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每個孩子都很不同,而且我家也只有一個2.7歲的孩子,我只是一位愛學習愛總結的普通媽媽。因家有乖女,榮受媽媽群邀請,分享一下嬰幼兒建立規則的那些事兒。以下內容都是自家實戰經驗,但并不一定完全適合每個孩子,僅供參考,一起學習…
現代育兒理念中,都比較講究尊重孩子,給孩子們自由,讓他們發揮天性,而真正的自由是建立在規則和秩序之上的。在近三年的養娃實踐中,我個人覺得建立規則維護秩序感讓我十分受用。
我想舉個不知是否恰當例子:
孩子學畫畫,要畫一只小貓,我們會教孩子先觀察小貓的模樣,然后和孩子一起分析它的主要組成:頭、身體、四肢、尾巴,頭上有眼睛、嘴巴、胡子、耳朵等,然后讓他們自由發揮。這樣無論畫得黑白高矮胖瘦,無論眼睛畫得大一些或小一些,也無論是站著的還是躺著的,畫出來的始終能是個貓樣兒。相反,如果開始沒有經過觀察和分析,只是讓孩子天馬行空去創意發揮,很可能畫出來的作品并不具備貓的基本要素,也就不能說是貓。
我認為觀察和分析講解的作用,就如同生活中的建立規則。
建立規則的重點:建前想清楚目的和合理性,一旦建立就不要輕易破壞,也不容其他大人挑戰它。
難的是開始,孩子可能不習慣,堅持幾次后一旦大人孩子都接受,后面就舒服很多,不用掙扎不用擰巴,按規矩辦就行,就成了習慣,也會自覺遵守。
即使堅持了很久的規則,如果有天因孩子的哭鬧或其他方式被迫妥協,也會導致前功盡棄,孩子可能后續都用同樣的方式試探和挑戰你。
如果媽媽建立規則后,爸爸去挑戰它,不遵守,孩子可能會覺得:你看,爸爸都覺得你說得不對,我憑什么要聽……
下面是我家的一些小規則和方法:
1.? 明確是非對錯。
杏胡做錯事,我第一反應就是堅定明確的告訴她:你這樣不對,然后再解釋原因講道理。做得好也會明確說:你這樣很棒/媽媽覺得你做得特別好,然后再細說。以免大人blah blah說了很多,人家還沒搞明白褒貶。這樣久了,很多事情她很清楚對錯,有時也會用同樣的方式評價大人的表現,也可以減少一些錯的事情發生。
2.? ? 平等對她,大人和孩子相互尊重。
我跟杏胡說:大人說的話對的就要聽,覺得不對可以講道理。當然她說的對我們也會配合她。直到現在,有時吃飯她會說大家一起喝稀飯吧,我來喊口令……我們也都配合按她的口令做。
在超市她看上一包不二家的小棒棒糖,我說小朋友吃糖太多牙齒會變黑還可能會疼,如果買了一天只能吃一個,如果你同意咱就買,你做不到咱就不買,說了就要遵守。她就同意了。買回去后她真的只吃一個,然后自己還會說:只能吃一個,剩下的明天才能吃….
3.? ? ? 需求不宜直接拒絕,最好想個解決辦法。
她吃杏,我覺得不宜吃太多,告訴她杏只能吃這幾個,如果吃完還不夠,吃別的還是可以的,比如吃西瓜、吃香蕉都可以,還能吃到那么多不一樣的味兒也挺好的。
4.? ? 對孩子的安排盡量提前溝通一下。
即使大人也不喜歡不明所以的跟著這兒跑那里顛的。比如打疫苗,我會提前跟她說時間,都有誰去,告訴她一般是不疼的,有時候可能會有一點點疼,不是很疼就不用哭,如果特別疼也可以哭一下沒關系的,媽媽抱著一會兒就好了,好了就不要再哭了。所以她一般打疫苗不哭….
因為我和爸爸都上班,杏胡特別盼周末。一般周五晚上我會跟她講講本周末的安排,她會很開心很期待,有時還想象一下,計劃一下自己該帶點兒什么去。第二天一早醒來,就會興奮的說:我要起床去XX了!好開心呀!然后忙著穿衣洗漱吃飯出門。
5.? ? 客觀講道理。
杏胡一般摔倒、磕碰之類的,不是很疼一般不哭,特別疼也會哭。但是事后她都會說:我不小心,剛才沒有看路,我碰到那個板凳了,好疼呀…. 我沒有教過她打板凳,那太怨天尤人。但也沒有教過給板凳揉揉疼,怕女孩子太先人后己太委屈自己(可能有點私心,畢竟是自己寶貝,感覺委屈我也不想委屈她)。但我客觀告訴她:“你看,那個板凳一直在那里,它并沒有動,是杏胡不小心,沒有好好看路,所以碰著了,下次杏胡小心點兒就不會碰著了…”后來她還學會了“哭也沒有用”
有次睡覺太晚,她困急了,鬧覺,邊哭邊說要媽媽抱抱之類的要求。因為聽不清楚她說什么,我著急,她更著急。我耐著性子跟她說:你這樣邊哭邊說媽媽聽不到你在說什么,就不知道怎么辦,你先別哭,說完再哭。她真的立刻不哭了,說:我想媽媽抱抱睡。看我明白了她才繼續哭,我抱起來很快就不哭睡著了。后來她就知道要這樣做自己也舒服。
6.? ? ? 安全范圍內,多給孩子一些自由。
一般出門,她會先吃完飯,我告訴她去把自己的衣服鞋子帽子找好。她就很開心的去,我既可以安心吃飯,也鍛煉一下她的自主能力。她選的衣服我會盡量不更換,但是也有大夏天挑了件棉襖出來的時候。我跟她說:現在是夏天,有點熱,你看大家都穿這么薄,我覺得穿棉襖可能會熱,如果你想穿,咱可以試試,要是不合適就換一件。當然等不到出門,剛穿上一熱她就會要求換了…
見過朋友家的小孩兒,媽媽越不讓爬沙發就越爬,可能越限制越唱反調吧。我們平時在家,她愿意做的事情,只要不危險,我們都會鼓勵她做,大人負責好安全就行。想切菜就給她用切蛋糕的刀、想自己洗漱就給她買來個穩當的腳蹬、想試試洗碗就給她找個摔不碎的杯子、想爬沙發就告訴她怎樣才能抓緊不會摔下來….發現這樣反而不唱反調……
這個規則讓她養成了獨立的好習慣。一般出門,她會要求她的東西自己拿著,上車之類自己能干的都自己干,口頭禪就是:讓我自己來,我都是大姑娘了……我會在一旁邊看邊說:如果需要幫忙你就喊媽媽……
7.? ? ? 有意養成一些小習慣。
每天睡覺關燈,我們都會通過“數數+啪”的方式來,數數的過程是給她個提前量,好有點準備,避免突然關黑她不愿意,“啪”是明確真的要關了。她不會說話的時候,我每次數一二三啪,然后關上;后來她學數數,就讓她數,然后說啪,就關上;現在她學英文數數,讓她用英文數,學到幾就告訴她要數到幾,然后說啪,就關上。有時我要求關燈睡覺,她說我不想睡我還想玩兒一會兒,告訴她真的該睡了。只要一開始數數,她知道真的會關,就會立馬找到枕頭躺好自己數。屢試不爽,還順便鞏固一下學的知識(偷笑~)
有次她自己踩腳蹬洗臉,我跟她講如何把腳蹬放好怎么上去會比較安全,她聽完很干脆的說:媽媽,我知道了,我記住了。我特別開心夸她,說你這樣回答很棒,媽媽就不會擔心了。從那以后她就養成了習慣,我一般交待或提醒她事情,她都會這般明確回應。
8.? ? 利用一些小技巧有意引導。
有次在游樂場,她坐木馬一直不走,爸爸說只能坐最后一次,坐了就必須得走了,再晚人家要關門了。她同意了。后面有類似的情況,大人覺得差不多了就告訴她,最后一次/個,她都會同意。現在已經不用大人說,大人說咱回家吧?她會說:再坐一次咱就回家好嗎?大人說不能再看書了睡覺吧?她會說:再看一本就睡好吧……我當然會同意,知道她會這么說,我已經打了提前量…..
杏胡特別喜歡過家家,有時我們會有意的模仿她有些不好的做法,讓看她怎么辦。比如她假裝帶爸爸從游樂場回家,爸爸說不要走,我還想玩兒,她就說:你看天都黑了,該回家吃飯了,下次再來….我覺得她理解到這個意思,自己一般就不會犯了….類似的情況有時她不知道怎么辦,我會趁機在一旁教一下。
9.這一點很重要:不要挑戰規則。
我家達成的共識是:如果有個大人在教育孩子,比如訓她或定規矩,其他大人什么都不做就好。不用幫腔,那樣可能孩子會覺得好委屈,幾個人欺負她一個;更不能唱反調,有人訓有人護要不得,大人都不能達成一致意見時,孩子一般會投向讓她相對舒服的一方。
大人不能達成共識怎么辦?我家奶奶開始也不信我的做法,覺得孩子不懂那么多,哄哄大家都相安無事就好。我就拉她一起看《超級育兒師》,一檔幫父母改正孩子問題的節目,每一個有壞習慣的孩子,老師通過觀察分析都能在大人身上找到問題。一般看別人家的情況都比較容易發現問題,看多了之后,大家也都知道了大人做法的重要性,加上老公在一邊扇風,奶奶很快和我們達成了一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