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一個人的課堂內容豐富多彩并且具有可實操性,我們就說這個人上課很厲害的話,那純粹就是單一的不動腦子看待問題。那是單一維度思考問題,并非完整的多維思考認知問題。許多課程內容豐富、講課也比較好的老師,他實際上并不是一個好老師,甚至他們其中的某些人還被歸類為特別差的老師。
上高中的時候,我們的數學老師講課從來都不講解教材上的內容,在他看來教材上的內容都是我們自己應該去掌握的。他上課的時間永遠都只有20分鐘,有些時候甚至只有10分鐘。從其簡短的上課時間來說,他的上課時間完全達不到學校要求的合格上課時間。從其所講解的內容來說,并不能算得上是什么一等一的高水平教學。按照常理來說,這樣的老師不能評為會上課的優秀教師,所教出來的學生也不可能是學習成績太好。然而這里就出現了轉折,他不但被評為優秀教師,而且更為關鍵的是他所教的班級學生的數學成績排名整個年級前三。
發生了什么,這樣的老師竟然還能出現如此的神操作?然而這就是事實,他的確就做到了。剖析他的上課方式,可以得到清晰的三點:第一點,只講解教材中的重點,盡量在10-20分鐘內解決戰斗;第二點,課堂的20-45分鐘時間全部用來做他選擇的習題;第三點,絕不信奉學校選定的輔導資料,作業全部只做他選定的。將這三點進行分析可以得到一個關鍵詞:有限的重點。
在當初來說,學校年級的教師看到我們的數學老師教出來的學生的成績那么好,于是開始了各種模仿。比如說我們老師選定了什么輔導書,他們也讓自己班級的學生去買一本;我們老師上課上多長時間,他們也上多長時間;我們老師上課不上教材,他們也不上教材。但是最后所呈現出來的結果是東施效顰,怎么學都不像,而且他們班級學生的成績非但沒有上升,反而下降了。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他們學習的都是表面現象,對于最為核心的“有限的重點”這個概念根本就沒有在他們的腦海里出現過。
從上課內容質量來說,我們老師的上課質量并不會比他們高;從上課內容涉及知識面來說,我們的老師并不會講解的比他們多;從上課的時間來說,我們的老師必定是大幅度比不上他們;從做題的數量來說,我們的老師布置的并沒有他們多……從諸多層面來講,我們的老師都是不如他們的。但是看似不如的表面,其實是存在著全方位超越他們的內在,因為“有限的重點”。
貪多貪心是人的一個內在的特性,而這個特性則直接導致了諸多的不好的事情。老師希望盡可能多的教授給學生更多的東西,于是從多方面都以“多”字開啟,卻忘記去關注學生是否能夠接受消化得了。這就好比給了一個人成噸的山珍海味,期望他全部吃下去,卻不知道人根本不可能吃的了。
好老師并不是以上課內容講的好壞作為定義的,那只是單一方面。只有多方面協調到最佳的老師才能算得上是好老師,比如說多維度情況下的有限的重點的老師。
歲月的痕跡
2018.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