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國傳統向來鐘愛于“三”這一數字,社會階層可劃分為三六九等,佛儒道三教統領了幾千年的意識形態領域,桃園三結義流傳為千古佳話;生活中“三”的應用更是比比皆是:表示尊敬或誠服需要三叩九拜,上香為三柱,敬酒講究三杯,等級次序可分為上中下,座位安排強調左中右;甚至領導講話,也大多是“我講三點意見……第一條意見包括三個方面”,會議結束時,主持人總要說“剛才***同志做了重要講話,我完全同意,下面,就本次會議的貫徹落實,我再強調三點…”可見,“三”這一數字是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運用之處比比皆是。
? ? ? ?河套地區講究無酒不成席,各種聚會或小酌怡情,或大醉傷身,或固定程式的提議敬酒,或猜拳行令的不拘一格。各種酒席總是或多或少地充斥于你的生活。酒席名目自然也是不一而足,有娛樂消遣的、有辦事溝通的、有聯絡感情的,有接待應酬的…我姑且把這各類酒席套用一個時髦詞—酒壇,與各種論壇、講壇相并列,倒也顯得高大上一些。我向來接受這博大精深的傳統教育,在酒壇的分類上自然遵從傳統,把各類酒席匯總、概括、分層、剝離、沉淀、剖析、歸類,倒也可以將酒席提煉為三大境界:
? ? ? ?一曰推心置腹型境界。此類酒席在座諸神均為多年至交,或為朋友、或為同學同事,或為言無不盡的閨蜜,或為倆肋插刀的兄弟。此桌座內同仁知心知面,既相互了解對方三親六故,又熟知對方性格的優劣短長。于是在席間就無所忌諱,不論話語間低調誠懇,還是慷慨激昂,甚至于嬉笑怒罵,尖酸刻薄,均不會產生歧義引起非議。這類酒壇最難控制局面,開始都說今天少喝點、身體不舒服咱們好好吃點飯…巴拉巴拉一大堆不喝酒的理由。進行的過程中,逐漸便偏離了開場的初衷,由含蓄到豪放到粗曠,由隨意到動員到逼迫。后來總之是有一萬個理由勸你干杯,讓你覺得不干杯就毫無人性、枉活此生,不干杯你就在此圈子之外游離。與其讓語言刺激的生不如死,倒不如視死如歸同歸于盡。到最后,倒也皆大歡喜,興之所至、胡言亂語,你送我我送你相互攙扶著送到家。下次相見會心一笑,往事不堪回首就互相不提,嬉笑怒罵皆成過往,一笑泯恩仇,攜手相約安排新的聚會,只不過從頭再來。
? ? ? ?二曰履行程序式境界。此類酒席座中人互相并不全部認識,可能有同學的同學、朋友的朋友、親戚的親戚,甚至有長幼之分、上下之屬,反正因著各種機緣湊在了一起。身處此境便萬萬不可造次,該坐什么位次、該扮演什么角色、該說什么話,均需拿捏有度。有時你是掌舵人、主辦方,就要不卑不亢、張弛有度,把握全局在和諧友好的氣氛中按照程序進行,誰能喝、誰能喝多少、誰得多喝要在心里有個章程;有時你是中間人、粘合劑就要會把握時機燒燒火,或缺酒或擋酒、或以睿智和幽默融洽一下氣氛;有時你得做一個服務者,添茶、倒酒、催菜,該提酒時義不容辭,該嚴格執紀時絕不允許養魚,要做的很多、說得很少,最忌諱多嘴多舌、喧賓奪主。此類酒壇一般賓主雙方在和諧友好的氣氛中進行,即使超量也要穩如泰山、不宜虛張聲勢,雖然缺少了高潮迭起,倒也規規整整,程序結束握手拜拜。
? ? ? ?三曰互吹互捧式境界。此類酒壇座中人往往分為兩個戰線以上,或為生意往來,或為交流學習,或為檢查指導。席間人員相互因職業認識但不熟悉,互相知曉卻無深入交往。因此席間的話題就很有局限,只能在職業或工作的范疇內進行。按照地區習慣,這類酒壇的程序比較單一,按照主客的身份和地位逐一提議,輪流提議敬酒完成就是酒席收場之時。提議者先喝為敬,并且是以自我多喝以示誠意,然后逐個或分組敬酒。敬酒的過程中因為話題有限,于是就開始各種表揚或吹捧:***是多么多么富有才氣、久仰大名、如雷貫耳;***工作如何如何出色,又給我們創造了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真是大美女,能力又強,真是女中豪杰、人中龍鳳、業主翹楚。各種言不由衷的表演和溢美之詞充斥酒壇內外,表揚者有時肯定是言不由衷,受表揚者大多也如坐針氈,雙方心照不宣、互為享用、酒足飯飽、握手話別。
? ? ? ?君不見每日華燈初上,飯店酒吧,觥籌交錯;安詳靜雅,恣意喧嘩;聚聚合合,離離散散。凡此種種,皆可歸于此三類境界,或重疊、或交叉,大體如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