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 ? ? ? ? ? ? ? ? ——文天祥.南宋《過零丁洋》
這首詩這樣翻譯:
如今艱難的遭遇全是因為我通曉儒經,經過四年苦戰,我們的人馬已逐漸零星。
山河破碎,好像狂風中飄零的柳絮;自身漂泊,好像被急雨打散的浮萍。
當年在惶恐灘頭,我訴說著自己的惶恐;如今到零丁洋里,我又慨嘆著身世的伶仃。
人生自古誰能長生不死?我要留下一顆忠君愛國的紅心,照亮汗青。
這首詩好在哪里?好在情感的沖撞。悲能痛入骨髓,壯也能聳入云霄。
這首詩一共四聯,前三聯都在寫悲,而且是一句悲自己,一句悲國家,情感交替上升。
這首詩最大的好處是情感的沖突——不僅有悲情,更有壯氣。壯在哪里呢?在最后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前面三聯都寫悲,心情已經悲到谷底了,可是,結尾一聯,筆鋒一轉,忽然跳起來了。跳到哪里了呢?從現實跳到未來了。人誰不會死呢?失敗者會死,勝利者也會死。我此刻是個失敗者,可是,青史之中,必定留下我的錚錚鐵骨,凜凜英風!
我們中國人是最重視歷史的民族,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讓所有的犧牲都有了最終的意義,之前的悲傷沉郁也一掃而光,只剩下一片豪邁灑脫的感情,收得大義凜然,氣貫長虹。
宋朝雖然軍事力量薄弱,但并不是沒有骨氣。北宋末年,有李清照“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南宋末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風骨。一個人有了風骨,才會受人尊重;一個民族有了風骨,才有資格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讀《順著歷史學古詩》蒙曼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