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夏日的傍晚太陽落山后氣溫就漸漸地降了下來,小院里到處飄散著飯菜的香味,此刻也是小院里最熱鬧的時刻。許多人家都在院子中的自家門口前放上一張小方桌再擺上一家人晚上的吃食,家中的老小一家人圍在一起坐在板凳上吃晚飯,無論是饅頭、窩頭、面條、米粥、肉菜、素菜都吃的津津有味。小院中愛喝兩口的謝叔、張叔二人聚在一起喝著老北京的名酒二鍋頭,菜也無所謂就是一盤拍黃瓜,一盤糖拌西紅柿也得弄上它二兩。
????????吃罷晚飯后女人們忙著刷鍋洗碗然后燒水給小孩子洗澡,男人們坐在小桌旁抽著香煙喝著花茶,幾乎是人人手搖著一柄大蒲扇,鄰居們聚在一起相互間聊著天。而吃完飯的男孩子們早就顛到外面去了,一大幫孩子聚在胡同中一棵電線桿下,在昏暗的路燈光亮下互相說笑打鬧著,附近則有一群女孩子們用稚嫩的聲音唱著歌謠,做著她們喜愛的游戲“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
????????小院中的幾家住戶夏天之時都很少開電燈,老話說是開燈會招來蚊子睡覺時會被蚊蟲叮咬,事實的確如此因為蚊蟲在夜間具有趨光性。當時許多家庭中也沒有電扇,許多老人連電扇為何物都不知道,只知道那是一種能搧風的玩藝。各家各戶的家庭主婦們早早地就把糊在窗戶上的高粱紙撕掉了換上了通風透氣的新冷布,將閑置了大半年的竹門簾子擦洗干凈后也掛在了屋門口。
????????記得兒時常說一段有關扇子的順口溜:“扇子有風,拿在手中,有人來借,等到立冬。”居家過日子最經濟、實惠、方便的就屬大蒲扇了普通人家使用的搧風之物,除了納涼之外還有驅趕蚊子的作用。明亮的月色下人們依舊在院子里喝茶聊天納涼,各家各戶就會有人點燃掛在木柱上的火繩,隨著忽明忽暗的光亮就會有一股略有苦味的煙霧四散開來,那種特殊的味道足以讓蚊蟲退避三舍,舊時京城的百姓都用燃燒艾蒿后的煙霧來驅趕討厭的蚊子。
????????制作火繩的材料來自于大自然中的一種綠色有著特殊氣味的草本植物——艾蒿,也有用晾干后的青蒿子,不過氣味過于辛辣不適用于屋內用。春末之時近郊的荒地里都長著各種野草,在野草叢中找到艾蒿后用鐮刀將艾蒿割下來帶回家,稍微將艾蒿曬一下去掉水分,待到艾蒿潮干一些后用雙手將艾蒿編成一條大拇指粗細一尺來長的小辮,掛在屋檐下的陰涼處陰干,待到夏季來臨蚊蟲襲擾時點燃火繩就可以熏蚊子了根本用不著去商店買蚊香。火繩忽明忽暗的燃燒著冒著縷縷的青煙散發著令蚊蟲躲避的氣味,也給幾乎沒有燈光的居民小院增添幾分寧靜之感。
????????那時候京城的許多家庭生活上較為拮據,沒辦法只好沿用老祖宗的驅蚊方法,自力更生就地取材解決夏季蚊蟲叮咬的大問題,火繩就是不花錢的蚊香,其材料是野生的艾蒿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如果屋子里不通風點燃的艾蒿煙霧也會熏的您夠嗆,可自家房子的窗戶早就換成了通風的冷布,那點味道對人而言是微不足道。現在想來每逢夏季夜深之時走進小院中就會聞到艾蒿燃燒后那略有苦味淡淡的煙霧,家家屋子里哪忽明忽暗的光亮真的很有情趣。
????????如今用點火繩熏蚊子方法早已經沒人用了,就連艾蒿也只能到遠郊區的野地里去找,也不一定都能夠踅摸到。用艾蒿條熏蚊子那一段歷史也隨著時光遠去一點痕跡也沒留下,火繩也就成了我記憶中的歷史,看著地面上電蚊香那微弱地光亮,就想到火繩那忽明忽暗的光亮,鼻息中似乎聞到了青艾蒿燃燒時略有苦味的煙霧。
????????????????????????????????????????????????????????????????????????????????????????????????????????乙末年三月,寫于房山蝸居
????????????????????????????????????????????????????????????????????????????????????????????????????????????????????????????一蓑煙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