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媽后的你,跟當年你的媽媽有哪些不同?
- 你是凱丁嗎?
- 不,我是賽爾瑞斯!
- 啊哈!那可是相當的不同吶!
~~~~~~時間分割線—XX年前~~~~~~~
【別人家的娃VS自己家的娃】
在我媽那個年代,存在一種娃,他們知書達禮,活潑可愛,成績優秀,自信獨立。他們,就是傳說中“別人家的娃”。
印象比較深的有以下幾件事情:
#打招呼#
當年和老媽走在路上,迎面走來一個陌生阿姨,阿姨熱情地打招呼:“哎喲,都長這么大啦!”老媽:“快叫阿姨,你小時候的衣服都是阿姨家的小姐姐送給你穿的。”我:“阿姨!”老媽:“大聲點!”
阿姨走后…
老媽:“你這孩子,叫個人聲音跟蚊子似的,誰聽得見啊?你看隔壁XXX聲音又響叫得又清楚,你看看人家……”
#坐公交車#
老媽:“媽媽去買票,你看到位子先坐下。”
我:“哦……”
老媽:“剛剛明明有個位置干嘛不去坐啊?這孩子,腦子一點也不活絡,你看看人家XXX…”
#考試成績#
我:“媽媽,今天的數學卷子要簽名。”
老媽:“80分?現在就考80分你以后怎么辦?你就是一點也不要讀書,天天腦子里不知道在想什么,你看看人家XXX,讀書多用心!一點都不讓家長操心!”
【“偽”科學 VS “真”科學】
我們的媽媽被譽為是遵循“傳統”文化的一代人,但是經過時間的洗禮,我們發現很多他們當年所謂的“傳統”只是“偽”科學的變臉。通常它們都隱藏的很好,如果你敢質疑,它們會告訴你:“你小時候就是這樣過來的,你現在不是很好嗎?”
舉幾個典型的例子:
#喂養篇-- 吃XXX就不會XXX”
關于我小時候的喂養,真的是想不起來了。唯一還有印象的是,老媽經常會說“吃XXX蔬菜,不會近視”,“吃XXX,皮膚會好”等等諸如此類。但是,該近視還是近視,該長痘還是長痘啊……
當然啦,做為媽媽,現在我也明白,那是當媽媽的哄小孩養成不挑食習慣的慣用伎倆。
#教育篇—畫畫#
小時候我在畫畫,畫一個小女孩。當我給她的鞋子涂上了綠色的顏色時,老媽問我:“哪有鞋子是綠色的?你看到過綠色的鞋子嗎?”
這件事情在我心里留下很深的烙印,有一次和我媽聊起教育的時候我又說起了這件事。我耿耿于懷地說:“現在什么顏色的鞋子沒有啊?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人家做不到…”而老媽早就忘記這個茬了……
【貼標簽VS撕標簽】
如果在老媽那個年代就有關于教育和親子的課程的話,現在的我會不會有所不同呢?
#內向#
小時候的我算是比較內向的小孩,休息天喜歡呆在家里玩自己的玩具,看自己的書,不喜歡去外面玩。有時候有小伙伴來敲我家門叫我出去玩,我都會婉轉地拒絕。老媽就會給我貼上“內向”,“闖不出去”,“膽子小”,“沒用”等標簽。
#笨#
我從小受到的傳統教育教導我要“先人后己,團結友愛”。我是個很“聽話”的小孩,所以一有好玩的,好吃的我都是先分給其他小朋友。等分完后,才會意識到自己什么都沒有了。有時候會委屈地一個人哭起來。而每當這個時候,幾乎聽不到什么安慰的話,取而代之的是“你這孩子怎么這么笨!”
有一段時間,我真的覺得自己很笨。
~~~~~~時間分割線——XX年后~~~~~
時光荏苒,轉眼我也成了媽。
經過了時間洗禮,受過了高等教育,我又有什么不同呢?
【別人家的娃VS自己家的娃】
我的女兒今年3歲,正處于一個“天使”與“惡魔”合體的年齡。但無論她的表現如何,我既不會拿別人的“好”與她的“壞”做比較,更不會拿她的“好”去與別人的“壞”來炫耀。
我所關心的不是她的行為,而是導致她產生如此行為的原因。餓了?困了?傷心了?委屈了?生氣了?缺愛了?了解之后,引導孩子表達出來。
【“偽”科學 VS “真”科學】
基于我從小比較“懂事聽話”的性格,從孩子出身到現在的喂養和教育,如果傳統的方法是正確的,我會沿用,但如果已被證實為偽科學的話,我也會毫不猶豫地與它SAY BYE BYE
至于教育,我愛極了女兒的無限想象力。什么“雞骨頭像小提琴的弓”,“以后長大了要喝三角形咖啡”,“太陽下山是因為餓了回家吃飯去了”……這么美好的想象,這么有愛的畫面,我怎么忍心去破壞呢?至于其中的科學道理,根本不用擔心,她學得比我們快。
【貼標簽VS撕標簽】
比起給孩子“貼標簽”我更傾向于去發現事情的本質。“不愿意叫人”不等于“內向”,“愛摔東西”不等于“暴力傾向”,“一說就哭”不等于“心理承受能力差”……
有時候,我們喜歡拿成成人的“有色”放大鏡去放大孩子這些行為背后的真相,殊不知,所有的“表象”都是源于他們的“需要”。
不愿意叫人時,也許他們只是累了困了;摔東西時他們只是想引起一直在看手機的爸爸的注意;一說就哭可能是做了什么事被人誤會了心里委屈……
好啦,這篇看似“苦大仇深,聲嘶力竭”的對比性文章的目的并不在于突出現在的媽媽思想境界有多么的崇高,也不是為了襯托出當年咱媽的教育有多么的失敗。
從某種角度來說,“媽媽”也是時代的產物,不同時代背景下“產出”的媽媽也不同。老是拿“想當年”和“現如今”來對比就如同“奶奶不相信如今的手表能打電話”是一個道理。
但是,有了這樣的比較,我們將從一個更廣的角度和視野去反觀我們的過去,總結經驗教訓,利用好現代發達的科技和教育資源,努力把自己提升成想要成為的“媽媽”的樣子。
謹以此篇不成熟的文章獻給不同年代的媽媽們,與您共勉。