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 大棗, 生姜, 甘草) 共10個方劑使用:
柴胡桂枝湯,柴胡加芒硝湯,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生姜瀉心湯,小柴胡湯,旋復(fù)代赭湯,炙甘草湯,橘皮竹茹湯,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竹葉湯
1.【柴胡桂枝湯】:黃芩一兩半人參一兩半甘草一兩(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藥一兩半 大棗六枚(擘) 生姜一兩半(切) 柴胡四兩 桂枝一兩半(去皮)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46條.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肢節(jié)煩痛、微嘔、心下支結(jié)、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2.【柴胡加芒硝湯】:柴胡二兩十六銖黃芩一兩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炙) 生姜一兩(切) 半夏二十銖(本云五枚,洗) 大棗四枚(擘) 芒硝二兩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104條.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fā)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y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3.【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四兩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生姜四兩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62條.發(fā)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4.【生姜瀉心湯】:生姜四兩(切)甘草三兩(炙) 人參三兩 干姜一兩 黃芩三兩 半夏半升(洗)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57條.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
5.【小柴胡湯】:柴胡半斤黃芩 人參 甘草(炙) 生姜(切)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37條.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shè)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 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96條.傷寒五六日中風(fēng),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 3)【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97條.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jié)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一云臟腑相違,其病必下,脅膈中痛)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 4)【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98條.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fēng)寒、手足溫,醫(y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后必下重。本渴飲水而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谷者噦。
? 5)【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99條.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fēng)、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 6)【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100條.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小柴胡湯主之。
? 7)【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101條.傷寒中風(fēng),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fù)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fù)發(fā)熱汗出而解。
? 8)【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103條.太陽病,過經(jīng)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 9)【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104條.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fā)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y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 10)【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44條.婦人中風(fēng),七八日續(xù)得寒熱,發(fā)作有時,經(jīng)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jié),故使如瘧狀發(fā)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 1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48條.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jié),必有表,復(fù)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jié),不得復(fù)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shè)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 1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49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fù)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jié)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 13)【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 ? 第229條.陽明病,發(fā)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
? 14)【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 ? 第230條.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 15)【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 ? 第231條.陽明中風(fēng),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xù)浮者,與小柴胡湯。
? 16)【辨少陽病脈證并治】:
? ? 第266條.本太陽病不解,轉(zhuǎn)入少陽者,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
? 17)【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 ? 第379條.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 18)【辨陰陽易瘥后勞復(fù)病脈證并治】:
? ? 第394條.傷寒瘥以后更發(fā)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一作緊)者,以下解之。
? 19)【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 ? 第15條.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 20)【婦人產(chǎn)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 ? 第2條.產(chǎn)婦郁冒,其脈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chǎn)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fù)。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
? 21)【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 ? 第1條.婦人中風(fēng),七八日續(xù)來寒熱,發(fā)作有時,經(jīng)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jié),故使如瘧狀,發(fā)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6.【旋復(fù)代赭湯】:旋復(fù)花三兩人參二兩 生姜五兩 代赭一兩 甘草三兩(炙) 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61條.傷寒發(fā)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復(fù)代赭湯主之。
7.【炙甘草湯】:甘草四兩(炙)生姜三兩(切) 人參二兩 生地黃一斤 桂枝三兩(去皮) 阿膠二兩 麥門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棗三十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77條.傷寒脈結(jié)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8.【橘皮竹茹湯】:橘皮二升竹茹二升 大棗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兩 人參一兩
? 1)【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 ? 第23條.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9.【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柴胡八兩人參三兩 黃芩三兩 甘草三兩 栝蔞根四兩 生姜二兩 大棗十二枚
? 1)【瘧病脈證并治第四 】:
? ? 第5條.瘧多寒者,名曰牡瘧,蜀漆散主之。
10.【竹葉湯】:竹葉一把葛根三兩 防風(fēng) 桔梗 桂枝 人參 甘草各一兩 附子一枚(炮) 大棗十五枚 生姜五兩
? 1)【婦人產(chǎn)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 ? 第9條.產(chǎn)后中風(fēng)發(fā)熱,面正赤,喘而頭痛,竹葉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