續半個時辰后,感覺神清氣爽,滋味不錯。當時想著如果陶弘景在這里也曾坐忘太虛,應該不是在鐵凳上,周圍可能會更寬闊些。或許他在丹成之后,又重新關閉了這洞。
出來后再走幾步就到了仙人洞。門口特意做了個前廳,規格竟然比華陽洞要高出少許。兩洞風格類似,都是石灰巖,但這里面的局部地方略闊大些,似乎形成的時間會更早些。洞里的鐘乳石更加奇特。在燈光的渲染下,或如龍爪猙獰,或如夜叉怒目,或如冰瀑凝固,或如琴箏冊立,感覺象到了另外一個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